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当菩萨兴起了什么是生命实相?想要探究时,表示菩萨已经圆满六住位,应该转进七住位去探求什么是生命实相?这时,他会依照真善知识所说的参禅正知见去参究,当定力、慧力、福德等因缘条件成熟,亲证一切有情的生命实相心,也就是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为菩萨所亲证的第一种涅槃,因而圆满七住位转入八住、九住、十住修行。于十住位中,透过锻炼看话头功夫,跟随真善知识熏习 | admin 2020-02-18 |
![]() |
欲求眼见佛性者,须具三种资粮:定力、慧力、福德因缘。此三若缺其一,不但善知识无法相助,十方诸佛现前亦不能助其眼见。眼见佛性之亲证,不易勘验,唯证者自知,不像明心者可借口说手呈其自心藏识的运作即能验其虚实。勘验者唯能依据被勘验者所描述见性之情境而判断,不能藉被勘验者之眼根而检验之,故说极难勘验。在明心的阶段,如果真正悟得真,悟得成片的人,他的见地永远 | admin 2020-02-18 |
![]() |
而于求悟所需具备的定力、慧力、福德,也应该要随从真善知识,而戮力修学,然后次第证之、次第成就佛道。所以说临济禅宗之开悟,乃是修学大乘佛法,一切宗派行者之首要目标;所以舍此破参开悟的亲证,则不能真入佛教内门修学佛法,一切佛教法师所言,若非佛教正法正理者,我们都应当摒弃之。所以《楞伽经》当中,佛也曾作这样子的开示:我诸弟子应如是自行,身自不随恶知识,亦 | admin 2020-02-18 |
![]() |
除了努力除性障外,我平时也会忆佛练定力、抽空拜读导师的书增加知见。在日常生活当中,我的同修善思师兄的菩萨种性、护持正法的决心也是我学习的典范。记得一年前某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偶然在捷运站撞见他正在努力的发正觉口袋书;当天是个周末,他不但没有出去玩,还卖力的在发书,我心里深受感动,也决定加入推广组发书。可能是我们过去世有很深的因缘,他的提醒对我都 | admin 2019-09-02 |
![]() |
欲求眼见佛性者,须具三种资粮:定力、慧力、福德因缘。此三若缺其一,不但善知识无法相助,十方诸佛现前亦不能助其眼见。眼见佛性之亲证,不易勘验,唯证者自知,不像明心者可藉口说手呈其自心藏识的运作即能验其虚实。勘验者唯能依据被勘验者所描述见性之情境而判断,不能藉被勘验者之眼根而检验之,故说极难勘验。 在明心的阶段,如果真正悟得真,悟得成片的人, | admin 2019-06-19 |
![]() |
这意思是说: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如果有正确的知见,配合定力、慧力等等条件具足,而能够如实地详细观察五阴十八界的内容,一一确认它们都是生灭、是虚妄不实,都没有常住不坏的体性,便可以断了解脱道一念无明所应断的我见。另一方面,当菩萨经由参禅找到真实心如来藏,能够现观确认祂的真实如如、常住不坏、永不生灭的体性,便能够确定唯有祂才是真实法,因此而破了无始无明; | admin 2019-04-24 |
![]() |
依于这样的认识修学佛法的菩萨,特别是在正觉讲堂当中,您四种修──您有正知见,有修学知见,您有修习无相念佛的定力,您有修集福德,您又依于这样子的福德、定力、慧力而来修除自己的性障。自己的性障其实是相应于三界的性障,那一定也是必定能够依于四种修,而远离三界当中最基本、最底下的一个欲界这样子的一个心性上的障碍。换句话说,您对于五根触五尘的当下而产生 | admin 2018-08-04 |
![]() |
然而要能够很深入去参究,一定要有正知见、定力、福德等条件来庄严,否则是无法深入参禅乃至可以明心见性;所以,自古以来证悟的禅师并不是很多,只有少数人,并不是多数人。所谓的正知见,要有真善知识教导,告知真心离见闻觉知,告知要用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告知真心与妄心和合运作似一等等。所谓的定力,至少要有未到地定浅定的功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有情善根渐增,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慢慢俱足,则善能发起无上菩提心,愿意广修六波罗蜜救度一切众生,将蒙佛护念,则过往无量世的冤亲债主也将会与此发心菩萨解冤释结,则这些罪业的灭除不就是缘于当初的一声佛号吗?又业种有定异熟业种与不定异熟业种,前者不知忏悔自己罪恶,不勤修对治,则罪业如影随身,必受果报;后者能真实忏悔,精勤断恶修善,则重业轻报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于求悟所须具备之定力、慧力、福德,亦当随从真善知识而戮力修学,然后次第修集、次第证之、次第成就佛道。故说临济禅宗之开悟,乃是修学大乘佛法一切宗派行者之首要目标、之急切目标。舍此禅宗破参开悟之亲证,则不能真入佛教内门修学佛法。(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入不一门》,代序,页25-26,佛教正觉同修会。)佛菩提道之修证,始由六度万行之熏习,外门之广行六度万行;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110,a8-14)因此心性调柔加上聪慧者,才有办法安住和受持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转依如来藏!因为勇猛地修集福德、定力和消除性障,必定会使菩萨心性调柔;再加上般若正知见的熏习和观行,那就会成为聪慧的菩萨!因为勇猛修集福德、定力、慧力,有了调柔和聪慧,因此就能够不退转于菩萨道,成为真正位不退的菩萨。而通常如果事相上的福德修得不够,那此世就会过得不顺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待定力、知见具足,便知转折和方向,层层转折升进后,禅的实证就出现了。不知道的人认为这个禅应该是很妙、很玄,亲证之后,就知其实祂平实得很,一点儿玄、一点儿妙都没有,但祂在平实之中却处处显着大用。我们可以这样说,禅宗参禅的过程,就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但这个摄心为戒,不是指去受戒,然后持戒守戒,而是以心的一心不乱、不放逸为戒;而因戒生定是指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要亲证自心如来,必须具足定力、慧力、福德三资粮。所谓的定力,就是要有念佛的基本定力;也就是前面所说,于动中都有定力,所以心很细腻,才能够随佛方所去参究一切有情的自心如来。然而在末法时代,有动中定来参究,真的很罕见!因此缘故,现代的佛弟子很难培养动中定来参究;就算有定力,那都是在打坐当中所培养的静中定,于下座不久后就散失掉了,更遑论能够在日常生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菩萨悟了,只不过是七住满心的菩萨,还不是佛;只是在佛菩提道刚刚注册,刚刚入学而已,还有好长好长的一段路要修学呢!菩萨明心了,转入八住、九住、十住修行,并依照善知识所教导眼见佛性的正知见,以及锻炼看话头的功夫,于定力、慧力、福德具足之下,眼见佛性真实,成为十住满心的菩萨,转入十行位。在十行位中,菩萨为了救护众生不被邪师所误导,所以出来摧邪显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福德善根具足的佛,来到了佛教正觉同修会,他在来同修会当中,学习一位菩萨所应该具有四方面的修行:定力、慧力、福德、除性障,也就是正觉同修会教导佛,以无相唸佛为功夫法门,为最初的行门,渐次地修习人天乘的福德、功德,藉由对于五蕴、对于十八界的观行,也就是对于色、识、受、想、行蕴,以及十八界自己亲身的观察,在身、口、意当中,然后在六住位的时候,能够证得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者、修定定力是明心见性的必要条件之一(定力、慧力及福德具足,缺一不可)。经过漫长修持宗门与教门,其目的皆在增强定力与知见,皆必有其转折处,由散乱心到统一心,置心一处,定力现前;因定力现前并起心探究,是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由定发慧而得证七住明心、十住见性。三者、修除性障性障深重者谓五盖粗重暗覆,五盖者谓五种障碍修证佛道之法:贪欲、瞋恚、睡眠、掉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般涅盘经》说的三个条件:慧力、定力、福德都要很好。若缺其一,我纵使帮了忙,也只能使你成为解悟佛性而不能眼见,这一世想要再眼见佛性,机会可就微乎其微了!所以说,在这佛菩提道上面,你如果不够勤行精进,成佛过程就会很慢;释迦牟尼佛发心比弥勒菩萨晚,结果却先成佛了!精进就是有这个好处,所以修学佛菩提也一样要精进勤行。第四个要注意的:要愿意努力救济众生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我们说,眼见佛性这一个法,一定要老老实实把功夫做好,有一天在定力、慧力以及福德资粮都具足的情况下,突然一念相应就看见了;假使没有足够的定力,那就真的无法眼见佛性。这也是一切已经明心见性的菩萨都一定能够深刻体验的道理,也就是说非定不禅,实在是参禅者的至理名言!我们要继续来说明第三个定的正受。第三个定的正受是说他能够体会定力、定相和定境的差别。基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学禅定,必须先弄清定力、定境和定相的区别。我们一般人只要听说修定,直接想到就是要把腿盘起来坐在上,就好像老僧入定一样。大家总以为说用七支坐法,有模有样的正襟危坐着,不许别人来打扰,以为这样就是在修定,其实这样叫作定相,是修定的一种表相。透过这样的定相,我们应用一些方法,譬如说数息法、观心法、观念的起处,或者是持名念佛等等方法,使我们的心渐渐的安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此可知,法无定法,都是因为众生的根器、定力、福德与智慧有种种差别,导致在修行上有种种差别,所以有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之分。由此可以证明,神通境界之高下,不仅与行者定境高低、所证的智慧有关,而且与所证的三乘无漏智之差别而有所不同,故有八万四千法门之称。由于众生没有正知见,不了知神通与智慧无关,常为神通所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