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菩萨就是能够从般若来观照无常、无我的这个五阴,以及真实、如如的这个般若实相心,所以叫作能够善于分别五阴。因为知道五阴之所从来,而不只是纯粹从五阴的现象界来观察它是因缘所生却不能去观察五阴之所生的本际。能够观察到五阴之所生的本际,才叫作善于分别五阴。而这个大乘的出世间不同于二乘解脱道的出世间,因为二乘的解脱道,只是将五阴世间出生的烦恼因灭除,使得五阴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一种有信而不能推求的,就像什么样的人呢?就好像说他相信有真如自性,但是他却不能推求真实与如如的义理,在不真实与不如如的意识境界去执取见解,想要将不真实的心修成真实,而坚持意识心是不生不灭的有真如性。可是所谓真实的意思,祂是要本来不虚妄、不会断灭的,而不是从虚妄法来把祂转变成真实法,一旦是有转变的法祂就不是真实,也就是要来认识一下,佛法中所说的这个 三摩地

2018-07-22

须菩提!所有『如来』都是说真话的人、说实相语言的人、说如如之语的人、说不欺骗语的人、说前后不异语的人。须菩提啊!如来所得到的法,这个法无实也无虚。须菩提!如果菩萨所悟底心是住于六尘的各种法中而实行布施,犹如有人入于黑暗之处就没有任何所见了;若是菩萨所悟底心是不住六尘万法中而行于布施,犹如人们有眼睛,日光也明朗照耀着,便能清楚看见种种的色尘境界。须菩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众生的习性一定会落在断或常的两边,所以得要让众生先在相似法中去熟悉明了断常两边,然后才能朝向真正的中道前进,也就是立向了朝向真如如来藏的一个总的方向与目标。众生的习性,必须要把错误的部分,一样一样的予以导正,最后才能信受正确的道理。接下来悉达多太子终于在无忧树下出世了,一出生就七步金莲——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 三摩地

2018-07-22

如如果造作这个恶业,心非常的暴烈,相应的是火,就会下堕猛火的地狱!如果他是很冷酷的,就会跟寒冰地狱相应,类似这样子。因为如来藏就会根据众生的心行,还有这个业行,让我们出生到相对应的六道里面去。那往上看,就是饿鬼道众生,饿鬼道众生虽然没有地狱的这些五逆十恶重业,可是因为他的悭吝业很重,所以他就会出生在没有饮食,然后物质都很恶劣的饿鬼道去。那往上呢, 三摩地

2018-07-22

”意思是说,过去时的五盛阴是苦圣谛,未来、现在的五盛阴是苦圣谛,这是真实的道理,绝不虚妄;这个苦圣谛不离于如(如字表示苦谛不离于真实而如如不动的自在真如本心,而灭尽五阴入涅槃以后亦非断灭空),也不是颠倒想,而是对于真实正理详细的审查确实。综合如是八苦的真谛,是圣人所有、圣人所知、圣人所见、圣人所了知、圣人所证得、圣人所共同真正觉悟的内容,由这 三摩地

2018-07-22

而空性心从本以来不在定中、也不在定外,从本以来如如不动,从来没有增加过、也没有减少过。同样的道理,如果将有增有减的诸法空相摄归于不增不减的空性心,是不是诸法空相也变成不增不减了?当然是嘛!如果不是这样,诸法又如何不生不灭呢?可是,却有喇嘛教的行者想借着观想,将自己的真心与上师或者与诸佛菩萨的真心合并。这样的说法非常荒诞!因为他们想借着观想,让自己的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首先先从放下让大家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如果我们只是在意识跟末那层面来说放下烦恼、不分别烦恼、对外境如如不动就是解脱,就是中道,那还是不能解脱三界分段生死。因为这种情形,我见跟我执都还没有断除;只要认定觉知心不坏,就是我见未断。很多人认为觉知心不会坏,可以到未来世,很明显这是不对的;因为如果我们这个觉知心,可以到未来世,那过去世的觉知心,应该也可以 三摩地

2018-07-22

4、以转依阿赖耶识之真如性回熏七转识----由于转依之七转识经常地和阿赖耶识自心之真实性、如如不动性、涅槃性、清净性、性等相应,所以阿赖耶识之真实性、如如不动性、涅槃性、清净性、性等,也就可以回熏七转识,使得七转识原来的染污性渐渐的转异;善十一心所(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因而不断出生与增长,遂得诸多受用。例如:信 三摩地

2018-07-22

惭愧之余不由深深感谢同行的同事菩萨们分享此文,更赞叹这位气度非凡的小女生,从小显现面临境界如如不动、于可憎处不起憎的的风度,她真是我的善知识!正当境界风强烈现前的当晚,心情有些为之沮丧,我在《大智度论》中看到这么一段:「复次,行忍之人,视前骂辱者,如父母视婴孩,见其瞋骂,益加慈念,爱之踰深。又复自念:彼人加恶于我,是业因缘,前世自造,今当受之;若以 三摩地

2018-07-22

梦境的状况,六七识各有什么差别?第八识有何不同?在梦的过程当中,第八识是如如不动的,它是一点儿都不关心梦中的利害得失。它只是恒常不断地把六尘的内相分源源不绝的显现出来,源源不断地供应六七识的识种,让你可以在梦中受种种苦乐。在梦境当中,第六识还是在做了别——了别第八识依第七识之命而供应给你的内相分六尘;在梦境当中,你以为自己去到什么地方了, 三摩地

2018-07-22

[注1]总相智,谓般若智慧的总相,乃粗知第八识的无分别性、清净性、真实性、如如性、涅盘性,是根本无分别智。[注2]别相智,谓般若智慧的别相,乃深入现观第八识的各种中道性及其与成佛之道的关联,是后得无分别智。[注3]道种智,是诸地菩萨所修证之如来藏一切种子之智慧,是大乘修道位所修之唯识种智妙法,故名道种智。[注4]一切种智,是经由十地修道而将如来藏一切种 三摩地

2018-07-22

本来完美寂静如如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花,翳病若除,花于空灭。——《大佛顶首楞严经》 (原标题:我们拥有彼此)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乐于打坐,听从居士说法而猛修学四禅八定的修学人,应该要省悟,四禅八定,当然是要有出入定,如果连这个出入定都没有,代表这禅定的修学还不到家,可是就算是到家了呢,还是被直接请出;而最后智隍禅师如何呢?他忍不住问呢:「那六祖以什么作为禅定呢?」玄策禅师回答:「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 三摩地

2018-07-22

你依无分别智而能观察实相心的无分别性、自性性、真实性、如如性、涅槃性、实相性,表示你同时保有观的作用,才可称为智,所以是无分别而又是智,合称为无分别智。观的本身就是智慧,若是止于一念不生的境界上,就不能观察到实相,不可能生起无分别的智能,而只是一心无分别,那只能叫作无分别,不能叫作无分别智。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证,是止观同时、止观具足的,二乘菩提的修行 三摩地

2018-07-22

如如自身。威仪差别。如是如是。具念正知。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内身住循身观。炽然精进具念正知。为欲调伏世贪忧故。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审观自身。正知往来。正知瞻视。正知俯仰。正知屈申。服僧伽胝。执持衣钵。甞食[口*((啜-口)/酉)]饮。卧息经行。坐起承迎。寤寝语嘿。入出诸定皆念正 三摩地

2018-07-22

真正的佛菩提道不是只有生灭门,而是生灭门与真如门二门并行运作,而此二门都统摄于真如如来藏的一心,这才是完整的成佛之道。这个真正的成佛之道,菩萨一方面具足对解脱道中五阴十八界的灭除无余;而另一方面,因为真如出生一切法,所以菩萨也必须摄受无量的众生才能完成佛果所需要的资粮,因此菩萨对众生是非常怜悯多情的,绝非冷酷无情。所以在佛《本生经》中大部分的章节, 三摩地

2018-07-22

(智慧的您不妨思索一下,谁又是我?那个鞠躬尽瘁却又默默无闻、能够永远陪伴着我的自心又在哪里?我与自心,是一是异?)马鸣菩萨论中教我们说,要修大乘止观双运,大乘菩萨亲证真我—心真如如来藏—的时候,能现观五蕴世间诸法是虚妄无常、缘生缘灭,会坏灭不能常住故苦;当中没有一法是真我、是真实常住不坏我,都是无我法,所以现象界诸法是无我法,此中无有一法 三摩地

2018-07-22

婚姻就是个道场,在无法再带上面具的婚姻生活之中,面对种种逆增上缘,磨鍊自己终究以「本心、真我」为依归,而不「认贼为子」、去错误地认取「意识一念不生、如如不动」的假本心(假我)当作「真我」──这正是时下一般普罗大众被错教的修行模式,这种被误导的修行,纵然难能可贵的在表相上看来是修行的很好,但是实际理地上,落入「认假为真」的坚固「我见」之中,仍是无法有解 三摩地

2018-07-22

本来完美寂静如如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花,翳病若除,花于空灭。——《大佛顶首楞严经》 (原标题:我们拥有彼此,这是真的吗?)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