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这是指已经建立真心本来自在正知见的菩萨们,因为参禅一念相应慧,亲证本来自在的真心之所在,成为名符其实的观自在菩萨,不就是有了法身德吗?又菩萨知道本来就自在的真心才是真实我,现前观照蕴处界等法不是真实我,不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而有解脱德吗?又观自在菩萨亲证本来就自在的真心,可以现前观照祂真实存在而且如如不动,因而发起了般若智慧到彼岸,以及转依真心实际理地 | 三摩地 2018-07-21 |
|
正因为有这四分,具足了这四分,所以常常有佛门中的修行人,将意识觉知心的行相,也就是将意识心的见分的心行相分,认作虚妄法;然后再将觉知心能返缘自己,将觉知心能返观的证自证分——能返观自己而一念不生如如不动之心——建立为常住不坏的真心:名之为真如、如来藏、法身……等名。但其实这都不是真正的证悟真心如来藏,只是误认意识心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既然是这个样子,那八识心王就是一切最胜的了,是一切诸法里面最殊胜的,祂们是诸法的根本;可是从八识心王自身来看,前面的七转识又归结于阿赖耶识,祂真实能出生万法而又如如不动,所以这个法门又称为心真如门。但是心真如门又包含了七转识的心生灭门。以上所讲的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一句一切最胜故。那第二句的与此相应故讲的又是什么呢?这是在讲八识心王所拥有的五十一个心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可是从八识心王自身来看呢?七转识却又归结到阿赖耶识,他眞实能出生万法而又如如不动,所以这个法门又称之为“心眞如门”。但是心眞如门却又包含了七转识的心生灭门。“与此相应故”就是讲八识心王所拥有的五十一个心所法;这五十一个心所法,必定与八识心王相应的,所以称为“与此相应故”。“此”字就是指此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其实能执著的“心”是意识、末那识,如来藏之存在是“法尔如是”,不论意识、末那识是“执著”还是“不执著”,如来藏都是“如如不动”。然《成唯识论》卷二亦言:“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玄奘菩萨的这段话是说第八识之实有,是胜义有,非同三界有为法之“假有”,如果将第八识阿赖 | 三摩地 2018-07-21 |
|
其实能执著的“心”是意识、末那识,如来藏之存在是“法尔如是”,不论意识、末那识是“执著”还是“不执著”,如来藏都是“如如不动”。然《成唯识论》卷二亦言:“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玄奘菩萨的这段话是说第八识之实有,是胜义有,非同三界有为法之“假有”,如果将第八识阿赖 | 三摩地 2018-07-21 |
|
修行解脱法的人,往往心里面作解脱想,以为觉知心不离一切六尘境界,于六尘境界中都不被移转而如如不动,这样就认为是证得解脱境界的人,这种人的第八识就名为如来藏、识藏,这种人的七识心是在六尘中流转而永远不会入灭的︵永远不能证得无余涅盘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那些人的第八识心,是因为缘于七转识的缘故而出现在人间,这不是声闻与缘觉修行所证得的涅盘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在梦的过程当中,第八识是如如不动的,它是一点儿都不关心梦中的利害得失。它只是恒常不断地把六尘的内相分源源不绝的显现出来,源源不断地供应六七识的识种,让你可以在梦中受种种苦乐。在梦境当中,第六识还是在做了别——了别第八识依第七识之命而供应给你的内相分六尘;在梦境当中,你以为自己去到什么地方了,或者以为自己成就了多么辉煌的事业,其实都只是在自 | 三摩地 2018-07-21 |
|
往往有人在这个段就自以为实证真如了,但在确认已证如来藏而非错证之前,都是想象意识如如不动的假真如,误以为即是真实唯识的境界,其实尚未脱离识阴范畴,仍属四加行位的菩萨,未得真见道功德。这首偈的意思,对于禅宗想要求悟的人而言非常重要,是故应该略加解释:“于现在自己所知的境界中,先建立一个万法唯识的认知,就好像真的有一个东西名为真如,是能生万法的唯 | admin 2018-07-21 |
|
前面四句,就是所谓的无漏无为性,就是真如——这个般若理体、法界实相心的真实如如不动性,是本来常在的自在性;后面一个能生万法,就是祂的妙真如性,祂的无漏而有为性。依于如来藏,无量无边的众生有轮回;依于如来藏,一切种子,一切的功德,一切法界而有现象界诸种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不断地运行;依于佛性常住,有情常住;依于如来藏,众生轮回生死。佛经云: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来藏就是真如,具有真如如的体性;而五阴却是生灭法,生灭的五阴怎么会是实相心如来藏?另外,五阴的存在,尤其是识阴意识,必定是在世间六尘境界中了了分别着六尘诸法;而自心如来不在六尘中分别,于六尘诸法恒是如如不动,不起任何分别执着。二者可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这禅宗祖师常常这样讲。如果有人说开悟就是把自己的意识觉知心弄成离念,没有执着,无分别,那就变成 | 三摩地 2018-07-21 |
|
有文曰:「僧问云门:「如何是佛」,门曰:「干屎橛」,屎橛是佛,佛是屎橛,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些理路看不清,就被色相所转,看穿了就如如不动,一切无碍,要想不被境转,就要用功,动静无心,凡圣情忘,则何净秽之有。」这个差别智,不是这个意思,要知道云门路险,所以非是情理情思可到,要当下即见,不是在那里咬文嚼字,所以这处即是错会。第三件事,是不明白何谓见性。见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来藏代表了众生,因为一切众生都是如来藏,而众生的真实际如来藏却是从来都对众生的法界如如不动的。「乃至无一众生于色动、及受想行识动。」请问:如来藏是不是五阴众生?既不是五阴众生,当然不会于色法动心;佛说:「我释迦牟尼如来要让三界中,没有一个众生能够于色法动心。」众生若真的不会于色法动心,那就是愚痴。佛说将使众生不会于色法动心,哪有众生不于色法动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这个苦圣谛并不离于如,什么是如呢?这个“如”字表示,苦谛它不离于真实而如如不动的自在真如本性;而解脱道二乘人,他灭尽了五阴,入了无余涅槃以后,它并不是断灭空。这个如就是在指说,这个真如本心,祂是真实的,祂是实在的,所以这个苦谛它是不离于真实而如如的这个自在的本性。这个苦圣谛也不是颠倒想,因为是依于如,所以它不是颠倒想,而是对于真实正理详细 | 三摩地 2018-07-21 |
|
意思是说,过去时的五盛阴是苦圣谛,未来、现在的五盛阴是苦圣谛,这是真实的道理,绝不虚妄;这个苦圣谛不离于如(如字表示苦谛不离于真实而如如不动的自在真如本心,而灭尽五阴入涅槃以后亦非断灭空),也不是颠倒想,而是对于真实正理详细的审查确实。综合如是八苦的真谛,是圣人所有、圣人所知、圣人所见、圣人所了知、圣人所证得、圣人所共同真正觉悟的内容,由这个缘故, | 三摩地 2018-07-21 |
|
(法身是自性佛宝,如如不动而不可见)。畜生道有需要,他就示现为畜生模样和他们见面。乃至恶鬼道、天道、地狱道都有可能。这不是以物质世间的形象出现,而是以化身、报身的形象出现,这叫出世佛宝。出世法宝是指四谛缘生、六度诠旨。四谛是指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谛即真实的义理。真理谓之“谛”。所以苦、苦集、苦灭、苦灭道,为佛陀所说的四 | 三摩地 2018-07-20 |
|
法的相、有生起、演变、过去,法的本际却始终是如如不动,不曾生起、演变、过去。一边是讲实质上的有,一边是讲现象上的空,没有实体。一切的法既然从来就没有起、没有灭,法的本际也是非觉、非知,而法的本身也从不说我是什么法,如来法身也是如此非觉非知。譬如涅槃之法,它不说我是涅槃之法,念佛之法从来不说我是念佛之法,善法从来不说我是善法。一切的法、本然空寂,本然 | 三摩地 2018-07-20 |
|
在打坐时非常的清明,在定中听闻一切声音,心中如如不动,一般叫这个为:“一念不生”,但在这个一念不生中,有一个清净之念,叫做“无念之念”,所以严格说来也属于一念相续,因为很清明的缘故。第三种状态称为忆佛定,忆佛的念没有相貌和状态,却如泉涌一般,相继不绝,动静不失,即是忆佛定的境界。虽然没有定的状态,但不论在动中或静中,忆佛的念始终 | 三摩地 2018-07-20 |
|
诸法如如不动,无来无去,不生不灭,这叫做第一义。到这个时候来讲一切了义的经典,他很清楚的知道这一些经典所讲的,都是我自己内心里面的事情。如果有机会为有缘人讲了义、实义,他有时候讲性空相有,有时候又讲性有相空,虽然颠三倒四翻来覆去随意而说,但是他所说的,都是从自心里面流露而出,完全符合了义的经典所讲的意旨。他不是依经解经,也不是依文解义,而只是把他心 | admin 2018-07-20 |
|
(法身是自性佛宝,如如不动而不可见)。畜生道有需要,他就示现为畜生模样和他们见面。乃至恶鬼道、天道、地狱道都有可能。这不是以物质世间的形象出现,而是以化身、报身的形象出现,这叫出世佛宝。出世法宝是指四谛缘生、六度诠旨。四谛是指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谛即真实的义理。真理谓之「谛」。所以苦、苦集、苦灭、苦灭道,为佛陀所说的四种真实之道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