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什么样的变量呢?你假如生而为富、为贵之后,仗着富贵之势,去欺压其他的众生,来世的果报到底是会好呢?还是不好呢?还能不能生于安乐呢?也许,这个时候我们扪心自问一下:自己下一世到底如何?到底有没有把握?是不是能够生于安乐?或者如何才能够生于安乐?那么就可以大略的了知了。(原标题:生于安乐,死于安乐(上)) 三摩地

2018-07-23

修行者假使想要实证实相念佛的境界,就必须先要了解:要怎么样才能进入这个实相念佛的法门?又应该要如何才能不断的转进?也就是说,不管是功夫法门也好,或是知见法门也好,我们都必须依照着善知识所安排的次第,按部就班的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够辗转升进。譬如我们以功夫法门来说,在参禅之前我们就先要学会看话头的功夫,在看话头的功夫以前,要先学会无相念佛,在学会无相念 三摩地

2018-07-23

临命终时,更是诸苦逼迫,如何能做到心不颠倒?如果做不到,我们如何保证命终后能够往生?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呢?其实,净宗祖师早就给我们打开了方便之门,那就是念佛。念佛其实也是修定法门,天台宗修止观、禅宗看话头、还有数息法等等修定法门都是为了练到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念佛的目标也正是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只有具备了很强的净念相继的功夫,临终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要如何才能够求财富,真的可以得到财富,而且又是能够自在受用的呢?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是这么开示的: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如法财施得何等果?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先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换句话说,其实财富是要从布施中得。可是这个对一般人而言,可 三摩地

2018-07-23

行布施能除贪瞋痴,此意三恶业渐趋淡薄,修行障碍较浅,复以精进修行资粮具足,则见道之日不远矣!二、布施之内涵──以布施心情记事〈就像是今天的我一样〉为例以上略述布施之定义及其所引发之功德,而如何才能使布施之行得以成就?则可参看《宝云经》卷一当中之描述:菩萨成就十法能具足檀:何等为十?法施具足,无畏施具足,财施具足,不望报施具足,怜愍施具足,不轻心施具 三摩地

2018-07-23

由此观之,菩萨乃是以发大悲心而行布施,是以济救拔除众生之苦为己欲,非如吾人布施时多作功德福德想,行者岂能不生惭愧心焉?(原标题:如何才能使布施之行得以成就) 三摩地

2018-07-23

二菩萨的成立已说菩萨的名义,及人类最富有作菩萨的资格,但未说明究竟如何才能到菩萨的地位。正教量中,处处明要先依缘生法悟真如性:宇宙森罗万象,形形色色、事事物物,光怪陆离种种诸法,一一无非各种因缘和合生成;除却各个各个的因缘关系,万无成立之可能。绝无所谓幽妙莫测的创造者或支配者,是故诸法皆由缘成。如桌上这盆花,须有种子、水、土、风、日等缘,方能蔚为青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如何才能断我见,详细的知见、观行与修学方法,可参考平实导师《识蕴真义》一书中第十四章〈识蕴之观行与断三缚结取证初果〉所述,及《阿含正义》各辑,以断我见。传法者应教导们多观行十八界法,以转变凡夫异生心性,由所闻熏的蕴处界法,了知依如来藏故蕴处界是无常、苦、空、无我,依如来藏故蕴处界依缘生起、其性本空的正理。能常常于空闲处、寂静处,如理思惟,务求通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如果说,先不说大乘禅观是如何,且说这种观行到底要达到什么、要做什么,如何才能入手?其实这问题并不困难,因为佛有说,我们所认为的身,什么是身呢?就是大家想要以它作为体,作为一个本体,所以叫作身体。身以之为身,然后以之为体。为什么要以之为身、以之为体?因为有个我,所以这个身就是不坏的,这个身就是我;这个身就是体,就是我的体。那为什么要说这些道理呢?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如何才能断我见?你也已经知道了;所以将来你如果为人家施设戒禁的时候,就不会乱施设,对错误的戒禁已经无所取了,那表示你的戒禁取见已经断了,这是断第三个结。这样三缚结断了,你就是初果人啦!这是可以自己透过修学正知见,然后一步一步去现观,去确定自己有没有断我见,这就是解脱道的第一步修行,也就是声闻法罗汉道的见道──证得初果。接着是要断思惑,断思惑的过 三摩地

2018-07-23

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安泰,学法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128集如何才能远离嫉妒?>陆正元老师(原标题:如何才能远离嫉妒?)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如果说,先不说大乘禅观是如何,且说这种观行到底要达到什么、要做什么,如何才能入手?其实这问题并不困难,因为佛有说,我们所认为的身,什么是身呢?就是大家想要以它作为体,作为一个本体,所以叫作身体。身以之为身,然后以之为体。为什么要以之为身、以之为体?因为有个我,所以这个身就是不坏的,这个身就是我;这个身就是体,就是我的体。那为什么要说这些道理呢? 三摩地

2018-07-23

高慢在诸地菩萨中是不会存在的,只存在于三贤位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诸地菩萨总是拿佛和菩萨来比,就会觉得自己的修行差得远呢!要到何时才能成佛呢?因此,总是心心念念想着应该如何才能往上提升,才能利乐更多的有情,所以诸地菩萨不会有高慢产生。但是在三贤位中有时会生起,那就会随着每个人修证的高下而有所不同。然而高慢通常都是在凡夫位中出现的多,如果在亲证实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问题是,你刚才问说‘要如何才能够成办?’我还真的不知道。所以,是不是真的有善知识可以让我追随,方便来修学?因为我现在已经知道,我目前的福德、智慧都还不具足,可能因为这样的缘故,我实证般若的缘分还没有成熟,我根本也没有办法因为这样来摄受众生;所以,我应当还是要像你这样讲的,从五度开始来修学福德。你要是能够真的这样想,才是真正依次第来修学 三摩地

2018-07-22

问︰何谓睡而无眠?此与一般人之睡眠差异为何?要如何才能做到睡而无眠?答: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将睡而无眠的定义弄清楚。所谓睡,就是四肢委卧、五体横陈,这叫做睡;睡时六识暂灭不现,无有见闻觉知,于一切外境,心不明了、昏昧无知,名之为眠。睡而无眠的境界,不须去追求;有的人是脑神经衰弱,所以睡而无眠--是睡不着,不是不想睡;这个其实是失眠。因为长期的睡而 三摩地

2018-07-22

其次,行者为什么可以次第而得禅定,难道不是因为在因地以智慧的观察之后,知道五盖的过失,所以应当是要除去五盖,才能够发起初禅;乃至说发起初禅后,也知道了初禅境界之中的内涵,以及欲界境中的差别之相;也更知道要如何才能够安住在初禅之中的道理,甚至于也知道如何才能够进到二禅的道理,其中的善巧方便也都逐渐地加以了知。这表示说:禅定的修证,也都是因为智慧庄严的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念僧会有智庄严?假如你忆念的是四双八辈以上的僧,其中当然就包括声闻僧以及菩萨的贤圣僧,难道这个时候您不会想到说,为什么这些僧能够有那样的外相以及智慧的庄严?他们到底所证的是什么法?又是如何才能够亲证那些法的?这当然也同时就与念法相应,只是说这里是依于念僧而引起的,所以当然也就会有智庄严。进一步说,因为念僧的缘故,就常常会亲近僧宝、亲承开示,当 三摩地

2018-07-22

那诸位来看一看,生在非洲的有一些人,生下来就是要面对饥饿、面对战争,哪来的光明面?哪来的快乐面?也许,这个时候我们扪心自问一下:自己下一世到底如何?到底有没有把握呢?是不是能够生于安乐?或者是如何才能够生于安乐?那么就可以大略的了知了。 (原标题:菩萨如何生于安乐死于安乐一) 三摩地

2018-07-22

一般人是不是能够生于安乐,或者是说如何才能够生于安乐?上面已经说明而大略了知。而菩萨之能够生于安乐、死于安乐的条件,是说:从亲证佛菩提道为前提,然后依于次第修学,发愿世世回入三界来利乐有情,同时转依如来藏的无我性,进一步亲证,才终于也能够达到生于安乐以及死于安乐的境界。 (原标题:菩萨如何生于安乐死于安乐四) 三摩地

2018-07-22

(原标题:学佛的目的在离苦得乐,如何才能真正地离苦得乐?)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   4   5   下一页»   共83条/5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