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如《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菩萨进入第六住,修学般若空;如果悟后般若正观现前---般若就是如来藏的空性智慧---他要进入第七住时,如果没有诸佛菩萨或诸善知识的摄受,此人“若一劫,若二劫,乃至十劫,退失菩提心”,把所悟的真心又自我否定掉,退回外道常见中;所以我们要讲这些课程,摄受部份信力慧力较差的同修免于退转。于往昔学佛的过程中,在证果方面有一个疑 | admin 2018-07-21 |
|
若无菩萨种性,而是声闻种性或者凡夫异生性,虽往世少有福德因缘,此世得遇善知识加持帮助而见道,也无法堪任菩萨璎珞庄严的贵重,未来退失菩提心的机会还是有的。所以明心见道乃是资粮与加行的果,乃是了因,而菩萨种性的具足乃是生因,所以菩萨种性更是重要;因为有了菩萨种性,明心见道只是迟早的事情;若没有具足见道应有的菩萨性,想要开悟明心是不可能的,纵使悟了还是会 | 三摩地 2018-07-21 |
|
即使是那么寒冷的地方,也不可退失菩提心,都应该要努力的学法求悟实相。接下来讲饥馑等苦。佛陀住世时,有六位凡夫比丘向迦叶尊者及富楼那尊者吵闹说:容易托钵的地方都被你们分配去了,你们把贫穷的地区分配给我们,所以害我们托不到饭食。他们很生气,就诽谤阿罗汉有私心。后来那几位阿罗汉说: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子,我们也没乞讨到食物。他们说:那你怎么不饿?富楼那尊者就 | 三摩地 2018-07-20 |
|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0 |
|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 | 三摩地 2018-07-20 |
|
不信菩提心者焉得菩提心?而“忘失菩提心行诸善法,是为魔业”;“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导致一切作为皆成就身见、与佛菩提道乖悖。反之,信根信力一旦成就,一切善德接踵而起,悉得成就。“信”之功德,罄竹难书,说之不尽。此生熏习佛法,屡次接触邪说,皆能蒙佛菩萨慈悲摄护,立时察觉、迅即远离、得免沦落,当因累劫信受、供养、奉持、顶戴 | 三摩地 2018-07-20 |
|
余于公案拈提第七辑《宗门密意》中,因见星云于人间电视台《菜根谭、六祖坛经》讲座节目中公开自谦未悟,是故从彼日起不再拈提星云之错悟处,亦于书中明言其后三年中不再拈提星云法师之错悟,欲观其言行三年而后定夺;是故彼时虽有曹先生伉俪之受害而退失菩提心一事,仍未曾起意欲重新拈提星云法师。然而星云却言行相违、心口不一,却于演讲后,在所写书中以佛光禅师名义,公开 | 三摩地 2018-07-20 |
|
修行若忘失菩提心知之总是魔业否。数数觉察勤勤观照。习气若起当处即休。辄莫随之。亦莫灭之。何以故。阳焰之水不应趁故。不应灭故。不应趁故。免落凡夫纵情。不应灭故。免堕二乘调伏。圆宗顿教毕竟如斯。但与本性相应。觉智自然无间。长时之事难可具书。略标大分。自须努力不多述也登厕规式登厕之法律制委明。盖欲洁严身器亲近圣贤洗净洗手各有轨度。倘未尽谙则反污其手。礼诵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