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平实导师《大乘无我观》在宗通部分,当菩萨明心了成为七住满心的菩萨,仍然需要佛菩萨及善知识的摄受,否则还是会退失菩提心,因此,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曾开示:【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菩萨璎珞本 | admin 2020-06-08 |
|
若无菩萨种性,而是声闻种性或者凡夫异生性,虽往世少有福德因缘,此世得遇善知识加持帮助而见道,也无法堪任菩萨璎珞庄严的贵重,未来退失菩提心的机会还是有的。所以明心见道乃是资粮与加行的果,乃是了因,而菩萨种性的具足乃是生因,所以圆满菩萨种性更是重要;因为有了菩萨种性,明心见道只是迟早的事情;若没有具足见道应有的菩萨性,想要开悟明心是不可能的,纵使悟了还 | admin 2020-06-08 |
|
若无菩萨种性,而是声闻种性或者凡夫异生性,虽往世少有福德因缘,此世得遇善知识加持帮助而见道,也无法堪任菩萨璎珞庄严的贵重,未来退失菩提心的机会还是有的。所以明心见道乃是资粮与加行的果,乃是了因,而菩萨种性的具足乃是生因,所以圆满菩萨种性更是重要;因为有了菩萨种性,明心见道只是迟早的事情;若没有具足见道应有的菩萨性,想要开悟明心是不可能的,纵使悟了还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同样的,如果是尚未实证诸法实相,不懂得佛法的真实义,而胆敢高座来说法,就必定会错说佛法,从而断送了佛弟子的法身慧命,或是误导佛弟子退失菩提心。像这样就将会使得世界上少了许多佛未来出世的机会,也将会导致无量的众生失去被摄受的机会。同时,也造作了谤佛、谤法的无间罪业,所以果报就会非常的严重,必定会堕入无间地狱来受无量的苦。就如同世尊在《佛藏经》当中 | admin 2020-02-20 |
|
何等为十?所谓:1、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2、恶心布施,瞋持戒者,是为魔业;3、弃舍恶性懈怠众生,轻慢厌恶乱心无智众生,是为魔业;4、悭惜正法,诃责法器众生,贪求利养,为人说法,为非器人说深妙法,是为魔业;5、不闻波罗蜜,虽闻不修行,生懈怠心,不求深妙无上菩提,是为魔业;6、远离善知识,亲近恶知识,乐求二乘,于受生处,起离欲、寂静、除灭之心,是 | admin 2020-02-18 |
|
须知大乘佛教的任何戒律都是以不失菩提心为基本,而菩提心最基本的概念里,就包涵着任何时候都不丧失智慧的观察与觉知,而不是对任何观念的迷信与盲从。任何戒律都是协助我们智慧成长的保护伞,都不会是恐吓与绑架的代名词。说句打岔的话,往往能被某种非理性的神秘主义思想或观念所恐吓、绑架住的,不过都是我们那颗善于伪装成各种模样(包括宗教信仰)的贪婪的心。而这,也恰 | 三摩地 2018-07-23 |
|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 | admin 2018-07-23 |
|
然而行菩萨道所经历的时间是三大无量数劫,其时劫非常漫长,所以菩萨在行菩萨道时,很容易碰到挫折而退失菩提心。又譬如菩萨如果没有碰到真善知识教导,菩萨的成佛之道时程将变得很漫长,而且也不容易达成。所以经中曾开示: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也就是这个道理。更何况在末法时代,常见外道、断见外道以及男女邪淫外道之邪师如恒河沙非常多,使得菩萨行佛菩提道这条路真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世间人都只相信名师的说法,还会再信受明师吗?不会嘛!可是如果这样,众生在佛道上的修行与亲证也将会更加艰难甚至寸步难行,乃至退失菩提心,成为十足的凡夫,受尽苦乐,轮回无期。所以说,众生需要真正的善知识来教导,也就是明师来教导,未来才会有所实证,佛的也才能够永续延传。(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110集《名师与明师的区别》,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若无菩萨种性,而是声闻种性或者凡夫异生性,虽往世少有福德因缘,此世得遇善知识加持帮助而见道,也无法堪任菩萨璎珞庄严的贵重,未来退失菩提心的机会还是有的。所以明心见道乃是资粮与加行的果,乃是了因,而菩萨种性的具足乃是生因,所以菩萨种性更是重要;因为有了菩萨种性,明心见道只是迟早的事情;若没有具足见道应有的菩萨性,想要开悟明心是不可能的,纵使悟了还是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宗通部分,当菩萨明心了成为七住满心的菩萨,仍然需要佛菩萨及善知识的摄受,否则还是会退失菩提心,因此,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曾开示:【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经中开示,净目天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若忘失菩提心,相对的就是不知道生命的实相,或以色身、意识心为真我,甚至否定「如来藏」及「阿赖耶识」,认为「如来藏」及「阿赖耶识」是世尊方便善巧所建立[1],或以学术研究推断「如来藏」仅是「后期大乘」(经)的主流,是经「初期大乘」的演化而来[2]。印顺法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所推崇的「人菩萨」,是「不求急证」,亦「不修禅定,不得解脱」,同时强调「不证涅盘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么,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的成绩,又是如何呢?所有的学佛人尽知,福德的来源是修习善净业,然而在《华严经》中,佛却明确地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这表示,同样是福德,有没有以菩提心作为核心,那是天差地别的。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菩萨进入第六住,修学般若空;如果悟后般若正观现前---般若就是如来藏的空性智慧---他要进入第七住时,如果没有诸佛菩萨或诸善知识的摄受,此人若一劫,若二劫,乃至十劫,退失菩提心,把所悟的真心又自我否定掉,退回外道常见中;所以我们要讲这些课程,摄受部份信力慧力较差的同修免于退转。-----平实导师《明心与初地》从以上世尊的开示中,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 &n | 三摩地 2018-07-22 |
|
实义菩萨第十六个条件:假使看见有人退失于菩提心,要怜愍他们;退失菩提心是正常的,前些时候有人这么说:你看他们《灯影》写出来了,他们自己会中重要的人物都退失了,可见正觉同修会不是。是不会退失的。这说法若讲得通,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也将同样不是了!因为《菩萨璎珞本业经》曾说当时有几亿人、天闻佛说法而开悟,可是其中却有八万人退失,那又怎么说呢?佛亲在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2 |
|
实义菩萨第十六个条件:假使看见有人退失于菩提心,要怜愍他们;退失菩提心是正常的,前些时候有人这么说:你看他们《灯影》写出来了,他们自己会中重要的人物都退失了,可见正觉同修会不是。是不会退失的。这说法若讲得通,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也将同样不是了!因为《菩萨璎珞本业经》曾说当时有几亿人、天闻佛说法而开悟,可是其中却有八万人退失,那又怎么说呢?佛亲在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又,如果有人主张:明心后是不会退失菩提心。你就知道他根本不懂佛法,因为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曾开示:菩萨明心后仍然会退菩提心。如所说:【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经典告诉我们: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那么,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的成绩,又是如何呢?所有的学佛人尽知,福德的来源是修习善净业,然而在《华严经》中,佛却明确地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这表示,同样是福德,有没有以菩提心作为核心,那是天差地别的。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结果,至多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