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近世士大夫多欲学此道。而心不纯一者。病在杂毒入心。杂毒既入其心。则触途成滞。触途成滞。则我见增长。我见增长。则满眼满耳只见他人过失。殊不能退步略自检察看逐日下得床来。有甚利他利己之事。能如是检察者。谓之有智慧人。赵州云。老僧逐日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余外更无杂用心处。且道。这老汉在甚处著到。若于这里识得他面目。始可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未能如 | 三摩地 2018-07-19 |
|
欲究竟此段大事因缘。屡随众到室中。呈伎俩逞解会。都与列下。忽一日喜见眉宇知渠。管中窥豹。转身动脑。袖间已有颂子。虽未拈出。妙喜即时与拨转关棙子。渠虽未能赤骨[骨*歷]地跳出葛藤窠。然却知得饭是米做面在麦里。正好著力之际。蓦来相别云。要急归嫁女。以此轴来。乞做工夫底道理。昔庞居士有言。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圞头。共说无生话。后来元丰间。有个士人。谓 | 三摩地 2018-07-19 |
|
天台智者大师。悟法华三昧。以空假中三观。该摄一大藏教。无少无剩。言空者无假为中无不空。言假者无空无中无不假。言中者无空无假无不中。得斯旨者。获旋陀罗尼。是知从上诸佛诸祖。莫不皆从此门证入。故大师证入时。因读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乃见释迦老子在灵山说此经俨然未散。或者谓之表法。唯无尽居士张公。因阅首楞严经。至是人始获金刚心中处。忽思智者 | 三摩地 2018-07-19 |
|
今时士大夫学此道者。平昔被聪明灵利所使。多于古人言语中作道理。要说教分晓。殊不知。枯骨头上决定无汁可觅。纵有闻善知识所诃肯。离言说相离文字相。又坐在无言无说处。黑山下鬼窟里不动。欲心所向无碍无窒。不亦难乎。既为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决定有志。直取无上菩提。世间种种虚妄不实底事。一笔句下。却向不可取不可舍处。谩觑捕看。是有是无。直得无用心处无开口处。方寸中 | 三摩地 2018-07-19 |
|
悟则须直到古人亲证处方为大休歇之地。此心虽未尝一念退屈。自觉工夫终未纯一。可谓志愿大而力量小也。向者。痛恳圜悟老师。老师示以法语六段。其初直示此事。后举云门赵州放下著须弥山两则因缘。令下钝工。常自举觉。久久必有入处。老婆心切如此。其奈钝滞太甚。今幸私家尘缘都毕。闲居无他事。政在痛自鞭策以偿初志。第恨未得亲炙教诲耳。一生败阙己一一呈似。必能洞照此心。 | 三摩地 2018-07-19 |
|
便是世间出世间一个了事底大丈夫也。承连日去与参政道话。甚善甚善。此公歇得驰求心。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差别异路。觑见古人脚手。不被古人方便文字所罗笼。山僧见渠如此。所以更不曾与之说一字。恐钝置他。直候渠将来。自要与山僧说话。方始共渠眉毛厮结理会在。不只恁么便休。学道人。若驰求心不歇。纵与之眉毛厮结理会。何益之有。正是痴狂外边走耳。古人云。亲近善者。如雾 | 三摩地 2018-07-19 |
|
往往士大夫。多于不意中。得个瞥地处。却于如意中打失了。不可不使公知。在如意中。须时时以不如意中时节在念。切不可暂忘也。但得本莫愁末。但知作佛。莫愁佛不解语。这一著子。得易守难。切不可忽。须教头正尾正。扩而充之。然后推己之余以及物。左右所得。既不滞在一隅。想于日用中。不著起心话带。枯心忘怀也。近年已来禅道佛法衰弊之甚。有般杜撰长老。根本自无所悟。业识 | 三摩地 2018-07-19 |
|
措大家一生钻故纸。是事要知。博览群书高谈阔论。孔子又如何。孟子又如何。庄子又如何。周易又如何。古今治乱又如何。被这些言语使得来。七颠八倒。诸子百家才闻人举著一字。便成卷念将去。以一事不知为耻。及乎问著他自家屋里事。并无一人知者。可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空来世上打一遭。脱却这壳漏子。上天堂也不知。入地狱也不知。随其业力流入诸趣并不知。若是别人家里事 | 三摩地 2018-07-19 |
|
更不是别人吾佛大圣人。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况博地凡夫耶。居士既是个中人。想亦常入是三昧。昔有僧问一老宿。世界恁么热。未审向甚么处回避。老宿曰。向镬汤炉炭里回避。曰只如镬汤炉炭里。作么生回避。曰众苦不能到。愿居士日用四威仪中。只如此做工夫。老宿之言不可忽。此是妙喜得效底药方。非与居士此道相契此心相知。亦不肯容易传授。只用一念相应。草 | 三摩地 2018-07-19 |
|
承留心欲究竟此一段大事因缘。既办此心。第一不要急。急则转迟矣。又不得缓。缓则怠堕矣。如调琴之法。紧缓要得中。方成曲调。但向日用应缘处。时时觑捕。我这个能与人决断是非曲直底。承谁恩力。毕竟从甚么处流出。觑捕来觑捕去。平昔生处路头自熟。生处既熟则熟处却生矣。那个是熟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无明业识思量计较心识。昼夜熠熠如野马无暂停息底是。这一 | 三摩地 2018-07-19 |
|
一、研究的缘起 中国禅宗从菩提达摩以来,禅法内容和禅风特点历经变化,大致可概括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达摩至五祖弘忍,主要为“藉教悟宗”阶段,即重视佛教经典,将佛经作为指导修行和印证是否开悟的依据,同时重视坐禅和具体的观修,如达摩、慧可、僧璨,乃至东山法门的道信、弘忍都有隐居独处于山林、重视坐禅的特点。第二阶段,从六祖慧能到马祖 | admin 2018-07-19 |
|
除鼓山涌泉禅寺和镇江焦山定慧寺两处曹洞宗固定的传法中心,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外,江西作为曹洞宗的发源地,曹洞宗的祖庭道场最多,如云居禅寺、寿昌寺、青原山净居禅寺等都是当时重要的基地。南京有很多寺院,如天界寺,栖霞寺、灵谷寺,此时亦多有洞宗传承。广东亦有不少重要曹洞宗寺院,如华首台、海幢寺、丹霞山等影响很大。北方如河北盘山、辽阳千山,都是寿昌一系的 | 三摩地 2018-07-19 |
|
大慧普觉禅师宗杲(1089—1163),宋朝宣州宁国县芦城乡(今桥头)人。俗姓奚,名昙晦,字妙喜。17岁落发受戒,遍究禅法,首创“看话禅”,为禅宗参话头之始。宋钦宗、孝宗分别封其为“佛日大师”和“大慧禅师”,圆寂后,孝宗再赐谥“普觉”。遭“罪”流放,不忘佛法克勤禅师从京都天宁寺回四川后,传法时与在四川组 | 三摩地 2018-07-19 |
|
大慧普觉禅师宗杲(1089—1163),宋朝宣州宁国县芦城乡(今桥头)人。俗姓奚,名昙晦,字妙喜。17岁落发受戒,遍究禅法,首创“看话禅”,为禅宗参话头之始。宋钦宗、孝宗分别封其为“佛日大师”和“大慧禅师”,圆寂后,孝宗再赐谥“普觉”。云游四方,学法传法宗杲生于北宋元祐十年(1089)十一月十日。10岁时便能阅读《华严 | 三摩地 2018-07-19 |
|
禅宗临济一脉,自晚唐义玄大师(787--867)创立后,六传至北宋石霜楚圆,分为杨岐方会(992-1069和黄龙慧南(1002-1049)两派。其中杨岐方会一派,后成为临济正宗。可以说临济宗后期的历史,也就是杨岐方会一派的历史。杨岐方会再传至五祖法演(?-1104),(五祖是指湖北省蕲春县的五祖山,法演曾长期在这里开堂说法,故有此称。)门下又出了一位名重古今的高僧,这就是被当时人誉为“僧中管 | 三摩地 2018-07-19 |
|
《大慧禅师赞》[宋]释慧远参禅阙典,学佛无功。破杨岐道,灭临济宗。直下单提,佛祖不犯令。掣颠掣狂,住双径峰。等闲拈却衲僧定命索,将错就错,名闻九重。阿呵呵,见也麽?竹篦触背,失钱遭罪。天道不放还,骊珠绝瑕颣。《大慧禅师真赞》[宋]陆游平生嫌遮老子,说法口巴巴地。若是灵利阿师,参取画底妙喜。大慧禅师赞[宋]释智遇前无释迦,后无达磨。骂雨骂风,祗要做大。黑漆 | 三摩地 2018-07-19 |
|
未悟者,未来开悟也,诚实为禅师之本,故名未悟禅师!一、阿育王寺和天童禅寺2013年,后学我工作之余,一个人先后游历了浙江省宁波市的阿育王寺和天童禅寺,当时阿育王寺正在大规模修缮重建,参观者很多,天童禅寺相对安静,坐落于山腰之上,古色古香,惊讶于宁波居然有如此古朴之寺院……可当时游历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两个寺院在中国佛教禅宗传承史上曾经起到的 | 三摩地 2018-07-19 |
|
南宋时期,金国一再侵犯大宋,而国内关于“是战是和”在朝堂之上一直争论不休。绍兴十一年,秦桧专政,他力主议和,并贬黜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张俊三位大帅的兵权,与金议和。同年,岳飞被下狱处死。而当时有一位侍郎叫张九成,他坚持在朝堂之上力主抗金。这位侍郎不仅主战,他还崇尚禅法,并与当时杭州径山寺的主持和尚大慧宗杲禅师交往甚密,常常去径山向禅师问 | 三摩地 2018-07-19 |
|
南宋礼部尚书、大学者王应麟曾游黄檗山,赋诗一首:“黄檗去无踪,清流出涧中。乍疑飞冻雨,还觅透寒风。湛性非尘溷,闻根与暗通。曹溪留一滴,清味此应同。”黄檗山不知踪影,唯见清流飞瀑,而曹溪六祖的血脉却在此处生根开花。上溯一千一百年,唐宪宗第十三子李忱,少时行为古怪,喜学僧人跏趺坐。他的长兄李恒在位时,有次早朝后,他忽登上龙床,作揖群臣,众皆大惊,以其患&ldquo | 三摩地 2018-07-19 |
|
大慧宗杲禅师生于1089年,卒于1163年,享年74岁。身为一代高僧,大慧宗杲禅师推动了中国禅宗佛教思想的发展。大慧宗杲禅师是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人,大慧宗杲禅师原姓奚,是安徽宁国人士。7岁时,大慧宗杲禅师前往东山慧云寺出家,第二年,受具足戒。不久之后,大慧宗杲禅师外出参访,期间,大慧宗杲禅师拜访过湛堂文准、洞山微等众多佛家名士。宣和年间,大慧宗杲禅师和圜悟克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