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出处:《大正藏》册2,页340,下4-20。)经中的意思是说,应当先学习正确的解脱知见诸法;但在学习正确的解脱知见前,却是应该先修学次法,这时的次法是追随真善知识如何系心而住,如何善具威仪,如何修习清净梵行;藉以如实修行而得具足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然后才能证得二乘涅槃。追随善知识修学之时,善知识首先应当教导弟子明白外道错证涅槃之状况;是 | admin 2019-11-22 |
|
i《念佛镜》卷一,《大正藏》册四七,页一二一。 ii《佛说无量寿经》卷一,《大正藏》册一二,页二六八。 iii平实导师著,《念佛三昧修学次第》,佛教正觉同修会,二○一七年十一月初版二十八刷。 | admin 2019-09-06 |
|
台湾佛教界有位老前辈叫作王云林,这是我很尊重的一号人物,《大正藏》他从头到尾读了六遍;海峡两岸佛教界有哪个读完一遍的?一个也无;可是他跟我说:“萧老师!我读了《大正藏》六遍,就是脑后还欠一槌。”他这么讲了,我就说:“好的,王老哥!这一槌我补给你,禅三留个名额给你。”他说:“你这不是废话吗?我这肺气肿还能去打禅三?&rdqu | admin 2019-09-02 |
|
”(出处:《大正藏》册2,页340,下4-20。) 经中的意思是说,应当先学习正确的解脱知见诸法;但在学习正确的解脱知见前,却是应该先修学次法,这时的次法是追随真善知识如何系心而住,如何善具威仪,如何修习清净梵行;藉以如实修行而得具足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然后才能证得二乘涅槃。追随善知识修学之时,善知识首先应当教导弟子明白外道错证涅 | admin 2019-09-02 |
|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姚霜同学的报告题目为《庄严相好:汉藏艺术量度经典的文献解读》,其研究对象是《佛说造像量度经解》(大正藏Taisho1419)这一部在汉传佛典当中唯一能找到的关于佛教造像度量的文本,由清代著名蒙古学僧工布查布于1742年译出。从这一文本出发,姚霜同学利用佛教语文学的方法,在汉藏文本对勘的基础上勾稽爬梳,指出工布查布翻译的这部量度经严格说来不是 | admin 2019-07-19 |
|
如是破坏中国大乘妙法之邪论,若被当代无智之人编入大藏经中,犹如《大正藏》之编入种种密宗伪经、伪论而被无知大师、学人奉为正法,久后必将误导后世无数学人踵继步入邪见中,永远不能超脱,则将永无实证第一义谛之时;下至粗浅之二乘菩提亦将因之永无实证之时,则一切众生之法身慧命危矣!职是之故,对学术界不事实修之凡夫僧俗所造种种谬论,已知其未来将对中国大乘佛 | 三摩地 2019-06-25 |
|
收于大正藏第三册。系集录佛陀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之九十一则本生故事,合大乘佛教所说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而成者,故称为六度集经。)佛典故事【共130集】影音:http://www.sanmodi.cn/yingyin/169.htmlmp3:http://www.sanmodi.cn/mp3/121.html讲座文稿:http://www.sanmodi.cn/book/142.html | admin 2019-04-19 |
|
】(《大正藏》册17,页563中19-页564,下20)---原标题《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 admin 2019-04-18 |
|
”】(《大正藏》册15,页783,下12-20)如来藏别名的涵义依修行次第而有不同名称,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大乘佛法的修行极漫长,一般众生,从凡夫位开始发心修行,必须历经十信丶十住丶十行丶十回向丶十地丶等觉丶妙觉等,总共有五十二阶位的菩萨修行,才能次第地圆满佛道的修证。又可以依序分成:真见道丶相见道丶通达位等层次。真见道者(证悟如来藏而明心)位在第七住; | admin 2018-12-27 |
|
老人家曾指导阅读《大正藏》。 阅读佛光山之《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一三二册,八成五是响当当的知名学者专家,来自中国大陆佛学界,其余则出自台湾。纵览群书,皆依文解义;若论真参实证之悟者,一位也无。 阅读法鼓山圣严法师之著作,大部分言不及义,惨不卒读。渠曾于屏东美浓闭关阅藏多年(编案:他闭关六年期间只读日本人的著作,主要为铃木大拙的书,不 | admin 2018-08-16 |
|
”(《大正藏》册2,页531,上16-17)《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5〈无垢性品第4〉:“阿兰若处是三昧室,能得百千大三昧故。……清净如空以为舍宅,心无障碍得大智故。”(《大正藏》册3,页315,中11-13)《渐备一切智德经》卷5〈金刚藏问菩萨住品第10〉:“菩萨如是住兴光地,为众屋室,处在于世,禅定脱门三昧正受,则而无限,能问一切定意之 | admin 2018-08-13 |
|
”(《大正藏》册24,页1058,下4-16)所以我们应该要具备大慈悲心来作布施,以布施行来利乐众生,接引众生一起成就佛道;这个布施及接引众生而引生的福德,也是我们实证三乘菩提的福德资粮。“如是,善男子,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是故佛为众生说法,断除烦恼净如来智,转复化导一切世间。”(原标题:施 | admin 2018-08-13 |
|
’”(《大正藏》册1,页878,下10-22) 有关三归依的大福德的很多相关阅读在后面。 ************三归依功德很大,怎样才不会失去三归依?佛说:“假使有人受了三归后再去造作痴业,去信受外道及大自在天所说的法,由于这个缘故就失掉了三归依戒。……如果有人造作种种杂业,他的目的是为了享福受乐的缘故,因此而作种 | admin 2018-08-06 |
|
限于篇幅,仅举佛藏经(大正藏、经集部第二卷)所载部份经文为例,可窥一斑:“舍利弗,云何名为念佛?见无所有、名为念佛。舍利弗,诸佛无量(无质量也)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以是义故,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实名无分别。诸佛无分别,以是故言:念无分别即是念佛。”“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毕竟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 | admin 2018-08-06 |
|
大正藏所载日本道元禅学之主角--道元禅师,是否证悟,仍有疑义。近人傅伟勋研究道元禅学,著有《道元》一书,摘录其悟道后之最精彩开示,加以翻译。但末学认为彼诸开示仍未能证明其已证悟,盼有精通日语者,将大正藏八二册一至三0九页之道元禅师全部开示著述译为中文,才能判定。不应以其为道元禅学之主角,便判定其为证悟者。对于佛经亦复如是,不应依其出现时间之早晚而断定 | 三摩地 2018-08-01 |
|
(《大正藏》册1,页894,下7-页895,中7)经中还特别提到,人间众生富乐贫苦的先后差别,不论是先乐后苦、先苦后乐、先苦后亦苦、先乐后亦乐等,皆因施主及福田的胜劣,而有种种的业报差别。《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1开示如下:复有业——初乐后苦:若有众生为人所劝,欢喜行施,施心不坚,后还追悔。以是因缘,生在人间,先虽富乐,后还贫苦。是名先乐后苦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正藏》册24,页1058,下4-16) (原标题:为什么说大福从心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正藏》册2,页170,上12-20)】所以平实导师常教导我们,供佛功德无量,是累积福德最快的方法,我们大家要趁活著的时候每天都供佛,即使供奉佛像也是功德无量!因为佛在经中说,若能至诚心供养佛法僧三宝或诸佛形像,不论佛陀有没有在世都一样功德很大。《菩萨优婆塞戒经》卷3〈供养三宝品第17〉中说:善男子!如来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应当至心勤心、供养生身灭身形像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何以故?但使发心欲坐禅者,虽未得禅定,已胜十方一切论师,何况得禅定!」(大正藏第46册)4.《普劝坐禅仪》乃日本曹洞宗开祖道元禅师所撰,全书一卷,只七百多字,普劝行者坐禅,主张把坐禅作为修行之根本,指出:坐禅乃是目的,不是手段,无论已否开悟,抑或悟后起修,坐禅均极重要。考道元于南宋嘉定年间来华,得法于天童如净禅师。回国时,师嘱以「莫住城邑聚落,莫近国王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注三】《比丘尼传》南北朝时梁释宝唱所撰(大正藏第50册),凡四卷,收集自东晋升平之初,至梁天监十一年(公元511年)一百五十年间,尼僧六十五人之传记。部份节录如下:․僧果尼师「…年三十四矣,时宴坐经日,维那故触,谓言已死,惊告寺官;寺官共视,见果身冷肉强,唯气息微转,始欲?徙。便自开眼,语笑寻常,于是愚者骇服。&helli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