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引用自《正觉电子报》第112期第26~28页)所以本篇葛格下个结论:菩萨在面对男女分际和男女欲时,当然应该要以减少和离欲为前提,以转依如来藏和大悲心为前提来摄受众生!但不可以故意排斥异性,或故意不看异性,因为这样很没礼貌!应该要适度的跟众生接触,乃至面对庄严的异性也不故意远离,应该要想办法摄受或结缘,而自己也不要落入男女贪之中。葛格我发愿成为离欲的圣者, | 三摩地 2018-07-22 |
|
菩萨们由于在因地的时候,发起了大悲心,并且造作种种利乐有情的身口意三业,因此就产生了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种随形好的果报。各位菩萨,综合前面所说,我们就可以知道,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都是属于福德之业,而这福德之业,都是以身口意为体而出生的,也都是在有为法上来显现。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在身口意上面来修集的话,就不可能成就佛地的三十二种大人相。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起大悲心。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以是十业。得长命报。(2)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病报。一者好喜打拍一切众生。二者劝他令打。三者赞叹打法。四者见打欢喜。五者恼乱父母。令心忧恼。六者恼乱贤圣。七者见怨病苦。心大欢喜。八者见怨病愈。心生不乐。九者于怨病所。与非治药。十者宿食不消。而复更食。以是十业。得多病报。(3)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病报。一者不喜打拍 | 三摩地 2018-07-22 |
|
”由自己的原因而去发菩提心,不是由于别人来对我们说了以后才发菩提心的,大部分是因为大悲心:想要解除自己的痛苦,也想要解除众生的痛苦,所以他是自己发起的,是生因;不是别人来教导以后才发起的,不属于了因;所以凡是因为大悲心来发菩提心的,都是属于生因。如果别人来为他说了以后,他再来发大悲心的话,那个悲心不会很大,因为是以了因才发起的嘛!所以那种悲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现在呢,就罚这一个人去作大富翁,他一定也是贪求享乐,只顾著自己的富贵,不会去想到还要修持,不会去想到要发大悲心去行善。这样子等他死后,他也会受到大苦恼。一个修行人如果不愿意过著平淡的生活,而去过著过于奢侈的生活,那么这样子就会增加这一个人的和贪求,把他过去所累积的福德善业给挥霍光。所以修行人要懂得避免这样子的过失,在因地布施的时候,这个布施就应该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而且,有的人信佛都只是随心所欲,即刻就要满意;若是没有立刻实现,那么就说佛菩萨不灵啦!这些人心中常常是这样子想:我信佛已经很多年了,经常的供养三宝,也常参加各处的,而且也常常劝人行善;怎么我老是身体不好,家境也未好转,儿女求学、求事业也都不顺利?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够得到感应呢?我这么虔诚的信佛,佛菩萨为什么都不保佑我呢?这真是让我想退道心啊!那么 | 三摩地 2018-07-22 |
|
菩萨们由于在因地的时候,发起了大悲心,并且造作种种利乐有情的身口意三业,因此就产生了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种随形好的果报。各位菩萨,综合前面所说,我们就可以知道,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都是属于福德之业,而这福德之业,都是以身口意为体而出生的,也都是在有为法上来显现。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在身口意上面来修集的话,就不可能成就佛地的三十二种大人相。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菩萨之所以能行以上十相清净布施,究其本源实为大悲心所致,如《大丈夫论》卷一所述可知:菩萨悲心以施为体,世间众生以结使为体,纯以众苦以为一味,为得乐故行悲心施。日以照明为用,月以清凉为性,菩萨以悲为体,智慧及财施安乐于一切。……一切众生依食而存,大悲亦尔,依施而存。菩萨法身不依饮食而得存济,大悲为食菩萨身存。悲心如火,欲施如饥,施与好食, | 三摩地 2018-07-22 |
|
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生死,是故应受。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非常清净,才勉强守得住。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 | 三摩地 2018-07-22 |
|
菩萨之所以能行以上十相清净布施,究其本源实为大悲心所致,如《大丈夫论》卷一所述可知:菩萨悲心以施为体,世间众生以结使为体,纯以众苦以为一味,为得乐故行悲心施。日以照明为用,月以清凉为性,菩萨以悲为体,智慧及财施安乐于一切。……一切众生依食而存,大悲亦尔,依施而存。菩萨法身不依饮食而得存济,大悲为食菩萨身存。悲心如火,欲施如饥,施与好食, | 三摩地 2018-07-22 |
|
菩萨之所以能行以上十相清净布施,究其本源实为大悲心所致,如《大丈夫论》卷一所述可知:菩萨悲心以施为体,世间众生以结使为体,纯以众苦以为一味,为得乐故行悲心施。日以照明为用,月以清凉为性,菩萨以悲为体,智慧及财施安乐于一切。……一切众生依食而存,大悲亦尔,依施而存。菩萨法身不依饮食而得存济,大悲为食菩萨身存。悲心如火,欲施如饥,施与好食, | 三摩地 2018-07-22 |
|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不化众生戒】「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说法不如法戒】「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花供养。四众听 | 三摩地 2018-07-22 |
|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 | 三摩地 2018-07-22 |
|
起大悲心放大恩赦。脱诸幽厄苦恼众生。如前法式供养药师琉璃光如来及诸如来。由此善根及彼如来本愿力故。令其国界即得安稳。风雨顺时谷稼成熟。国内众生无病安乐。又无暴恶药叉等神共相恼乱。一切恶相悉皆隐没。面刹帝利灌顶王等。皆得增益寿命色力无病自在。是故亦如经中所说。大圣妙旨真实正等。无有变易不舍本誓。惟愿住此供养香坛受用供养。亦愿住彼如来会前。劝请警觉往昔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三业不清净的人,必有过失;没有大悲心的人,必有偏私;没有成就无上法的人,于自利利他就不能究竟。故不符合这五种观察条件的人,我们就决不应该皈依他。依据经论中说,只有诸佛如来才经得起这五方面的观察,因为在有的十八不共佛法中,说如来的三业,皆以智为导首,随智慧行,所以三业清净。就是如来的现行身业,在一切时间,一切处所,皆是妙善清净,勿须覆藏。为所化有情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就是说,众生发心不尽相同,或有私心、无私心,或心量大、心量小,这些都会导致求道过程中产生种种差异,如果能够真正为了众生而发大悲心,立志求无上菩提,便会获得佛法僧三宝的威神力护持,业障就可以渐渐地转为清净,使得善根坚固不会退失,佛菩提道才可能有证悟的因缘。接著,“以真如离一切障、具一切功德故,随顺真如修行善业,是名生长善根方便”,这是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牟尼知彼心及彼意所愿受果增善根及福田力故即以大悲心受其奉施沙时。闍耶以此善根。当得为王。王阎浮提。乃至得成无上正觉。故世尊发微笑。尔时。阿难见世尊发微笑。即便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诸佛世尊阿罗訶三藐三佛陀。非无因缘而能发微笑。今佛世尊以何因缘而发微笑。如偈所说。世尊离调笑无上世中尊齿白如珂玉最胜今发笑勇猛勤精进无师而自觉妙言令乐闻无上柔软音而记 | 三摩地 2018-07-22 |
|
怜愍世间生大悲心。于人天中多所余润。所谓佛世尊。如是等名佛依世谛为化众生故作是说。若有摄取如是见者。是谓依人。如来为化摄人见者故。说依法不依于人。是法性者。不变不易无作非作无住不住一切平等。等亦平等。不平等者亦复平等。无思无缘得正决定。于一切法无别无异。性相无碍犹如虚空。是名法性。若有依止是法性者。终不复离一相之法。入是门者观一切法同一法性。是故说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