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生死,是故应受。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非常清净,才勉强守得住。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以这种观点来看,为了长养大悲心,那种不人道的养鸡场所生产的鸡蛋,当然以不吃为宜──这应该是再次于轻戒的小戒。至于饮用牛乳,则不在《梵网经》的戒相之内。食用葱蒜,《梵网经》列为轻垢罪,原则上也不算重戒,但《首楞严经》将断五辛列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卷八),说「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皈、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 | 三摩地 2018-07-23 |
|
」45、不得不化眾生(攝屬重戒8故慳)常起大悲,教化眾生,發菩提心,不化眾生,犯輕垢罪「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眾生,應唱言:『汝等眾生盡應受三皈、十戒。』若見牛馬猪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是菩薩若不教化眾生者,犯輕垢罪。」46、不說法乖離,要高座說法(攝屬重戒8 | 三摩地 2018-07-23 |
|
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生死,是故应受。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非常清净,才勉强守得住。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以这种观点来看,为了长养大悲心,那种不人道的养鸡场所生产的鸡蛋,当然以不吃为宜──这应该是再次于轻戒的小戒。至于饮用牛乳,则不在《梵网经》的戒相之内。食用葱蒜,《梵网经》列为轻垢罪,原则上也不算重戒,但《首楞严经》将断五辛列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卷八),说「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陀这样开示说:【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一者、自不杀生,二者、劝他不杀,三者、赞叹不杀,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五者、见彼杀者方便救免,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八者、见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九者、见诸急难之人,起大悲心,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以是十业得长命报。】(《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一)根据佛陀圣教开示,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之所以能行以上十相清净布施,究其本源实为大悲心所致,如《大丈夫论》卷一所述可知:菩萨悲心以施为体,世间众生以结使为体,纯以众苦以为一味,为得乐故行悲心施。日以照明为用,月以清凉为性,菩萨以悲为体,智能及财施安乐于一切。……一切众生依食而存,大悲亦尔,依施而存。菩萨法身不依饮食而得存济,大悲为食菩萨身存。悲心如火,欲施如饥,施与好食,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之所以能行以上十相清净布施,究其本源实为大悲心所致,如《大丈夫论》卷一所述可知:菩萨悲心以施为体,世间众生以结使为体,纯以众苦以为一味,为得乐故行悲心施。日以照明为用,月以清凉为性,菩萨以悲为体,智慧及财施安乐于一切。……一切众生依食而存,大悲亦尔,依施而存。菩萨法身不依饮食而得存济,大悲为食菩萨身存。悲心如火,欲施如饥,施与好食,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这大悲心不是由别人教导之后才发起的,纯粹是自己观察思惟而生起的,并且也不是以求证最终的佛菩提道——佛菩提果而来发起的;那么以这样的发心,当然不是了因而是生因。既然生因,那就如同我们在前一集当中曾经讲过说:生因就好像种子一样,有能生芽结果的作用,它不像了因,只能够像灯一样照着物品,让结果更加显著明了而已。释迦牟尼佛就由于大悲心这个生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故了知离开一切众生不能有菩萨,也别无佛觉可成,因此遍缘法界有情,发大悲心以求成佛。若有一个有情未获益乐,则于所求菩提即未。如同花草之缺水土缘,决不能有蔚然青绿等美观。由此,菩萨要得上求的菩提,必先从事于普化有情。要从同情一切苦恼有情之大悲普救心,乃能确立菩提愿,依愿修菩提行,终之以菩提。而菩萨之发心原为众生,即令一切有情未种菩提种者种,已种者令芽、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你看到这么愚痴的人,你知道他们实际是在破法而自己不知道,难道不应该点醒他们吗?所以你应该要有怜愍心,不但怜愍破法的人,也要怜愍被他们误导的众生;因为菩萨从大悲中生,你如果没有大悲心就无法忍辱负重,那你就称不上是菩萨了!明明看见这么多众生被误导,你说:“死掉的又不是我儿子。”这样不行!这是没有慈悲心,不能怜悯众生。既然佛说这四点是成佛的基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由于导师乃累劫久修之悲增利智菩萨,遍以大悲心愿般若智水常净熏修而行普贤行!由于悲心利智使然,故能把隐晦艰涩难懂的深妙佛理及修学次第,用明朗清晰、条理有序、深入浅出、令人易读易懂的文句展现表达出来,因此深受海内外学人的欢迎。很多佛由于深具善根福德,并有抉择智能,一旦有因缘接触平实导师所著作的各种书籍,便很容易与真义相应而信受,并依之修学而能在佛道上增 | 三摩地 2018-07-23 |
|
恶友也一样是道伴,过去世所造的恶业现行了,也一样把它当作助道之伴;没有智慧的人就想捨离烦恼,捨离烦恼就是二乘人;阿罗汉都是捨离烦恼的,所以就永远不可能发願再度接受众生之身,捨离思惑或烦恼的人连善有之身都不想接受,何况接受恶有之身?菩萨是靠著大願与大悲心,才会再来接受人间的恶有。如果有了道种智而生到天界去,因为在天上都是看光的,若是你的光特别强、特别 | 三摩地 2018-07-23 |
|
恶友也一样是道伴,过去世所造的恶业现行了,也一样把它当作助道之伴;没有智慧的人就想捨离烦恼,捨离烦恼就是二乘人;阿罗汉都是捨离烦恼的,所以就永远不可能发願再度接受众生之身,捨离思惑或烦恼的人连善有之身都不想接受,何况接受恶有之身?菩萨是靠著大願与大悲心,才会再来接受人间的恶有。如果有了道种智而生到天界去,因为在天上都是看光的,若是你的光特别强、特别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连善有都不愿意接受了,更何况是人间这个恶有、五蕴有?所以当然是靠着大愿与大悲心,才会再来接受人间的恶有。人间的五蕴有都是要有痛苦才能得到快乐,譬如人们认为最快乐的就是当总统,可是当总统不好干,半年竞选下来声音沙哑、脚也肿了、手也握痛、握肿了,加上浑身的酸痛,光说当选之前就痛苦死了;可是当上之后就快乐吗?不然!今天这家报纸骂,明天那家报纸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能真的为众生发大悲心,以此而志求无上菩提,就能够被三宝的威神力所护持,业障就可以渐渐的清净;善根发起以后,就不会再退转掉。为什么要发起志求无上菩提,以及于三宝上面做种种的善行呢?马鸣菩萨说:以真如离一切障、具一切功德故,随顺真如修行善业。也就是说,凡夫菩萨应该依于真如心的体性来学法,祂的体性是离一切障碍的缘故,真如心的体性也是具足一切功德的缘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迦叶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恒行法施心无悋惜,二者起大悲心救护破戒众生,三者化诸有情发菩提心,四者于下劣恶人忍辱救护。迦叶!如是四法,出生菩萨无量福德。』」《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4:「云何是广集福德?谓若菩萨于大乘法中久积善根,彼彼生中善修戒行,为善知识之所摄受,随所生处常生婆罗门大族姓家,或剎帝利大族、或长者大族,皆具正信。于彼生中以其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