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行者勿因过去善知识以持名念佛为方便接引,尚未叙述到无相念佛之境界,便以为多数善知识皆认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是持名念佛,因而以先入为主的观念而排斥无相念佛。末学深信诸善知识于观察因缘成熟时,必将继续叙述忆佛念佛,无相念佛等念佛圆通之深妙理趣,以其弘扬念佛圆通法门之广大功德。——--平实导师《无相念佛》(原标题:你知道大势至菩萨如何念佛吗?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能以持名念佛及礼佛为方便,欲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并非难事;则往生极乐净土便有把握。亦可参究念佛:所谓「不暇方便,自得心开」,非无可能。若以念佛圆通法门之初步功夫转而参禅,则无门之门自然现前,欲得悟明心性,亦有希望。即知禅与净土,密不可分。佛弟子若能以「禅定心要」修行净土法门,以净土法门之帮助成就动夫,则无论修学禅或净土,皆能得力,连获成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最后是念佛时,佛号不起,心中仍是念佛,进入无相的境地;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念佛念到无佛可念,行住坐卧皆在无相念佛之境界中,这便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初步入门。此时一心不乱、净念相继、无佛形、无佛号。仍念佛不舍;得尝法乐,无比轻安。念佛人到此地步已经通于禅法,自然能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岂非禅净互通?若念佛人,从拜佛、称名念佛,进入无相念佛之境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唐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从这里也可以知道有人不懂念佛法门的殊胜处,不懂其中的关键,自然更不知道无相念佛的功德胜妙,今举《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开示: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明心之后,进一步可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可以亲见自己的佛性;一旦亲见了自己的佛性,就同时可以看见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这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的意思。这里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指的是见这个不可见的法身佛,而不是指感应所见的那个有形像的佛。而这种实相念佛的体究过程,就是所谓的不假方便,自得心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后因觉得念佛并不得力,又见莲池大师之弥陀经疏钞中诸多境界,如“事一心、理一心”或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等,再再均无法做到,恐怕难保往生净土;既而又想:“不念佛则已,既然决志念佛,一定要确保往生,否则,就对不起自己”。经多次请教先进,承告:可以配合修定,以利增强念佛功夫。后因佛学社成立,有因缘跟随萧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