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无相念佛就是楞严经中所述,第二十四种圆通法门---“法以人名”,称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念佛,许多人在念,也知道佛有三身:化身、报身和法身。因为佛有三身,所以念佛的法门就有所分别,有念应化身佛、有念报身佛、有念法身佛。所谓念应化身佛可分二种:1、感应示现所见的佛。譬如:持佛名号,同时忆想著佛,这时感应所见到的佛形相,就是化身佛。2、应身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这个境界,将眼、耳、鼻、舌、身、意都回归到意根来,这就是“都摄六根”。此时不想任何杂念,只有一个忆佛的念,这叫“净念相继”。如果这个念时断时续,叫净念断续。如果是净念相续,要训练到这个念时时都在。到达这个地步,第七个次第就完成了。第七个次第完成,可得到一种功德,即念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我们从经题和的内容,就知道念佛圆通是以自性弥陀为宗、以大乘修证为教、以圆通实相为体、以离爱得脱为用、以无相念佛为法、以人法为名,所以叫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念佛圆通章全文虽然只有二百二十四个字,但他是净土法门的心要。佛子们学念佛法门而到达实相念佛的境界,就是无生法忍、就是念佛圆通,叫做不暇方便自得心开。因为念佛圆通法门是了义的法门,不是持名方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能以持名念佛及礼佛为方便,欲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并非难事;则往生极乐净土便有把握。亦可参究念佛:所谓“不暇方便,自得心开”,非无可能。若以念佛圆通法门之初步工夫转而参禅,则无门之门自然现前,欲得悟明心性,亦有希望。即知禅与净土,密不可分。佛若能以“禅定心要”修行净土法门,以净土法门之助益成就动中工夫,则无论修学禅或净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源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五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此经乃是修定学禅者必读经典,简称“楞严经”。经中二十五位菩萨各述自己的修行方法,其后由文殊师利菩萨评论,认为对于此世界众生而言,观世音菩萨之耳根圆通法门最为殊胜。唯时至今日,去圣日远,而社会型态亦逐渐转变为繁忙多事的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最后是念佛时,佛号不起,心中仍是念佛,进入无相的境地;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念佛念到无佛可念”,行住坐卧皆在无相念佛之境界中,这便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初步入门。此时一心不乱、净念相继、无佛形、无佛号。仍念佛不舍;得尝法乐,无比轻安。念佛人到此地步已经通于禅法,自然能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岂非禅净互通?若念佛人,从拜佛、称名念佛,进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三章修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应有之知见第一节本法门是修定之法门,非持名法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是一种修定的法门,藉著修定的方法修净土,是既直接又有效的净土法门。(注五)一般人修净土法门,大多是持名念佛,也就是唱念或默念佛号的方法。不停的唱念,到达只有佛号而无妄想妄念的地步,一心系念佛之名号,名事一心。持咒的人亦大多如此。然而,楞严经中二十五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三章修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应有之知见第二节一点声明和一些鼓励此法门修成所需时间之长短,端视行者对于本书内容体会之深浅,以及是否如法修行而定。若能完全体会本书所说,并如说修行,一般而言,约在二至六个月间可以学会无相念佛。若利根人或已有动中工夫者,一闻便会。根据末学于一九九一年九月三日起,分别于台北市某金融机构佛学社之禅修道场及石牌陈居士伉俪所设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三章修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应有之知见第三节念佛圆通之精义(续谈知见之一)为什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是无相的念佛法门?末学将于谈过知见之后,再来叙述如何修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的各种方便善巧,使行者能如法进入此一法门所述之境界。在此之前,则希望行者务必耐心详细体会知见。以免错用功,枉费精神和气力。凡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者,都应以想念之念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三章修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应有之知见第四节学佛人应远离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续谈知见之二)禅宗第四祖道信禅师说:“偋除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以上摘录道信禅师的话,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就是无相念佛,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初入门。当然,持名念佛亦可能到达这种层次,但必须具备正确而具足的禅定知见和工夫始得,除了极少数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人,一般人几乎可说是可望而不可及。无相念佛的工夫,至此即将成就,应当珍惜,不可放逸自心,回到持名念佛的方法。行者在日常生活中无相念佛,虽然常常会忘失此念,犹如一般持名念佛者一样。但是对于学佛十余年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此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之契机和初期现象;也正是参禅人所谓的疑情。行者既然生起疑情,只需深入体究“念佛是谁”之话头。自行参究之中,因缘成熟,撞著磕著,乃至静中一念相应,亲见自己未生前本来面目,原来不过如此。此即“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成千上万禅子之所求而不得者,汝今得之。以先具此动中工夫成就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我们从经题和经文的内容,就知道念佛圆通是以自性弥陀为宗、以大乘修证为教、以圆通实相为体、以离爱得脱为用、以无相念佛为法、以人法为名,所以叫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念佛圆通章全文虽然只有二百二十四个字,但他是净土法门的心要。佛子们学念佛法门而到达实相念佛的境界,就是无生法忍、就是念佛圆通,叫做不暇方便自得心开。因为念佛圆通法门是了义的法门,不是持 | admin 2018-07-20 |
![]() |
这就是《楞严经》所述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叙述祂修圆通法门时说: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为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并且无相念佛的功德不只是能够在定力上面增长,就如同《楞严经》卷五〈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所以无相念佛的功德乃是可以如经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定力!忆佛拜佛中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你仔细去看看那个无相念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他上面提到如子忆母。我们有没有如子忆母?我们有没有把佛当作我们的母亲?我们和佛的关系是不是象儿女和父母的关系?很多时候念佛只是在佛堂之上,跟我们没关系。家里有个佛堂只是说偶尔去拜一下,或者说无相拜佛拜一下,但是并没有把佛当作自己的父母,这份亲情没有建立,很难去忆念他。我们为什么很容易牵挂我们的孩子呢?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开宗明义讲:大势至菩萨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从座而起,顶礼佛足……。为什么与五十二菩萨一起从座而起顶礼世尊?为什么不是三十位、八十位,而是五十二位呢?也就是说从十信位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统统念佛,因此菩萨要念佛。念佛修行的人,成佛才会快,所以悟后千万不要起慢心。(四)念佛求生净土须知净土法门之修持方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无相念佛就是楞严经中所述,第二十四种圆通法门---「法以人名」,称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念佛,许多人在念,也知道佛有三身:化身、报身和法身。因为佛有三身,所以念佛的法门就有所分别,有念应化身佛、有念报身佛、有念法身佛。所谓念应化身佛可分二种:1、感应示现所见的佛。譬如:持佛名号,同时忆想着佛,这时感应所见到的佛形相,就是化身佛。2、应身佛:这是在兜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就是《楞严经》所述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叙述祂修圆通法门时说: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为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