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譬如在佛法中亲证了三乘菩提之一或全部,乃至只是大乘菩提中完成四加行的观行者,都有功德在身。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3〈17供养三宝品〉中云:功德田者。从得煖法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CBETA,T24,no.1488,p.1051,c7-8)。也就是说,四加行初步的暖法已经获得,已能了知所取的六尘是缘起性空,就已经是功德田了。始从获得四加行的暖法到顶、忍、世第一法,其中的暖、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在不否定法义的前提下,大乘僧宝有两个层次:第一身、口、意行清净,持戒不犯,不贪钱财名声;第二是已经证悟实相而生起般若智慧了,这两种都是真正的僧宝,都是大福田。大众把福德种子在这二种福田种下去,来世的果报将会很大,后面中立刻就会说到。若是为了增长无上妙智能而种的,种下去以后真的能增长无上妙智慧的道场,就是福田。若想得到无上妙智慧,当然要在三宝种福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又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的〈报恩品〉云:【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无穷。】综合前面这两段的意思是说:世间一切的人,如果有人对父母稍作不善,不恭敬孝养父母,那就会获得很大的苦报;相反地,如果能对父母稍作恭敬供养,就能够获得广大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说,想要求大乘见道的菩萨,对一切教导我们世出世间法的师长,都要能够恭敬奉养,随顺师教。如果能够这样如实的做,那么慢心自然就能够渐渐的消除,当我们的心地渐渐转为调柔淳厚的时候,见道的因缘也就渐渐成熟了。------《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二》第19集<福德资粮概说>张正圜主讲(原标题:奉侍师长的重要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二(节录)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 | admin 2018-07-20 |
![]() |
譬如在佛法中亲证了三乘菩提之一或全部,乃至只是大乘菩提中完成四加行的观行者,都有功德在身。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3〈17供养三宝品〉中云:功德田者。从得煖法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CBETA,T24,no.1488,p.1051,c7-8)。也就是说,四加行初步的暖法已经获得,已能了知所取的六尘是缘起性空,就已经是功德田了。始从获得四加行的暖法到顶、忍、世第一法,其中的暖、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还有,瞋心会断念佛人与众生的法缘,是大乘行者修行上的大忌,其罪甚大,还过于贪欲之罪。瞋恨之后还有一个称之为无明---不明白实相。无明有很多层次,浅深不同,约略而言,有三种,一般多指见惑、思惑。至于尘沙惑要到佛地才断尽。这里讲的无明叫愚痴,「要得善果,应当行善」、「要得解脱,应当修行」、「要想开悟,应当参禅」、「要想入实相念佛,应当体究念佛」。也就是说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譬如我们举一段圣教,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当中有记载:“一切众生遇此光明,见彼瑞相,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从这段圣教也知道,佛陀常常放光加持,让众生得以因此而发起成就佛道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而不会小心小量小器的自认为自己是小根器者。这样的加持劝请,也让这些人发起菩萨性,不要落入声闻、独觉的二乘种性当中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三种所说的,是不修净土法门的,而是属于修圣道门住于大乘的,那么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也是可以求生极乐世界的。他住于大乘修圣道门的人是怎么样呢?就是说,他是非常地信受如来藏,在听闻熏习的都是属于与如来藏有关的法义,来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波罗蜜,甚至于自己也能够实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的,这是属于专修圣道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倘若以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大乘的佛弟子都知道要发愿往生到有佛法的地方,这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够亲自跟随诸佛修行,那就更好了!所以,并不是说佛教徒都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这样的规定,一切随自己的欢喜意乐而发愿。基本上,只要是持一尊佛号的行者,书上说,这样的人不用等到往生以后,现世就已经有十种的利益。经典里面是这样写的:“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里面就有一段对话:【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也就是说,佛陀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里面跟弥勒菩萨在对话。弥勒菩萨就跟佛陀说:为什么在这个五浊恶世里面,会有一类的众生,他虽然愿意修善法,可是却不愿意生到这个极乐世界,或者也不愿意生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佛说无量寿经》卷二从这段就可以知道,佛陀告诉阿难跟弥勒菩萨说:你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而且临命终的时候,想要遇到真善知识是很困难的,在舍报前就不信真善知识、诽谤真善知识及他所说的法,舍报时当然也不信真善知识和他说的法,如何能下品往生?又因为他生前不信及诽谤的缘故,善知识又怎么可能在他临命终时来为他开示?极乐净土不摄受诽谤大乘佛法的人,诽谤大乘佛法最主要是指净土五经以及菩萨藏。菩萨藏就是如来藏,就是讲真如佛性的佛法。如果有人解说真如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为他深信因果、不诽谤大乘、理解第一义而回向发愿往生,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的紫金莲花台住宿一个晚上,第二天花开见佛闻法,第七天得不退转,修一小劫以后才进入初地乃至第八地,比上品上生人迟很久。上品下生人,他也相信因果,虽然不能理解第一义,但是不诽谤大乘。他发成佛之心而不造作各种恶业。此种人往生彼国七宝池的金莲花之中,一日一夜花开,花开了以后七天才能见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下品往生的人都是属于造恶业,但不诽谤大乘、不诽谤菩萨藏、不诽谤的人所往生,他们所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久了。《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四中,佛有一段话说:你们在这个地方行善布施、对人有恩,修学各种功德,能够不犯我所制定的各种禁戏、能够修忍辱行,能够修学以心禅定,能够修学般若智慧,互相辗转教化,这样努力修行而斋戒一日一夜的话,胜过在无量清净佛国修一百年。请问: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普光三昧就是楞伽经里面所讲的初地菩萨的大乘照明三昧,这时候他已经成为初地菩萨。因为这个缘故,他成就的天眼不像一般鬼神和天主的天眼,他可以看见东方无量数佛。他的天耳清净到诸佛世尊所说的法,全部都能听到,能够接受。当天眼同时看到东方无量数佛,天耳同时听到东方无量数佛所说的法时,我们凡夫会认为那岂不是像菜市场一样吵闹混杂,怎么听得清楚?可是大精进菩萨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极乐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摄受已经证悟的菩萨或者是淳善的大心菩萨。西方三圣接引阿弥陀佛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名为净业。(《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刚才的中佛已经开示了说: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除了要修三福净业以外,还要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就者;彼国,当然指的是西方极乐世界。以一般世间法而言,譬如说是在大学里面,有每一个科系所要共同修学的课程,但是各别的科系里面,又有其单独要修的课程。同样的道理,十方诸佛国都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中提到:上品上生者,……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从这样看来,就已经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譬如我们举一段圣教,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当中有记载:一切众生遇此光明,见彼瑞相,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从这段圣教也知道,佛陀常常放光加持,让众生得以因此而发起成就佛道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而不会小心小量小器的自认为自己是小根器者。这样的加持劝请,也让这些人发起菩萨性,不要落入声闻、独觉的二乘种性当中。所以,佛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