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后闻佛说大菩提道,乃又回心大乘、进修佛菩提道,经由明心之七住位证般若总相智,进修《般若经》所说之般若别相智,复又不起自满之心,进修诸地所学之一切种智而起无生法忍、进入初地,能断尽思惑而不断之,留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生,向诸地进修。从此以往,开始进断分段生死之习气种子,并进修无生法忍之一切种智,地地增上:至初地满心时能取慧解脱果而不取证,至三地满心时能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的四圣谛,并非只有二乘菩提中才有,其实四圣谛是贯通三乘菩提的;只是大乘依实相法的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实相般若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并且进一步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道;二乘则是只依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来说四圣谛,纯依世俗法的蕴处界来观察蕴处界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中,因为一 三摩地

2018-07-21

法华经以“正信为入道之门”,而正信在大乘佛法而言,不是从断烦恼入手,也不是从修定入手,而是从明心见性入手。念佛也是一样,在《无相念佛》书内也介绍过,一切佛法的修行法门,莫非念佛法门;因为不管是在迷信、仰信、解信或证信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离佛心,不离念佛心。一切众生心是佛心,一直到证信入了初住位,乃至见性入了十住位,甚至其后的修行,一直到十地 三摩地

2018-07-20

还有,瞋心会断念佛人与众生的法缘,是大乘行者修行上的大忌,其罪甚大,还过于贪欲之罪。瞋恨之后还有一个称之为无明---不明白实相。无明有很多层次,浅深不同,约略而言,有三种,一般多指见惑、思惑。至于尘沙惑要到佛地才断尽。这里讲的无明叫愚痴,“要得善果,应当行善”、“要得解脱,应当修行”、“要想开悟,应当参禅”、“要想入 三摩地

2018-07-20

普光三昧就是楞伽经里面所讲的初地菩萨的大乘照明三昧,这时候他已经成为初地菩萨。因为这个缘故,他成就的天眼不像一般鬼神和天主的天眼,他可以看见东方无量数佛。他的天耳清净到诸佛世尊所说的法,全部都能听到,能够接受。当天眼同时看到东方无量数佛,天耳同时听到东方无量数佛所说的法时,我们凡夫会认为那岂不是像菜市场一样吵闹混杂,怎么听得清楚?可是大精进菩萨就是 三摩地

2018-07-20

跟据《大阿弥陀经》卷上及《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卷中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这段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无量寿佛来时不是从某个地方来,去的时候也没有去到某个地方去,没有生灭,不是过去、现在、未来,仅仅是为了实现因地所发的大愿来度众生,所以在西方世界现出报身形像。由此可见,净土经 三摩地

2018-07-20

二、知见不够,不知道自性弥陀究竟是指什么?一直在相上转,以为见自性弥陀,是见一个有形有像的阿弥陀佛,其实是错了,所谓“自性弥陀”就是指真如佛性,所以在体究念佛前应该研究根本的教典,知道五蕴空、世界空、五蕴无常、世界无常、五蕴无我、世界无我、不可久住,那么有人就产生怀疑说:我们是大乘佛法,为什么还要讲南传佛法?应该知道,南传根本佛法是大乘 三摩地

2018-07-20

在《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有一段说:“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供养三宝,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譬如:有的人到道场去,赞助一百万,赞助一千万,然后心中常常记住这件事情;就希望每次去时,法师都要奉茶。不但要奉茶还要奉好茶。去了就希望法师请他坐,不但请坐,还要请上坐。这就是执著布施的福德,心中就取相分别,执著于这种人我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我们从经题和的内容,就知道念佛圆通是以自性弥陀为宗、以大乘修证为教、以圆通实相为体、以离爱得脱为用、以无相念佛为法、以人法为名,所以叫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念佛圆通章全文虽然只有二百二十四个字,但他是净土法门的心要。佛子们学念佛法门而到达实相念佛的境界,就是无生法忍、就是念佛圆通,叫做不暇方便自得心开。因为念佛圆通法门是了义的法门,不是持名方 三摩地

2018-07-20

进修大乘种智,求证犹如谷响现观。附2: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 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二道并修,以外无别佛法佛菩提道--大菩提道解脱道:二乘菩提远波罗蜜多 十信位修集信心--一劫乃至一万劫外门广修六度万行↓断三缚结,成初果解脱资粮位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以财施为主)。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 三摩地

2018-07-20

若广义而言,大乘佛教之一切教法莫非念佛法门,莫非净土法门。包括众所周知的:持佛名号、持咒、礼佛、供养、止观、持戒、课诵、抄经、阅读、解说、忆念、思惟、参究……等等,其目的皆在学佛之行、入佛知见、证佛解脱、得佛功德、乃至成佛,成就四种净土。是为广义的念佛。禅与净土其实密不可分。欲得成佛,非仅持念佛名可办,必赖禅定悟明心性。见道之后,速得晋 三摩地

2018-07-20

虽未见性,亦不解第一义,但能不谤大乘,深信因果,而发无上道心者,亦可得生实报庄严土,上品下生也。(注一)但上品下生人在极乐世界修行时间极长远,所得境界亦复远逊于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行者当自审察。所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若无更殊胜之法门时,当“老实”持名念佛。若有胜于持名念佛之法而有幸得闻,当求殊胜之法,以求上品上生;莫以上品下生或中 三摩地

2018-07-20

第二章禅净互通,禅净双修第二节禅净双修之事例凡究竟解脱之大乘禅者,皆无所住而生其心,以无住生心故,六念俱足,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此六念之首为念佛,念佛则通于净土。其余五念亦皆通于净土。而究竟解脱之大乘禅者,明见佛性,几乎无余,乃能证入佛之知见,因此证得唯心净土。是故,禅与净土可以互通。在佛教史上,有许多禅师鼓吹念佛,事实上参禅人 三摩地

2018-07-20

注一、依观无量寿佛经所示:下品三生系摄受不谤大乘而造众恶之下劣凡夫,以佛之方便力,使入大乘菩萨位。往生后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下,以凡夫贤圣杂处故,名凡圣同居土,此是下辈生想。中品三生系阿弥陀佛以方便力,摄受声闻种性之众生。往生彼国后所得皆是声闻果,是有余涅槃;又因此土是佛之方便所化而成,故名方便有余土,此是中辈生想。上品三生是专摄大乘菩萨根性之人,上自 三摩地

2018-07-20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故一切凡夫,欲修净业,往生西方极乐国者,均需具备如上三福净业。修持此一通净、通禅、通密之无相念佛法门,亦须上述净业以为资粮。是故修习此法若不得力者,当知即是今生或过去生中未修上述三福净业所致,即应立即补修三福净业以为助缘。此三福净业之详细内容若有不解,请随缘就教于所认识之善知识,必获开示。又行者修 三摩地

2018-07-20

>>>注释<<<注一、依观无量寿佛经所示:下品三生系摄受不谤大乘而造众恶之下劣凡夫,以佛之方便力,使入大乘菩萨位。往生后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下,以凡夫贤圣杂处故,名凡圣同居土,此是下辈生想。中品三生系阿弥陀佛以方便力,摄受声闻种性之众生。往生彼国后所得皆是声闻果,是有余涅槃;又因此土是佛之方便所化而成,故名方便有余土,此是中辈生想。上品三生是专摄大乘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我们从经题和经文的内容,就知道念佛圆通是以自性弥陀为宗、以大乘修证为教、以圆通实相为体、以离爱得脱为用、以无相念佛为法、以人法为名,所以叫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念佛圆通章全文虽然只有二百二十四个字,但他是净土法门的心要。佛子们学念佛法门而到达实相念佛的境界,就是无生法忍、就是念佛圆通,叫做不暇方便自得心开。因为念佛圆通法门是了义的法门,不是持 admin

2018-07-20

第一目见地正受见地的正受,我们要引用《大宝积经》卷二十一:“已离身见,是则名为,被大甲胄,乘于大乘。于彼际门则无所执。过三际已,以安乐乘,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说实相念佛的人,他已经离开了身见,不以色身为我,不以五蕴为我,离开五蕴身,这就比如他身上已经穿著大甲胄[zhòu],也就是他不被一切魔、外道来坏他的见地。因为真如佛 admin

2018-07-20

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 admin

2018-07-20

三福净业呢,第一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则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福是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也是诸菩萨清净自己将来佛国净土的无漏修因,所以称为净业。三福净业也是把孝养父母列为首要。从这些的举例都可以证明:佛教绝对是强调孝顺父母的。修学佛法的佛又怎么可以不孝顺父母呢?如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