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当佛依于悲愿慈愍而出现于世间,应世间众生之根器而有四种悉檀的三乘法要开示;也因为法雨普润的畅演,就会有众多有情随佛修学,大乘法与小乘法中的凡夫、胜义僧宝也就出现了,于是成就了佛、法、僧三宝。历史上所知的人间初有三宝,开始于二千五百多年前,悉达多太子坐于菩提树下,夜初分时降魔及明心,到夜后分时仰观星辰,天将拂晓时睹见明星而得见性,金刚喻定现前,四智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三宝有一个偈,它是这么说的: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也就是说十方有诸佛,虽然我们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可是在我们这个娑婆的三千大千世界之外,事实上还有无量的诸佛世界,这个无量诸佛跟释迦牟尼佛一样,祂的功德都难以思议的。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释迦牟尼佛虽然在这个五浊恶世示现,可是祂一样传授我们成佛之道,其他的诸佛祂有广大的智慧跟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3.归依胜义三宝者,谓修学大乘佛法以后,求证法界实相,欲得般若实智,非唯解脱智之实证;如是闻法已,心爱乐之,愿欲随从修学,先行归依,犹未得证,是名归依胜义三宝之表相归依。胜义三宝者谓:法报化身,十度种智,大乘圣僧。此唯有大乘。佛宝中之法身佛者谓本师毗卢遮那佛,报身佛者卢舍那佛;法宝中之十度种智者,谓十度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函盖二乘菩提之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我们说什么是自性僧宝呢?自性僧宝也是依于这个如来藏的实证,依于如来藏的清净性,而能够说有这个大乘的僧宝来成就。譬如说大乘的菩萨当他实证了第八识的所在的时候,事实上他就是了解了:这个第八识祂永远离开见闻觉知,祂永远是清净,祂永远不贪著于世间三界里面的一切的法,所以祂永远是清净;而且祂这个如来藏永远不会伤害众生,祂从来没有那种功能性可以伤害众生,祂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对于学术界喜欢着墨批评大乘佛法,实在是不知如何置评;以众生心性贪染五欲,不受诸圣教诲,于五蕴中起诸我见,更生我所见解,如是生诸我执,我慢不离;即使善知识在前,亦是无法生受。所以世间有情毁辱圣教,事常等闲,无可更道;然诸出家众剃染求道,舍诸家亲,孑然行止,孜孜勤苦,誓志宏扬圣教,宁可万年孤灯,要受如来圣典,亲蒙旨意,不敢大言以为世间法;若不得旨趣,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僧则必须以了解大乘法为根本,但目前许多人已经不清楚何谓大乘法和小乘法的分际,以为只有笼统归纳,便说此心里面有想要度众生便算是大乘僧;然而于大乘经典中已经明白宣示:一切「真正的僧」都必须要有果证,在果证之前,都必须要有正确的知见,这就是佛法对于僧的定义。《杂阿含经》卷6:【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说到了:世出世间有三种僧: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凡夫僧。文殊师利及弥勒等,是菩萨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是声闻僧。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众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最后又说到了:虽未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获无量福。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那个时间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信因信果就会相信二乘的四圣谛、大乘法的第一义谛必定真实有,当然就会努力清净自心,三归依就会更清净了。最后要相信世间必定有得道之人,也必定有让人证道的法门;有人绝不相信,特别是土城老人走了以后,而我们刚刚出来弘法时;当年我想要把法送给别人,他们还不相信啊!他们认为这个年代已经没有人能得道了,不管是解脱道、佛菩提道,都没有人能得。我太直爽,心想:我信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一归依三宝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迦兰多迦竹林精舍。时与众多菩萨摩诃萨。住不退转位阶十地。十波罗蜜多悉已圆满。复有众多诸大苾刍。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已利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复有阿僧企耶诸有情等。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于此会中而作是念。此会众中诸有情类。贫穷孤露无所依怙。流转生死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善知识说每天供佛就能够有三乘菩提实证的资粮!因为每天供佛的人,自然听到别人在说佛法就会有欢喜心,这样久了心性转变,实证大乘菩提的资粮就会逐渐!大善知识教导我们说连新衣服都可以供养,新的西装甚至新的洋装都可以供养,因为说不定有冥界的众生需要,佛菩萨为了要度他们也可以给他们使用。所以我们以后不管是在家里供佛或是在讲堂供佛,供佛前都要有个作意说:「我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无上大乘乃名了义。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声闻所说应证知者名不了义。菩萨所说应证知者名为了义。若言如来食所长养是不了义。若言常住不变易者是名了义。若言如来入于涅盘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声闻乘法则不应依。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声闻乘。犹如长者教子半字。善男子。声闻乘者犹如初耕未得果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就是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而以同时所受的比丘、比丘尼戒作为别解脱戒,心存大乘法的出家人。他们虽然还没有证悟,仍然是菩萨僧,因为他们已经开始在熏习及长养菩萨性及大乘正见了。第二种是胜义菩萨僧,这有两种情况:其一、这些人是已经证悟大乘菩提的人,意思是说,他们已经断了我见而又证得如来藏,已经发起实相般若智慧了;而他们只受菩萨戒,但是不受声闻戒,如此纯依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只有在不可以断灭的前提之下,才能够真正的契符到佛陀所说的断我见的真正意义,并且从此才能踏上正道,甚至在修学大乘法,碰到大乘法的空义的时候,也不会把空当成是顽空,当成是灰飞烟灭,一切都没有实质的意义的存在。阿弥陀佛!------《三乘菩提学佛之正见一》<第07集我见、烦恼、五阴>正纬老师 (原标题:努力工作赚钱,样样满足,能远离烦恼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大乘佛菩提道是含摄解脱道在内的大菩提道,八正道当然也是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应知应学,只是更赋予了大乘法的意涵。我们先来看看八正道各个的内容,再从中了解佛教对于职业的看法。八正道第一正见,就是能明见、能够明白的能够了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实理。第二正思惟,就是既然有了四圣谛真实义理的正见,就要进一步思惟而使智慧能够增长,心无邪念。第三是正语,就是时时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大乘的见道者,已经超过了声闻初果,函盖了声闻初果所断的三缚结,那当然供养他们也是无量报;乃至初果向上所有的果位,最终布施给佛陀,将来也当然是更为增上的无量倍果报。说到这里,可能会有观众想:那我要去哪里找这种四双八辈见道的菩萨来布施?如果会这样想,那就又变成了世尊前面所说的布施择福田,那就会变成不清净的布施。所以在这个地方,平实导师在书中就继续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多数的凡夫只希望受乐而避苦,所以绝对不会想要把该受的苦提前来受;但是深信因果的菩萨想法就会不一样,会认为造因受果是无法逃避的,造作了恶业就该要受报,能够提前受,早点了结这段恶因缘,所以会坦然欢喜的面对,何况提前受该受的恶报可以转轻,那么又何乐而不为呢?关于定业可转的道理,佛陀在《大般涅槃经》的〈师子吼菩萨品〉当中,有作过更详细的说明;在这段经文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这一个广行六度,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哥哥他所修学的佛法是大乘佛法,因为小乘人他不注重六度——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那我们再看下去,这个哥哥就说了:应该要再行六度,然后坐禅念定(这里的坐禅念定并不是通于外道的四禅八定,而是以禅定这样子的静虑的般若波罗蜜;以静虑跟般若波罗蜜合在一起这样子的静虑,才能够叫作静虑波罗蜜,才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在佛教中,尤其是在大乘佛教中,却不是只是从表相来看待众生,因为法界众生的立足点都是平等。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涅槃实际,每一个人的真如法性,每一个人的如来藏,都同样是《金刚经》所说的非身,都是大身,都是平等;也是在这样大平等之中,才能够容许三界六道各种不平等表相的存在与改变。依这个平等法——非身、大身,然后有人去造作恶业,而受报为这个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婴儿长大后,于一亿里地区之中推行大乘佛法,并引导度化乡里的民众广修供养、行菩萨道。因此之故,所谓:正便亿千出之,一邑里能为室舍,安诸施以道,菩萨所入如是。由此可知,想要未来世有富裕的果报,就是今生努力布施,而不是一直赚钱把钱财积聚在身上,应该要学此篇故事中的菩萨或古今中外的大富豪一样,把大部分的财产拿来救济众生,如此未来世还是一样富裕;并且我们也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关于佛教徒是否可以参与政治工作这个问题,从大乘菩萨道和二乘解脱道分别来看,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二乘解脱道主要是要克期取证无余涅槃,出离三界生死,所以除了维持色身的基本需求之外,其余的时间就须大多用在经行、禅坐、专精观行、思惟法义上面,以看穿世间五蕴十八界等法的虚妄无常,努力证得初果,断除我见等三缚结,乃至于证得四果阿罗汉,出离三界,安处于涅槃之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