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大乘菩萨在修证菩提道时,也会附带着完成一切智的修证。一切智是三乘无学通有的,但一切种智的修证却是大乘独有,不共二乘。一切种智是指有关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通过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种智——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的修学,最后断尽变易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谓佛菩提又称为大乘菩提,或者大菩提。我们如果以世尊在《法华经》中的譬喻为例,就知道说世尊用大白牛车来比喻大乘菩提。而菩萨修学这个大乘菩提,可以到达究竟成佛的果位,因此大乘菩提也就称为佛菩提。意思是说,由于成佛的时劫非常的久远,所以菩萨在这长劫的修行过程当中自度度他,行菩萨道,可以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由于这大白牛车可以运载广大的众生,因此也称为大乘 | 三摩地 2018-07-22 |
|
那这个部分当然是有更深层次的部分,这个神足通的部分,因为我们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法在这地方作详细的说明;只能够依着二乘解脱道的部分来讲这个神足通,来讲这个四如意足;事实上,这个大乘佛菩提道对于四如意足的说明,是更为详尽而且更为深细的。我们因为有这四种这个如意足的原因,引发定起,所以就称为四神足。所以四神足的这个称唿,它的来源就是因为有这个欲、勤、念、 | 三摩地 2018-07-22 |
|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释云:神用光洁自在名天。佛经中说天道分三界,凡二十八重,总称三界二十八天,有地居、空居之别,下劣上胜,寿量逐级倍增。其从上至下,名目如下表所列:界天名身长寿命无色界四空定非想非非想天 80000大劫无所有处天 60000大劫识无边处天 40000大劫空无边处天 20000大劫色界四禅色究竟天16000由旬16000大劫善现天8000由旬8000大劫 | 三摩地 2018-07-22 |
|
自宗通就是宗门的意旨通达,即是大乘见道的明心见性,又名宗通。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开示:谓我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三)解释如下:宗通就是宗门的教示,乃是为真正的修行人而说的第一义谛法,也就是明心见性。说通就是接引及度化初机人,犹如启发佛法中的童蒙,建立佛法的正知见,为证悟作准备。原来佛菩提道的明心见性, | 三摩地 2018-07-22 |
|
思路:根据经论,从器世间的成住坏空(这部分对现状的描述,可以参考十方论坛有过的一个帖子,对照了现代天文物理所观于佛经的描述,非常一致,推断了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乃至须弥山的所指;这里就会涉及到神通的问题,可以进一步辨析佛教对神通的态度;关于器世间的描述和器世间的成住坏空,也可以引申出佛教的世界观,这部分可以参考甘愿做菩萨系列的内容),引申一切唯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然而佛法不只是这样,整个佛法要分成两个大部分来说:一部份是讲二乘——声闻、缘觉所修的解脱道,另一部分是讲大乘菩萨所修的菩提道。解脱道是讲二乘的行者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菩提道讲的是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的证知,法界的实相讲的就是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常常听禅师说:烦恼既菩提。那么什么是菩提呢?菩提和菩提道有什么联系呢 | 三摩地 2018-07-22 |
|
也有人问:听说大乘是后来才兴起,大乘经典没有结集史,大乘经典来路不明,不大能够相信祂的内容。关于大乘兴起的问题,在上个单元已经解释过,声闻部派佛教之后的大乘兴起,已经是第二次兴起。提出这样问题的人,事实上,他对于如何确定经典的内容,也是不能完全正确的了知。我们读《阿含经》,在《经》中佛陀说:要确认经典,事实上,也是采用实证的方法。譬如佛陀在《经》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对于抹煞了佛经的数据,而以自己的五蕴生灭见解,想要理解不生不灭的实相,这当然是缘木求鱼,如何可得!声闻、缘觉此称为小乘,简别于菩萨、佛之大乘,以救济苦海众生为喻,小乘者趋疾入无余涅盘,灰身泯智,无有「后有」,因此已经无可利益于一切大众,后世之人唯有从这文典记载依稀得其作略光影,不过多年,最后仍将消散,不复流传。唯有大乘之佛菩提道,可以真正永恒利益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二乘人连自己所学的二乘法都无心于护持,何有法道之可说!所以大乘法义之永不入涅盘,而得大涅盘,二乘人永不得解,乃至一切凡夫也无可理解,所以佛陀在许多的地方,已经明说能够受持菩萨藏的有情,只有菩萨;因此实相之深邃法义根本不是非此种性者可以论道于万一,如何说连理解都办不到的二乘人,可以去集结、弘扬、解说大乘法呢?这些根本不是二乘人的志业,如何可以集结根本 | 三摩地 2018-07-22 |
|
就同不知道整个数学原理的人,明明只会小学的加减法,还强要去编纂如同大学数学的课本一样;这大小乘法义之间的差异,也是如此天差地别,如同可以由二乘人来编纂其所不知不解不修不证的大乘法义,这样编纂出来的书籍能够不令阅读者出生知见歧路吗?2.只有后世的不把修证佛法当作是一回事的人,才会毫无忌惮,以为自己的证量最高,以为世上除了我以外,众生里面学佛的最有成就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佛宣说分为五时三教而次第说法,方便诱导学人从阿含教渐次进入大乘教,五时为华严时、阿含时、般若时、唯识时、法华时;三教是阿含教、般若教、唯识教。华严时是始教,顿说整个佛法次第;法华时是圆教,包含《大般涅盘经》的见性成佛,收归佛法究竟的诸佛境界,故圆教又名终教。若以三教来说,是从《阿含经》开始,即是第一时教;《阿含经》讲的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二 | 三摩地 2018-07-22 |
|
……事实上是:大乘法里面有一部分通二乘,就是声闻人所证解脱道;但是大部分都不通二乘,所以称为别教。这意思是说,大乘法中大部分的法是与二乘解脱道不共的,与二乘圣人们不共、不通,是二乘法中的所有圣人们都不能证得的;大乘法中有不同于二乘法的解脱道,也有不同于二乘法的佛菩提道,所以才称为别教。当别教的内容修习了,到达佛地时,一圆一切圆,才能称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后说大乘般若空,以一切法空、遣声闻教之执着「我空法有」,此第三时第二教也。*由此能兴论主诤,故说唯识经典:如来藏经、楞伽经、无上依经、同性经、不增不减经、显识经、大般涅盘经……等如来藏系经典。则声闻缘觉法与大乘般若空之争执化为乌有,融合,此第四时第三教——如来藏唯识教也。*佛灭前,为示华严法界真实,故说《法华经》,而三教圆满, | 三摩地 2018-07-22 |
|
学佛之人,自所当知;当不生诸妄想,当知大乘经典即是如来所说,以三乘法本小乘经典已经有说,又当信受大乘经典必定是菩萨所集结,不当于此,更生凡夫无知见解!由此更说大乘经典不是后人凡夫长年累月地集结:1. 世间人对于大乘经典常见的误解是:这些经典不是一人一时一地可以完成的。事实上,当然不是普通人可以完成的,这当然是本文所说的,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就像是一个小孩子对于日月如何运转不清楚,但就向这的小朋友说,这日月的运转是非常的神秘,这中的道理一定是有,但是我们没有办法了解,这样无知的了孩说法一样,这我们大人只能够一笑置之,而学者当中也有许多人犯上如是的过失,将自己的无知大胆披露,而以自己的「无知」说为「真理」,真是无知之人,不免于他人怜悯!所以佛陀于大乘经典说的一切有情的实相:一切有情的本 | 三摩地 2018-07-22 |
|
然而即使是佛教大乘利根菩萨的精进而能够短劫成佛,藏传佛教的学人则是一点都不欣羡,他们可是万万都无法接受的,为什么呢?一来、他们可不想要无量劫的修行,他们一刻也不能等,他们要的是“马上成佛”、“即身成佛”。二来、他们可不想修习三乘菩提深妙法道,他们需要既快速又简单的法可以即身成佛,而三乘菩提中连最粗浅的声闻菩提断我见,在经典中说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已成就十信位修习对于三宝以及因果具有信心而进入住位的菩萨,经过初住位到五住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福德资粮的修集后,进入六住位中,一方面先要证得声闻解脱道的见道,就是要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缚结;另外一方面,才能够经由般若中观的熏习建立知见,再藉着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成唯识论》卷九),这大乘四加行的寻思与现观,在六住位满心时,一念 | 三摩地 2018-07-22 |
|
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未来进入极喜地,及进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是此真见道也。此谓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谓的四圣谛,并非只有二乘菩提中才有,其实四圣谛是贯通三乘菩提的;只是大乘依实相法的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实相般若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并且进一步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道;二乘则是只依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来说四圣谛,纯依世俗法的蕴处界来观察蕴处界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中,因为一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