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尤其是,如果又有大乘见道的功德,在十住位的修行,从初住到十住,都能够依着诸法如幻的这样的一个心念来看眼前的事物,对于会再造下粗恶的身口意业,已经不是这样的学人所会行的业行了。佛陀有开示:“当我们在正念正知的时候,是要如同手上护着一个油钵,从众中走过;在这个大众前面有着许多漂亮的美女,而在后面却有着一个拿着刀要杀我们的人,但是不论前面的美丽的诱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集我们跟各位介绍到《大乘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说,如果众生能够把一切妄念灭除,而成为无相的话,就是证得如来的智慧。我们也举了有人有很严重的文字障,这个就是所谓的妄念有相,如果能够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就能够妄念无相。我们上一集说到,悲智他主张无想就是涅槃,而且主张无想定,所谓的净无想道,就是到达涅槃的一个道路。基本上他那样说,他是对的,可是他又认为说 三摩地

2018-07-23

大乘佛菩提道上,尤其是戒慧直往的菩萨,特别注重般若智慧法门,而不注重禅定或者神通法门;因为菩萨都是在般若智慧上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唯有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禅定与神通。这里有两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佛菩提道上特别注重般若智慧法门,而不是禅定或者神通法门。第一个例子是古时候的黄蘖禅师,他是禅宗公认的证悟者,内容如下:【昔日黄蘖和 三摩地

2018-07-23

修定的止观和修慧的止观有所不同,大乘和小乘也有所不同。正确的修法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一、修定的止观:止,停止第六识的散动;观:集中第六识,专注于所修法门中应该观想的目标。由此我们发现,修止,实际是要用观的方法才能达到止的目的;而只有停止了第六识的散动,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的观想,所以叫止观双运。人有两个大毛病,一是散乱,二是昏沉,而止观,正是对治这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修菩萨行的大乘修行者在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必须要修神通,因为度化众生也需要种种的方便力,而神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只是初学者因为智慧较低,难于避免神通境界的诱惑,也难于拒绝鬼神的打扰,所以不主张过早修学神通。但是明心见性以后,转依了如来藏的殊胜功德,性障渐除,智慧迅速提高,就不容易为世间五欲所诱惑,到了一定程度,就应该加修四禅八定和各种神 三摩地

2018-07-23

从佛法三藏教、通教来讲,菩萨依四念处观证得初禅,就是贤位的菩萨,明心见性后得到大乘无生智称之为圣位的菩萨。但是在别教来讲这些修证全部都只在贤位而已,不算是圣人,修得初禅还只是在二住位而已。我们前面说过明心是进入第七住——位不退。但是有的时候修行上会有退失。譬如说今天事情多,心有点烦燥,不打坐啦,不看经啦,休闲一下,看看电视,贪求五欲境界, 三摩地

2018-07-23

从佛法三藏教、通教来讲,菩萨依四念处观证得初禅,就是贤位的菩萨,明心见性后得到大乘无生智称之为圣位的菩萨。但是在别教来讲这些修证全部都只在贤位而已,不算是圣人,修得初禅还只是在二住位而已。我们前面说过明心是进入第七住——位不退。但是有的时候修行上会有退失。譬如说今天事情多,心有点烦燥,不打坐啦,不看经啦,休闲一下,看看电视,贪求五欲境界, 三摩地

2018-07-23

大乘修行者在外门所修的菩萨六度,分别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虽然修行的过程中是六度同时兼修,缺一不可,但在修习的次第上仍有先后之别。前五度被称为福业,第六度般若是慧业,般若慧的获得是以福业的具足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如果前五度中的任何一度没有修到必须的程度,是无法真正获得般若智慧的。无法获得般若智慧,不能明心见性,便无法成为实义菩萨,无 三摩地

2018-07-23

楔子1、佛法中精进的定义2、五根五力中的精进3、六度中的精进度4、善心所中的精进5、经论语录中的精进事例6、精进辩与德乐止的故事7、难陀比丘速证圣果8、禅关策进中的祖师故事节录9、袁州雪岩钦禅师普说10、铁山瑷禅师普说11、古拙禅师示众12、精进的义理辨析13、正精进与邪精进14、身精进与心精进15、精进的四句差别16、总结精进17、附录a、大乘百法明门论b、禅关策进节录--- 三摩地

2018-07-23

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2中有开示:【复次,慈氏!当知即是菩萨摩诃萨修大乘行发五种心。此五心中,一者、于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为诸有情求一切智——心无退转此二心者,于大乘法精进修行;三者、一切有情皆我亲友;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属,我曾于彼起不善业,种种呵骂非理责罚,深心惭愧何时偿毕—&mdash 三摩地

2018-07-23

大乘起信论》讲记--论文:〖其初学菩萨虽修行信心,以先世来多有众罪恶业障故,或为魔邪所恼,或为世务所缠,或为种种病缘之所逼迫;如是等事为难非一,令其行人废修善品;是故宜应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供养赞叹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发大誓愿无有休息,令恶障销灭、善根增长。〗讲解:这一段论文是说初学的菩萨们,跟前面那一段所讲的稍有不同。前面那一段讲 三摩地

2018-07-23

声闻法和大乘菩萨法有一个非常大的分际就是:是否有亲证如来藏,大乘法的菩萨有亲证如来藏,而声闻罗汉虽然听佛说有如来藏而信受,但不曾亲证,阿罗汉法所观察所修证的对象是五阴十八界等世俗谛,而不曾涉及胜义谛之如来藏法,由于声闻法不涉及如来藏的亲证,所以无法修行成佛,也无法使彼等之精进成为大精进,这是为什么这个章节本来是谈精进却会涉及到如来藏一个非常重要的原 三摩地

2018-07-23

由这里就突显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不论谁如何弘法,如何利乐众生,都要归结到正法,正法就是大乘法的佛菩提道。这时胜鬘夫人向佛禀白说:「佛为了授记了,我如今还是要继续仰赖著佛的威神,说明调伏大愿以及它的真实无差别。」为什么要调伏呢?因为愿的精神,听闻者并没有完全理解到它的真实义,所以要为大家调伏;是为大家调伏的大愿,都是真实法,不异于正法。为什么十大愿、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三无生忍,什么是无生忍?无生忍分为二乘无生忍以及大乘无生忍。二乘法是说要把五阴十八界统统灭尽入无余涅槃,未来世不再出生叫作无生;能够忍于自我在未来世永远都不再出生,这是二乘法的无生忍。但是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斥责说:二乘的无生,是将灭止生。不是本来无生,是用灭掉自己来停止未来世再出生;由于未来不再出生,所以称为无生,这是二乘无生忍。什么是大乘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三无生忍,什么是无生忍?无生忍分为二乘无生忍以及大乘无生忍。二乘法是说要把五阴十八界统统灭尽入无余涅槃,未来世不再出生叫作无生;能够忍于自我在未来世永远都不再出生,这是二乘法的无生忍。但是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斥责说:二乘的无生,是将灭止生。不是本来无生,是用灭掉自己来停止未来世再出生;由于未来不再出生,所以称为无生,这是二乘无生忍。什么是大乘 三摩地

2018-07-23

世间忍,要依戒相和相似般若的智慧去应对,都属于忍受众生羞辱的事相;出世间忍,则是二乘的无生忍,能忍于无我、忍于离念灵知心虚妄而愿意灭掉自己;世、出世间忍,则是大乘的无生忍和无生法忍,能忍于万法摄归如来藏所以万法本来不生,这才是世、出世间忍,依于此忍,就不会再有入涅槃贪。可是我们想要再补充一个忍,因为这个忍越到末法时越重要,叫做悲忍。由于起悲心而生起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三无生忍,什么是无生忍?无生忍分为二乘无生忍以及大乘无生忍。二乘法是说要把五阴十八界统统灭尽入无余涅槃,未来世不再出生叫作无生;能够忍于自我在未来世永远都不再出生,这是二乘法的无生忍。但是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斥责说:二乘的无生,是将灭止生。不是本来无生,是用灭掉自己来停止未来世再出生;由于未来不再出生,所以称为无生,这是二乘无生忍。什么是大乘 三摩地

2018-07-23

四禅八定是共外道也共大乘的,不是声闻人独有的权利;既然是共外道,显然不是声闻禅、缘觉禅。声闻禅与缘觉禅的禅观不共外道,但是共菩萨,因为菩萨也修这种禅观。二乘人的禅观是什么?声闻人以四念处的观行法来观察四圣谛:如何是苦?如何是苦集?如何是苦集灭?想要达成苦集灭的方法就是苦灭的道。是以四念处的方法来观行这四圣谛,这是声闻禅的禅观。但是缘觉从十二因缘去起 三摩地

2018-07-23

既然修学大乘菩萨道,就应该学生忍。1,生忍:《大智度论》:云何名为生忍?答曰:有两种众生来向菩萨,一者恭敬供养,二者瞋骂打害。尔时菩萨其心能忍,不爱敬养众生,不瞋加恶众生,是名生忍。如果有两种众生来这样对待菩萨:一种是恭敬供养,另一种是恶言恶语甚至打骂、残害菩萨。那么这个时候菩萨对众生的恭敬供养既不会升起贪爱,对做恶的众生也不会升起嗔恨,菩萨能够这样 三摩地

2018-07-23

世间忍诸位都知道,可是出世间忍有小乘、大乘的不同。在小乘法来说,能接受五阴的每一阴、十二处、六入(见闻知觉性)、十八界(包括离念灵知的意识界)每一法都是缘生缘灭法,都没有常住不坏性;有这种现观的见地,就是二乘声闻菩提的见道。这个见道有两个道(到):一个是到达的到,一个是菩提道的道,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对于我见断除的正知见已经真实到达了、正确的完成现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