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平实导师《金刚经宗通》〈大乘正宗分〉第三(原标题:有想定与无想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没有断尽烦恼障,随时随地都会有妄想或妄念忽然升起,一念之间就出现了,在大乘法中说这个就是一念无明;所以说,妄想与妄念都是因为烦恼没有断,所以会出现。妄想有二种,前面所说的是打坐时心里面出现了语言文字打妄想。可是《楞伽经》中所讲的妄想,是指邪知邪见所产生的不正确思维与推理,叫做虚妄想,经中简称为妄想,与此处打坐中出现的语言妄想不同。经中所说的这种 | 三摩地 2018-07-23 |
|
-----平实导师《金刚经宗通》〈大乘正宗分〉第三(原标题:非想非非想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乘入楞伽经》疏:诸阴身谓三界六道有情之五蕴身或四蕴身。色界天及以下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一切有情,皆有五蕴,故受诸受。无色界天有情虽无色蕴,仍有受想行识四蕴;蕴者聚也,依如来藏因及业爱缘、父母缘,而有色蕴;因有色蕴及末那,便有六识,识蕴具足;因于色蕴及识蕴,便有受想行觉;五蕴具足,便使众生依于五蕴而贪五尘,轮转于欲界。色界天人则依五蕴而贪定境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只有超越於这些境界的人,已断我见或进断我执的人,才是分证或满证解脱果者,或是大乘通教的圣位菩萨。因此说,声闻、缘觉、菩萨、佛都一样住於九众生居的境界中,但是却不属於九众生居所摄,所以在六凡众生之外,别立四圣法界;而四圣有情却都同样安住於九类众生的居处中,藉著同事、利行而以法施、爱语来摄受众生。但是三乘贤圣们在人间证得四禅、四空定的境界,却都可以现观 | 三摩地 2018-07-23 |
|
尤其是,如果又有大乘见道的功德,在十住位的修行,从初住到十住,都能够依着诸法如幻的这样的一个心念来看眼前的事物,对于会再造下粗恶的身口意业,已经不是这样的学人所会行的业行了。佛陀有开示:“当我们在正念正知的时候,是要如同手上护着一个油钵,从众中走过;在这个大众前面有着许多漂亮的美女,而在后面却有着一个拿着刀要杀我们的人,但是不论前面的美丽的诱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上一集我们跟各位介绍到《大乘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说,如果众生能够把一切妄念灭除,而成为无相的话,就是证得如来的智慧。我们也举了有人有很严重的文字障,这个就是所谓的妄念有相,如果能够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就能够妄念无相。我们上一集说到,悲智他主张无想就是涅槃,而且主张无想定,所谓的净无想道,就是到达涅槃的一个道路。基本上他那样说,他是对的,可是他又认为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大乘佛菩提道上,尤其是戒慧直往的菩萨,特别注重般若智慧法门,而不注重禅定或者神通法门;因为菩萨都是在般若智慧上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唯有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禅定与神通。这里有两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佛菩提道上特别注重般若智慧法门,而不是禅定或者神通法门。第一个例子是古时候的黄蘖禅师,他是禅宗公认的证悟者,内容如下:【昔日黄蘖和 | 三摩地 2018-07-23 |
|
修定的止观和修慧的止观有所不同,大乘和小乘也有所不同。正确的修法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一、修定的止观:止,停止第六识的散动;观:集中第六识,专注于所修法门中应该观想的目标。由此我们发现,修止,实际是要用观的方法才能达到止的目的;而只有停止了第六识的散动,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的观想,所以叫止观双运。人有两个大毛病,一是散乱,二是昏沉,而止观,正是对治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但是,修菩萨行的大乘修行者在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必须要修神通,因为度化众生也需要种种的方便力,而神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只是初学者因为智慧较低,难于避免神通境界的诱惑,也难于拒绝鬼神的打扰,所以不主张过早修学神通。但是明心见性以后,转依了如来藏的殊胜功德,性障渐除,智慧迅速提高,就不容易为世间五欲所诱惑,到了一定程度,就应该加修四禅八定和各种神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从佛法三藏教、通教来讲,菩萨依四念处观证得初禅,就是贤位的菩萨,明心见性后得到大乘无生智称之为圣位的菩萨。但是在别教来讲这些修证全部都只在贤位而已,不算是圣人,修得初禅还只是在二住位而已。我们前面说过明心是进入第七住——位不退。但是有的时候修行上会有退失。譬如说今天事情多,心有点烦燥,不打坐啦,不看经啦,休闲一下,看看电视,贪求五欲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从佛法三藏教、通教来讲,菩萨依四念处观证得初禅,就是贤位的菩萨,明心见性后得到大乘无生智称之为圣位的菩萨。但是在别教来讲这些修证全部都只在贤位而已,不算是圣人,修得初禅还只是在二住位而已。我们前面说过明心是进入第七住——位不退。但是有的时候修行上会有退失。譬如说今天事情多,心有点烦燥,不打坐啦,不看经啦,休闲一下,看看电视,贪求五欲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乘修行者在外门所修的菩萨六度,分别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虽然修行的过程中是六度同时兼修,缺一不可,但在修习的次第上仍有先后之别。前五度被称为福业,第六度般若是慧业,般若慧的获得是以福业的具足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如果前五度中的任何一度没有修到必须的程度,是无法真正获得般若智慧的。无法获得般若智慧,不能明心见性,便无法成为实义菩萨,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楔子1、佛法中精进的定义2、五根五力中的精进3、六度中的精进度4、善心所中的精进5、经论语录中的精进事例6、精进辩与德乐止的故事7、难陀比丘速证圣果8、禅关策进中的祖师故事节录9、袁州雪岩钦禅师普说10、铁山瑷禅师普说11、古拙禅师示众12、精进的义理辨析13、正精进与邪精进14、身精进与心精进15、精进的四句差别16、总结精进17、附录a、大乘百法明门论b、禅关策进节录---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2中有开示:【复次,慈氏!当知即是菩萨摩诃萨修大乘行发五种心。此五心中,一者、于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为诸有情求一切智——心无退转此二心者,于大乘法精进修行;三者、一切有情皆我亲友;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属,我曾于彼起不善业,种种呵骂非理责罚,深心惭愧何时偿毕—&mdash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乘起信论》讲记--论文:〖其初学菩萨虽修行信心,以先世来多有众罪恶业障故,或为魔邪所恼,或为世务所缠,或为种种病缘之所逼迫;如是等事为难非一,令其行人废修善品;是故宜应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供养赞叹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发大誓愿无有休息,令恶障销灭、善根增长。〗讲解:这一段论文是说初学的菩萨们,跟前面那一段所讲的稍有不同。前面那一段讲 | 三摩地 2018-07-23 |
|
声闻法和大乘菩萨法有一个非常大的分际就是:是否有亲证如来藏,大乘法的菩萨有亲证如来藏,而声闻罗汉虽然听佛说有如来藏而信受,但不曾亲证,阿罗汉法所观察所修证的对象是五阴十八界等世俗谛,而不曾涉及胜义谛之如来藏法,由于声闻法不涉及如来藏的亲证,所以无法修行成佛,也无法使彼等之精进成为大精进,这是为什么这个章节本来是谈精进却会涉及到如来藏一个非常重要的原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由这里就突显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不论谁如何弘法,如何利乐众生,都要归结到正法,正法就是大乘法的佛菩提道。这时胜鬘夫人向佛禀白说:「佛为了授记了,我如今还是要继续仰赖著佛的威神,说明调伏大愿以及它的真实无差别。」为什么要调伏呢?因为愿的精神,听闻者并没有完全理解到它的真实义,所以要为大家调伏;是为大家调伏的大愿,都是真实法,不异于正法。为什么十大愿、 | 三摩地 2018-07-23 |
|
第三无生忍,什么是无生忍?无生忍分为二乘无生忍以及大乘无生忍。二乘法是说要把五阴十八界统统灭尽入无余涅槃,未来世不再出生叫作无生;能够忍于自我在未来世永远都不再出生,这是二乘法的无生忍。但是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斥责说:二乘的无生,是将灭止生。不是本来无生,是用灭掉自己来停止未来世再出生;由于未来不再出生,所以称为无生,这是二乘无生忍。什么是大乘 | 三摩地 2018-07-23 |
|
第三无生忍,什么是无生忍?无生忍分为二乘无生忍以及大乘无生忍。二乘法是说要把五阴十八界统统灭尽入无余涅槃,未来世不再出生叫作无生;能够忍于自我在未来世永远都不再出生,这是二乘法的无生忍。但是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斥责说:二乘的无生,是将灭止生。不是本来无生,是用灭掉自己来停止未来世再出生;由于未来不再出生,所以称为无生,这是二乘无生忍。什么是大乘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