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然而如果遇到相同的情况,大乘人是看对方是否有因缘,如果有因缘说法,就为他说法,看他的根器说法,他不高兴听这个法,你就讲别的法,他任何法都不想听的时候,你就合掌恭敬,然后呢,面貌欣怡,不要露出颦蹙相,这样至少彼此离去的,也互相结个善缘。颦蹙相就是皱眉头,菩萨常常这样的话,人家心里面就会讲,这个叫大乘法,哼……,心里面会产生不满。菩萨呢,要 三摩地

2018-07-23

没有!无我无常那永远都是小乘法的境界,大乘法说的是常,而且是乐、是我、是净,离开「常乐我净」,就不是真实究竟的大乘法了。这「常乐我净」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只有你抛弃世间的「常乐我净」,才有可能得到出世间法的「常乐我净」,所以没有办法两者相提并论。然后,以这个「常乐我净」能够永生,永现出生世间一切诸法。可是当你在那个境界,你不会一直想要给自己出生美丽的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呢,对小乘人是这样说法,对于大乘人何尝不是这样的说法呢?那以这样的角度来看,以证悟者的角度来看,就存在着转依如来藏体性的课题(其实未悟的人也存在转依的问题),因为如来藏不是空谈,祂才是您必须在这三大阿僧祇劫长远修行日子中去体会的「您」。如来藏有没有「爱」这个世间法呢?没有!祂像个镜子一样,祂像个聚宝盆一样,可是祂不恋栈祂所产生的财富,也不恋栈祂 三摩地

2018-07-23

功德田则是指帮助自己实证二乘以及大乘四种解脱果,乃至无上正等正觉胜妙佛法果证的诸佛菩萨以及实义菩萨。贫穷田则是指一切穷苦困厄之人。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特别提醒说,除了报恩田、功德田以及贫穷田等三种田之外,应该要知道其他的都叫作鄙恶田,甚至有的还是毒田。像是破坏佛教的那些天魔外道所传的邪法,在那些道场当中来布施,不但不会增长广大的福德智慧,甚 三摩地

2018-07-23

过去诸佛不但发现了宇宙以及生命一切诸法的根源——如来藏,也把祂的体性完全弄清楚了;并且依着祂的体性如实而修学,不但证得了二乘无学阿罗汉果,也证得了大乘无学佛菩提果,而究竟佛道。并且还在众生得度因缘成熟的时候,不断教导有缘众生,让这些众生也都可以在菩萨道的五十二个阶位当中来步步升进,最终也能像佛陀一样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佛法可以说是一 三摩地

2018-07-23

功德田则是指帮助自己实证二乘以及大乘四种解脱果,乃至无上正等正觉胜妙佛法果证的诸佛菩萨以及实义菩萨。贫穷田则是指一切穷苦困厄之人。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特别提醒说,除了报恩田、功德田以及贫穷田等三种田之外,应该要知道其他的都叫作鄙恶田,甚至有的还是毒田。像是破坏佛教的那些天魔外道所传的邪法,在那些道场当中来布施,不但不会增长广大的福德智慧,甚 三摩地

2018-07-23

尤其是,如果又有大乘见道的功德,在十住位的修行,从初住到十住,都能够依着诸法如幻的这样的一个心念来看眼前的事物,对于会再造下粗恶的身口意业,已经不是这样的学人所会行的业行了。佛陀有开示:当我们在正念正知的时候,是要如同手上护着一个油钵,从众中走过;在这个大众前面有着许多漂亮的美女,而在后面却有着一个拿着刀要杀我们的人,但是不论前面的美丽的、后面恐怖 三摩地

2018-07-23

再说五盖之首为贪欲盖,众生之所以会在欲界,特别是人间受生,除了乘愿再来的大乘贤圣以外,都是因为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的贪著,而其中最粗重难断的是淫欲贪。是故经中说:人间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五欲之贪是欲界中的平常事,眼睛一张开所见的是色尘,耳听是四面八方的声尘,鼻子嗅香,舌头尝味,行、住、坐、卧都在触中。所以,如此难缠的欲 三摩地

2018-07-23

就算是证得俱解脱的定性大阿罗汉,这位声闻圣者也没办法了知;禅宗的般若禅的实证内涵,除了二乘人回心大乘,透过参禅的方法,然后因缘成熟一念相应悟入,不然二乘人都不知道。所以,从实证内涵的标的来说,禅宗不是禅定,因为所证的内容不同,禅宗是实证不生不灭的真心如来藏阿赖耶识;而禅定呢?禅定的实证其实是生灭无常意识相应的境界。两者不论从任何角度来看,差异是甚大 三摩地

2018-07-23

有了法身德就会有般若德,因为实证第八识如来藏所生起的这种智慧,不只是世间法中的智慧,也不是单单只有解脱道的智慧;而是包含世间法上的智慧,就是五蕴十八界的智慧,也包括了二乘圣者的出世间解脱智慧,还包括了大乘三贤位菩萨的智慧,也包括了诸地菩萨的智慧。所以说这个般若讲的就是有关于解脱的智慧,以及有关于法界实相的智慧,是有关于诸法本际的智慧,所以它叫作般若 三摩地

2018-07-23

同样的,对于大乘的菩萨来说,三界的诸法也是恶觉观。可是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就在恶觉观中来利益众生,可是菩萨在欲界里面利益众生,是要教导众生远离欲界的恶觉观。所以菩萨在人间里面,绝对不会去修持那种双身法,让众生沦堕在欲界的恶觉观中,而是在欲界中忍受欲界的境界,教导众生远离恶觉观,乃至远离三界的觉观。所以这样子,才是菩萨的禅波罗蜜,然后这样才能庄严菩提,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菩萨修禅定或静虑不是为了定境,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可爱境界(定境),也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生死果报(譬如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而是为了利乐众生,为了摄受佛土!为了帮助众生解脱!帮助众生往佛道迈进!为什么菩萨摩诃萨能够这样呢?这段经文可以从第八识如来藏的角度来看,因为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出生的,而如来藏本来不生不灭,所以一切法也是如此不生不灭!那从五 三摩地

2018-07-23

另外,例如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这样子开示,祂说:【依如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从真如心如来藏来说这理一心。念佛法门的理一心,就是成就了体究念佛,亲见诸佛本源,就是见法身佛。例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 三摩地

2018-07-23

大家心里一定会这样想问,菩萨们为什么能够自己明白悟后起修的道理呢?其实这都是由于大乘见道的功德所引生,才会有这样的智慧出现。已经见道的大乘菩萨们一定会深刻的了解到,我们经由参禅而明心见性了,这是属于慧的解脱。然而菩萨即使证得了慧解脱了,仍然没有办法自己自主生死,生死仍要待缘。假使菩萨们想要求证俱解脱的话,就必须要加修四禅的功夫,有了四禅的定力以后,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一定要了知意识心在三界九地中所有的境界状况,所以能够因知见的正确建立,于参禅的时候能够不落于以定为禅的过失中!因为定境本身都是意识心的境界,既然是意识心的境界,就不是常住法!那么知道参禅就不能、不该落在意识的境界中,但是在知见上,一定要先建立意识所能够到达境界的智慧,从欲界到四禅到四空定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金刚经宗通》〈大乘正宗分〉第三(原标题:有想定与无想定)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没有断尽烦恼障,随时随地都会有妄想或妄念忽然升起,一念之间就出现了,在大乘法中说这个就是一念无明;所以说,妄想与妄念都是因为烦恼没有断,所以会出现。妄想有二种,前面所说的是打坐时心里面出现了语言文字打妄想。可是《楞伽经》中所讲的妄想,是指邪知邪见所产生的不正确思维与推理,叫做虚妄想,经中简称为妄想,与此处打坐中出现的语言妄想不同。经中所说的这种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金刚经宗通》〈大乘正宗分〉第三(原标题:非想非非想定) 三摩地

2018-07-23

----《大乘入楞伽经》疏:诸阴身谓三界六道有情之五蕴身或四蕴身。色界天及以下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一切有情,皆有五蕴,故受诸受。无色界天有情虽无色蕴,仍有受想行识四蕴;蕴者聚也,依如来藏因及业爱缘、父母缘,而有色蕴;因有色蕴及末那,便有六识,识蕴具足;因于色蕴及识蕴,便有受想行觉;五蕴具足,便使众生依于五蕴而贪五尘,轮转于欲界。色界天人则依五蕴而贪定境 三摩地

2018-07-23

只有超越於这些境界的人,已断我见或进断我执的人,才是分证或满证解脱果者,或是大乘通教的圣位菩萨。因此说,声闻、缘觉、菩萨、佛都一样住於九众生居的境界中,但是却不属於九众生居所摄,所以在六凡众生之外,别立四圣法界;而四圣有情却都同样安住於九类众生的居处中,藉著同事、利行而以法施、爱语来摄受众生。但是三乘贤圣们在人间证得四禅、四空定的境界,却都可以现观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