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佛法里面,也有所谓的一些神变之事,这个神变的事情却是佛法中所承认的;而且也是佛法中未来我们每一个大乘的菩萨都应该要修学,而且应该要理解,而且那个是超越了神通的。譬如,在这《阿含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跟大迦叶,大迦叶年纪很大了,有一次碰到频婆娑罗王。那频婆娑罗王就不知道说,那到底释迦牟尼佛是老师呢——这年轻的释迦牟尼佛是老师呢,还是年长的大 admin

2020-07-06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20集深信因果(二)与读诵大乘(一)>正纬老师 admin

2020-07-06

  所以这个就是表示,佛在这方面的愿力是非常非常的广大!那么,当佛的愿力跟我们的愿力两相结合的时候,这件事情真的没有模糊的空间,真的没有所谓的错综复杂,该往生极乐就往生极乐,就是这么样直截了当,简单明了!关键就在于说,一般的众生有没有那样的至心信乐有极乐世界存在、信乐阿弥陀佛的存在;然后自己愿意发愿要往生极乐?并且能够遵从这个经文里面所开示的道理一一去 admin

2020-07-06

  并且能够见到佛菩萨,这时候他还是一样还是要养成习惯,看到佛菩萨以后,因为花开见佛以后,他就受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知道有这个知见;他见佛以后他就要赞叹佛,要叉手合掌来赞叹诸佛!所以说我们平常在往生诸佛菩萨之前,大家虽然发愿要求生极乐净土,可是在平常要受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里面,我们看经典诸菩萨或者弟子们在见佛问法或者听佛说法的时候,都要胡跪合掌、礼佛,然 admin

2020-07-06

  经典说:【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倾,即生彼国七宝池中。】——《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来看这段经文几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我们看这段经文在说明,西方三圣祂亲自来接引。所以上品 admin

2020-07-06

  我们要深解第一义的知见,那就是应该要去阅读大乘了义的经典,因为我们要体究念佛,就先要知道这个第一义的大概内容是什么,要知道什么叫做自性弥陀。如果要体究念佛的人,他不了解什么叫作自性弥陀相关的知见,那他就一定会着相——落入五受阴当中而不自知——他会在相里面去找自性弥陀,这样终究是找不到!因为自性弥陀又叫做真如、佛性、阿赖耶识、第八 admin

2020-07-06

  而有的法师误会了九品往生的内容,因此他就很消极的跟大家讲(说):我这些徒弟只要有一个二个能够下品往生,我就很高兴了!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不对的!因为他的徒弟们都是肯认真念佛又不造恶,这样的念佛人怎么会是下品往生呢?如果他们能将善根回向发愿往生极乐国土,虽然他们没有进入体究念佛的地步,他们没有建立第一义的正确知见,那他们应该也是可以得到上品下生或者中品中 admin

2020-07-06

  在《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佛有这样的开示,佛说:【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供养三宝,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三从这里我们知道,念佛求生极乐净土者,应该要知道:阿弥陀佛的法身纯净犹如虚空、无形无相、无来无去,不应该执著于祂的名号、名相、音声相、身相来做分别,否则的话,就无法获得上品上生!同 admin

2020-07-06

  尤其是欲界人间这些财色名食睡,有的人上座一盘腿,心里挂念的,放心不下的一大堆,哪里能够没有妄想呢?那妄想一大堆,大乘佛法的殊胜,它当然是不断烦恼,而能够证菩提,那是很殊胜的一个修法。但是修法里面,它还是有一个我们能够观行的这个心,所以安住、观行的这个心,能够观察我们对五蕴十八界,贪爱的这些烦恼,这个心能够持续观察也是定啊!我们慢慢能够了知贪的过患, admin

2020-07-06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从经文可以了解,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若是上品上生者,他所应具备的条件是必须要发起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心得要具足。若能三心具足的话,他必能上品上生,经中 admin

2020-07-06

  这个部分的观念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要说寻觅正法的熏习因缘,也要依止于善知识的开示正理的知见而努力修行,并且必须要具足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这些基本的功德,要这些功德。再来,我们再来看经典中的记载:上品上生者,他到了极乐世界以后还要继续进修佛道。虽然已经是上品上生了,但他还是需要怎么样呢?经典说: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 admin

2020-07-06

  我们来看看上品中生在经典上是怎么说的,经典是这样讲:【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到这个经文,我们就知道:在上品中生的这个阶段,它主要是在摄受大乘种性的大心菩萨这些念佛人。虽然他不用证悟实相而转依法界实相心如来藏,而也受 admin

2020-07-06

  正觉发愿文愿我修学大乘理,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受学大乘第一义。不久见道证真如,随度重关见佛性;随我导师入宗门,亲证三乘人无我。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普入大乘第一义,受学究竟微妙理。愿随导师学种智,通达初地法无我;修除性障起圣性,发十无尽大愿王。愿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萨十度行;无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转进无障碍。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 admin

2020-07-06

  因为圣弥勒菩萨不单单只有教导我们能够去实证解脱道证得阿罗汉果;还会教导我们大乘的法道,令我们能够于大乘法上有所实证。因此从佛法的修学——三乘菩提的修学上来看,不论今天是一个在家或是出家的菩萨们,不仅应该归依于释迦牟尼佛,也同时应该归命于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因为弥勒菩萨是在未来长远的佛菩提道修学中,即将被我们依止、奉侍并学法的当来的第一佛。那 admin

2020-07-06

  ─平实导师─(2013年6月初版八刷版本里没有此段文字)────────────────目录一、学佛首要——断除三缚结二、我见之意涵三、如何断我见甲、与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之觉知心为意识心乙、离念灵知心是意识心丙、断疑见丁、断戒禁取见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甲、五蕴我乙、十二处我丙、十八界我五、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是修行的关键甲、识阴的定义乙、识 admin

2020-07-06

  第一句虽知无起灭,那意思是说,大乘菩萨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之后呢,现观一切诸法,都是从第八识如来藏中出生。这个第八识如来藏本来无生,祂无始以来不曾出生过,未来也永远不会断灭,叫做无生无灭。既然一切诸法都是从如来藏中出生,那么将一切诸法摄归如来藏时,一切诸法也就无生,也就没有起灭了。菩萨既然知道一切诸法没有起灭,又为什么要在人间示现受胎出生而有起灭呢?菩 admin

2020-07-06

后来舍报回小向大,发起受生愿而不入无余涅槃,又再来受生于人间,就是大乘法中的通教菩萨;当他再来人间,未离胎昧,所以重新出生时,顿然若忘,但是他的意根仍然默容往世所熏习和亲证的声闻菩提出世间法一切种子,而他的意识并不知道。但意根默容了这一些往世所熏习和亲证的出世间法种子时,他的意根自己并不了知,因为祂只会容受而不会了知,祂更不会跟意识说:“意识 admin

2020-07-03

  般若无分别智是以现观第八识如来藏心(无分别识)的无分别性而使意识生起了能了知法界实相的智慧,不是以意识住在无能分别的愚痴状态称为无分别的智慧;但应成派中观师自古以来都以意识了知五尘境界的虚妄,令意识住于五尘自性空而对五尘了了分明的作意中,作为实证般若无分别智,以为此等领会空(缘起性空)的体性而令意识住于如是作意中,能对五尘境界了了分明,就能够断除对 admin

2020-07-02

  释摩诃衍与莲花戒之差异点,在于释摩诃衍心中接受大乘经典所说阿赖耶识之存在,但是却无缘于禅风鼎盛之唐朝值遇真悟之善知识帮助,未蒙南泉、赵州……一类真悟禅师之帮助而致未能开悟,却又自以为悟而入藏地欲弘禅宗;对于禅师接引学人悟前之开示及悟后修道之指引,皆颟顸不稍简择地运用于其错悟之意识心差别境界中,据此更向人广说相似禅法,本质上正是真悟禅师口 admin

2020-07-02

  由于妄心与真心的合和运作,其法相都不为色法,难以区分出来,因此众生与大乘根性之外余人亦难以信受此实相之法。是故佛在《胜曼经》说: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一切众生都有自性清净心,这个清净心本然具在原本清净,可是这个自性清净心又是有污染的,含藏了被七识心污染的种子,这也就是《心经》上所说真心与妄心不一不异的关系 admin

2020-06-26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9   …   97   98   下一页»   共1951条/98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