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也同样是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譬如《大宝积经》中,有说:【是菩萨能摄护身口意业及六情根,常起善业。】(《大宝积经》卷九十四)只是菩萨的智能较为深利,不但能够看穿六根以及五欲的虚妄不实,明了一切有为法都有如梦幻泡影一般;并且知道六根、六识以及六尘,都是由本心如来藏所生,与如来藏平等平等。所以并不会像二乘人那么畏惧面对五欲六尘,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佛道修学,尤其是修大乘佛菩提的菩萨道,就特重慈悲。所谓菩萨从大悲中生,因为菩萨成就佛菩提道,始自最初归依三宝,然后历经三大阿僧祇劫,长久的修学过程,乃至最终成就究竟佛果。可说无一时一刻不悲愍着众生的苦痛,不问自己的苦痛,反而一切措施作为,都是为了救济众生的苦痛。看待众生的苦痛犹如自身的苦痛,不只拔除众生的苦痛,更须令众生得到究竟的利益安乐。无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乘解脱道的法只是法界实相法里面很小的局部而已;大乘佛菩提的法才是真正的法宝,才是的修多罗,才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接著说大乘菩萨僧,什么是僧?僧的定义是什么呢?这是很严肃的问题。自古禅门的宗风是:入门须辨主,当面分缁素。证悟了才是黑衣,还没有开悟或悟错了,就是白衣。所以在大乘法中,不论出家身或在家身,只要已经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证如来藏已,现观十法界之空性心如实自在,从此远离愚人之列,增长大乘佛菩提善净业等流。因此,具信凡夫如此转变知见熏习等流习气,由不善转成善,再由善转成净,就能保证不堕三恶道了。二乘证解脱果的回心圣人,也可以透过熏修大乘佛菩提的等流势力,早日实证涅槃的本际。大乘三贤位的菩萨也可以透过等流习气的熏习,努力的修除性障、护持正法,成就此世道业增上及未来世之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其中如果是杀诸地菩萨,罪就比杀阿罗汉重,因为阿罗汉舍报就入涅槃,除非他已回小向大转变成为修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萨,否则仅此一生能利益的众生是有限的;而诸地菩萨在入地之前,就已断尽我执思惑,烦恼障习气种子已不再现行,有能力能入无余涅槃解脱三界生死,但因勇发十无尽愿,纵使虚空有尽,而利乐众生的愿却永无穷尽,因而留惑润生永不入涅槃,世世再来受生。从入初地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我们要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的话,就必须要不食肉,必须要谨守不食肉戒,那就是要吃素。但是吃素的本身并不是佛法,因为每一个人吃素的动机不一样,有的人是为了健康,有的人是为了还愿,有的人是为了种种的因素去吃素。但是佛法中要修学佛菩提道的人,必须要吃素、必须要不食肉。因为不忍众生断大慈悲种性,所以必须要吃素。有个曹氏伉俪,从开始跟某某山学佛以后,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其实佛菩提道亦是函盖了二乘的解脱道,虽说佛法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最后都归入大乘佛菩提道,因为万法不离真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解脱道是二乘人不想再受生死轮回,而断我见与我执烦恼证得解脱果,出离三界生死轮回,取证无余涅槃。回想自己的人生之苦,看见天下苍生之苦,我发四宏誓愿,决心走佛菩提路!我认为只有佛法才能真正的帮助众生脱离苦海,只有佛法才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修二乘解脱道,只能使人成为阿罗汉,不能使人成佛,唯有修大乘佛菩提道,才能使人成佛,才是无上菩提,而二乘解脱道只是有上菩提。如果能够具备佛菩提道的正知见,了知第八识如来藏离一切障、具一切功德,以如来藏的真如法性作为转依对象,转依之后,随顺如来藏的真如性来修种种善业,就是在熏发修道的种性,正是未来证道的正因。这种发起修道种性的熏习,使得将来证悟之后,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称三拜,合掌》○○○,皈依究竟,皈依世尊正教:皈依三乘通教解脱正道,皈依大乘佛菩提道,皈依了义诸经正义,皈依十方常住佛法。皈依法竟,永不信受外道法教。《三称三拜,合掌》○○○,皈依佛教大乘贤圣僧,皈依大乘正见菩萨僧:皈依证悟实相诸胜义菩萨僧,皈依学地诸正见菩萨僧,皈依十方一切胜义菩萨僧。皈依僧竟,听受教诲,永不随顺外道言教。《三称三拜,合掌》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皈依三乘通教解脱正道,皈依大乘佛菩提道。二、皈依了义诸经正义,永不随顺外道法教。皈依僧:皈依佛教圣、凡正见僧,清净众中尊。一、皈依证悟实相诸胜义菩萨僧。二、皈依学地诸凡夫菩萨僧。(录自〈正觉同修会三皈依文〉)《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4有依行品〉:【云何名胜义僧?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大乘佛菩提道是含摄解脱道在内的大菩提道,八正道当然也是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应知应学,只是更赋予了大乘法的意涵。我们先来看看八正道各个的内容,再从中了解佛教对于职业的看法。八正道第一正见,就是能明见、能够明白的能够了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实理。第二正思惟,就是既然有了四圣谛真实义理的正见,就要进一步思惟而使智慧能够增长,心无邪念。第三是正语,就是时时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杂譬喻经》)其实这样子的道理,就提醒我们了,我们刚刚也说到了,哥哥所修学的是大乘佛菩提道,我们修学佛菩提道必定要依于三归五戒,乃至而受菩萨戒。三归五戒是因为佛所说的道理,它是远胜过一切世间所谓的世俗的宗教,特别是一神教乃至于一些世间的哲学。佛把三自性讲对了,佛把生灭相、生灭法、不生不灭法,把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讲对了;就是因为佛讲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这些内容就是佛陀教导众生趣向解脱的实证,乃至是未来大乘佛法实证所需的次法基础;有了这些基础,众生就可以迈向断我见、实证初果,乃至成为四果阿罗汉,二乘解脱道以解脱于轮回之苦;进而可以实证大乘佛菩提道之一切智慧。-----《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出生命无限可能》整理:张德芬 (原标题:如果钱和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舍报后入无余涅槃,这是不回心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的定性声闻阿罗汉以及独觉辟支佛,他必定的归趣。那么如果无余涅槃当中,意根末那识也灭了,然后第八识就不再出生了。因为如果说这个“俱有依”所讲的意思是包括“第八识的出生也必须要有意根”,那这时候意根灭了,当然第八识也就不再出生了,那无余涅槃就变成了断灭空无的境界了,这个是明显的违背佛陀 | admin 2018-07-21 |
![]() |
禅宗之证悟破参极为重要,若人能于禅宗祖师证悟公案中,觅得入处,便入大乘佛菩提道之真见道位中,便得了知般若诸经密意,亲见十方世界一切法界之实相;悟后进修,便可经由相见道位之修学,配合福德之修集而具足菩萨性,配合破邪显正、救护众生等十回向行,而具足道种性,配合进修一切种智而渐渐通达般若,完成相见道位之观行,发起初分道种智;再发起增上意乐,于佛前勇发十无 | admin 2018-07-21 |
![]() |
在进入大乘佛菩提道中求证真如之前,必须先修得定力;见道后方有真见道时应有之功德受用现前,否则皆只是干慧而无实益,乃至成为大妄语人,舍寿后下坠三涂,诚可怜悯。以是缘故,《大宝积经》卷57云:【若人无定心,即无清净智,不能断诸漏,是故汝勤修。】1根本论《瑜伽师地论》卷53,弥勒菩萨也说:【又复依止静虑律仪,入谛现观得不还果,尔时一切恶戒种子皆悉永害。若依未 | admin 2018-07-21 |
![]() |
在介绍完声闻乘与缘觉乘解脱道的修行以后,我们继续来介绍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佛菩提道所修证的是法界实相的智慧,也就是第二、第三转法轮所说之般若。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和种智,般若总相智和别相智,也就是《大小品般若经》以及《金刚经》、《心经》所说的般若;而种智就是指第三转法轮时期所说的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的智慧,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唯识学。大乘菩提的入道,首 | admin 2018-07-21 |
![]() |
禅宗之证悟破参极为重要,若人能于禅宗祖师证悟公案中,觅得入处,便入大乘佛菩提道之真见道位中,便得了知般若诸经密意,亲见十方世界一切法界之实相;悟后进修,便可经由相见道位之修学,配合福德之修集而具足菩萨性,配合破邪显正、救护众生等十回向行,而具足道种性,配合进修一切种智而渐渐通达般若,完成相见道位之观行,发起初分道种智;再发起增上意乐,于佛前勇发十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祂能配合自己所生的七转识、心所有法等,出生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为吾人所受用;祂也能在出生七转识等万法的运作过程中,显示祂自己的六种无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而由吾人所亲证;由此等无为法的亲证缘故,得以进修二乘解脱道及大乘佛菩提道,所以如来藏才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本;也因为祂无法被灭除,所以才能说是金刚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二乘解脱道的修证,是三乘佛法的共道,所以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证,也含摄二乘菩提的修证,只是故意留一分思惑,不去断除它,以润未来世再出生于人间,续继修学佛菩提智,并且度化一切有缘众生;一直到七地满心时,才断除思惑,但是仍然不入无余涅盘,依于入初地前勇发十无尽愿之增上意乐,继续修学一切种智,直至成佛。我见内容已经了知,要断我见就容易多了!说容易是容易,要说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