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有一切佛法的修行,也就是说别教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它的最主要的一个门槛,就是禅宗开悟明心证悟如来藏的这个门,它是最主要的一个入道的关键。所以一切宗派种种法门的修行,如果能够悟得自心如来藏,那这个法门就是禅宗的法门,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如果没有这个顿悟自心的历程,不知道自心是什么,就不能会通般若中观;不能通般若中观的人,就没有办法证入初地的无生法忍, | admin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本身虽然在世间里面,可是祂本来是自性清净的,祂本来就是没有我执烦恼的,本来就是没有种种过失的,祂在世间中本来就出世间,这就是大乘佛菩提法的出世间。菩萨就是能够从般若来观照无常、无我的这个五阴,以及真实、如如的这个般若实相心,所以叫作能够善于分别五阴。因为知道五阴之所从来,而不只是纯粹从五阴的现象界来观察它是因缘所生却不能去观察五阴之所生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本身虽然在世间里面,可是祂本来是自性清净的,祂本来就是没有我执烦恼的,本来就是没有种种过失的,祂在世间中本来就出世间,这就是大乘佛菩提法的出世间。菩萨就是能够从般若来观照无常、无我的这个五阴,以及真实、如如的这个般若实相心,所以叫作能够善于分别五阴。因为知道五阴之所从来,而不只是纯粹从五阴的现象界来观察它是因缘所生却不能去观察五阴之所生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诸佛也可以称为阿罗汉,但是阿罗汉不能称为佛,因为单单修学二乘解脱道不能成佛,只能成为阿罗汉,必须回小向大,继续修学大乘佛菩提才能成佛。为什么?因为大乘佛菩提道函盖二乘解脱道,二乘解脱道只是大乘佛菩提道里面的一小部分而已!《法华经》说,二乘只是化城,只是过渡的休息站,让二乘人暂时能够止息于生死苦,然后劝发菩萨心,再传授唯一佛乘的如来藏妙法,最后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依据三乘经典可以看见,佛陀尚未出世弘法的时候,世间就已经有修行人知道有涅槃、阿罗汉等,但是无论再怎么修,根本没有办法真正的出离三界,进入涅槃,得到阿罗汉果;一直要到佛陀示现八相成道,以五时三教三转法轮,这时候世间众生才能够得到真实的依止而实证解脱,或者进入到大乘佛菩提道当中来修学成佛之道。而这些能够一接触佛法就信受奉行的人,虽然之前仍然是外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实在佛法中,这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其实总共就只有两大甘露法门,也就是二乘解脱道以及大乘佛菩提道。二乘解脱道能够让修学者证得无余涅槃出离三界生死,从证初果的断除我见,逐步证得二果的薄贪瞋痴、三果的断五下分结,乃至证得声闻十智,成就四果无学位的阿罗汉之后,就能够究竟解脱,出离三界生死,安处无余涅槃;努力修学解脱道的人,可能在一生到四生之中就证得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佛在讲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的这些世间善法,或是说讲出世间的解脱法,或是世出世间的大乘佛菩提法,一定都是有一个能够出生万法的本体为前提,来说明这样子的法。所以从这边来讲,不能说佛教所说的这样子的一个善法,跟儒家、跟道家所说,乃至于跟教、的善法团体所说的善法是一样的。因为是不一样的,因为佛所说的这些法,全部都是从出生万法的本体如来藏而说的,因为这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诸佛如来下生到人间没有别的原因,就只是为了教导众生趣入真实的解脱,趣入大乘佛菩提道,广行六度万行,找到自心真如——如来藏。这就是登上无上正等正觉的大门了,也就是如来下生唯一一件大事因缘。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三乘菩提概说》<第111集佛教宗派本源(一)>正伟老师(原标题:《法华经》说诸佛下生人间的目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此缘故,乐空双运时的境界就具足五阴而不只是具足五蕴了,当然就无法与下士道声闻解脱道相应,更无法与中士道的缘觉解脱道相应,更难与上士道的大乘佛菩提道相应,永远成为具足异生性的凡夫。不但如此,密宗古今一切法王由于执着乐空双运的欲界中法,导致连外道所共的四禅八定都无法证得,于是永远沈沦于欲界中;舍寿后成为欲界中最贪欲的有情,若不是往生夜叉、罗剎世界中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佛道修学,尤其是修大乘佛菩提的菩萨道,就特重慈悲。所谓菩萨从大悲中生,因为菩萨成就佛菩提道,始自最初归依三宝,然后历经三大阿僧祇劫,长久的修学过程,乃至最终成就究竟佛果。可说无一时一刻不悲愍着众生的苦痛,不问自己的苦痛,反而一切措施作为,都是为了救济众生的苦痛。看待众生的苦痛犹如自身的苦痛,不只拔除众生的苦痛,更须令众生得到究竟的利益安乐。无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声闻缘觉所证的解脱智慧,唯能使人断尽分段生死,解脱于三界生死轮回之苦,而无法使人成佛;而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证,则不唯可以证得解脱,如果循序渐进的修行,也可以使人到达究竟成佛的果位。两者所得智慧之深浅,相差何止千倍万倍!所以说,在解脱上的修证,即使成为阿罗汉了仍然无法成佛,因为还有佛菩提广大胜妙的法义,是阿罗汉所不知也不证者,因此说“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这个部分当然是有更深层次的部分,这个神足通的部分,因为我们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法在这地方作详细的说明;只能够依着二乘解脱道的部分来讲这个神足通,来讲这个四如意足;事实上,这个大乘佛菩提道对于四如意足的说明,是更为详尽而且更为深细的。我们因为有这四种这个如意足的原因,引发定起,所以就称为四神足。所以四神足的这个称唿,它的来源就是因为有这个欲、勤、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最后佛陀在经典中,更加明确说出,二乘人最终还是会重回「后有」,走回到大乘佛菩提法道上来修学。后人又有人以为大乘经典是由二乘弟子来集结,因此由此滋生更多歧路;是当于此说明演述:大乘经典的集结,有多义无法由二乘人来集结!大乘佛法的集结(一)1. 声闻缘觉各有其乘,于小乘经典时也说,有三转法轮,有菩萨乘,有菩萨法,因此本师释迦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连听闻都没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中的道理,这中的实义,又如何去修,又如何去证呢?这样说要了解这生命中的实相,岂不是缘木求鱼!如同有人以为这生命中的实相,是在不断地打坐中,就可以得到,不断地到一念不生,这样就可以得到,如是的虚妄!以没有一个念头生起,又如何去观察一个真正的实相,实相要能被观察,如是的「不相在」,至少也要有可以想要观察的,这样这个被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乘解脱道的修证,是三乘佛法的共道,所以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证,也含摄二乘菩提的修证,只是故意留一分思惑,不去断除它,以润未来世再出生于人间,续继修学佛菩提智,并且度化一切有缘众生;一直到七地满心时,才断除思惑,但是仍然不入无余涅盘,依于入初地前勇发十无尽愿之增上意乐,继续修学一切种智,直至成佛。我见内容已经了知,要断我见就容易多了!说容易是容易,要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这些内容就是佛陀教导众生趣向解脱的实证,乃至是未来大乘佛法实证所需的次法基础;有了这些基础,众生就可以迈向断我见、实证初果,乃至成为四果阿罗汉,二乘解脱道以解脱于轮回之苦;进而可以实证大乘佛菩提道之一切智慧。如今平实导师所领导的大乘证悟菩萨僧团—正觉同修会—仍然住世,平实导师不仅开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学佛,尤其是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人,心中应该建立远大的目标——成佛,就是为了将来成就究竟佛果而学佛;然后以这个究竟长远的目标,来看待所面对事物的利弊得失,而不是在短暂的生命中一时出现的名利财富上计较。就像是大人去看三、五岁的小孩,因为自己喜欢吃的一颗糖果掉到水沟里而大哭大闹,或小孩为了自己包子被狗咬去而追着狗跑,其实是一样的,大人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也同样是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譬如《大宝积经》中,有说:【是菩萨能摄护身口意业及六情根,常起善业。】(《大宝积经》卷九十四)。只是菩萨的智能较为深利,不但能够看穿六根以及五欲的虚妄不实,明了一切有为法都有如梦幻泡影一般;并且知道六根、六识以及六尘,都是由本心如来藏所生,与如来藏平等平等。所以并不会像二乘人那么畏惧面对五欲六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也是世尊在阿含期教导们实证二乘解脱道之后,开始转入二转法轮般若期,就劝请所有阿罗汉们要回小向大,进一步来修学大乘佛菩提法道,教导们亲证身中的真我——第八识如来藏。诸在亲证后,能够转依这具有成佛体性的真我本心如来藏,而能次第成就佛道,佛道时,都能够跟世尊一样,成为究竟诸佛,这才是大慈大悲佛世尊示现人间的真实本怀。示现人间唯一大事因缘,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来看大乘佛菩提道实证,就是实证这个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先从七住位的明心开始。菩萨在信位以后,进入到十住去修菩萨行,在外门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样修到六住满心以后,进一步般若正观现前,七住位一念相应而明心,成为内门的实义菩萨,转依于如来藏而行菩萨道,行成佛之道。这是不分男女相的,没有重男轻女的情形发生;证悟的菩萨不分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