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亦如惟觉法师兴建超大型寺院,并于全台普设精舍,常年举办禅七共修,然竟完全不解佛法二主要道,错解大乘佛菩提道及解脱道同于常见外道修定之法,坚决主张清楚明白之意识心性为佛性,坚决主张处处作主之意根为真如心,如是常年累月误导众生同堕大妄语业中;又贩售纳骨塔,为众生作死亡超度经忏…等;时日既久,众生辄以为修定、令心无念而能作主之修行寺院,为众生作命终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佛道修学,尤其是修大乘佛菩提的菩萨道,就特重慈悲。所谓菩萨从大悲中生,因为菩萨成就佛菩提道,始自最初归依三宝,然后历经三大阿僧祇劫,长久的修学过程,乃至最终成就究竟佛果。可说无一时一刻不悲愍着众生的苦痛,不问自己的苦痛,反而一切措施作为,都是为了救济众生的苦痛。看待众生的苦痛犹如自身的苦痛,不只拔除众生的苦痛,更须令众生得到究竟的利益安乐。无缘 三摩地

2018-07-23

大乘佛菩提道是含摄解脱道在内的大菩提道,八正道当然也是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应知应学,只是更赋予了大乘法的意涵。我们先来看看八正道各个的内容,再从中了解佛教对于职业的看法。八正道第一正见,就是能明见、能够明白的能够了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实理。第二正思惟,就是既然有了四圣谛真实义理的正见,就要进一步思惟而使智慧能够增长,心无邪念。第三是正语,就是时时摄 三摩地

2018-07-23

正觉同修会悟后起修增上班课程-开演瑜伽师地论平实导师不仅完全承继玄奘大师所弘传三转法轮「真唯识量」,定期开讲详述「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并以释迦牟尼佛所传授之三乘佛法為依归,教授大乘佛菩提道与二乘解脱道之实证,夜以继日為法忘躯,不為名利、不受供养,出资出力护持正法,不搞个人崇拜,没有架子,并以身作则,实践佛经所示的菩萨六度万行及中国古圣贤的行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这些内容就是佛陀教导众生趣向解脱的实证,乃至是未来大乘佛法实证所需的次法基础;有了这些基础,众生就可以迈向断我见、实证初果,乃至成为四果阿罗汉,二乘解脱道以解脱于轮回之苦;进而可以实证大乘佛菩提道之一切智慧。如今平实导师所领导的大乘证悟菩萨僧团—正觉同修会—仍然住世,平实导师不仅开悟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菩提法,特别是在你说到已经明心开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菩萨性是何 三摩地

2018-07-23

大乘佛菩提道上,尤其是戒慧直往的菩萨,特别注重般若智慧法门,而不注重禅定或者神通法门;因为菩萨都是在般若智慧上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唯有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禅定与神通。这里有两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佛菩提道上特别注重般若智慧法门,而不是禅定或者神通法门。第一个例子是古时候的黄蘖禅师,他是禅宗公认的证悟者,内容如下:【昔日黄蘖和 三摩地

2018-07-23

概略而言,四加行是菩萨于大乘佛菩提道见道,证悟明心前所需要完成的修证,去证实我们这个世间法上及佛法上所讲的一切名---我们的显境名言、表意名言--都是虚妄;再去证验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心、处处作主的心--这个自性也是虚妄;然后再从名、义、自性这三个法里面,将它们的差别性去加以详细的了知,亲证能取心、所取境都是无常空相,我见就断了--再也不会去认 三摩地

2018-07-23

修学大乘佛菩提的人,若已了知前七识是妄心,是虚妄之法,那就把前七识灭掉,进入无余涅盘,剩下的心不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吗?那不就开悟了吗?这样可不可以呢?答案是:不可以!因为如果只剩下第八识如来藏,没有了前七识,第八识离见闻觉知且不能返观自己的存在,根本就无法了知自己,那要如何来明心?没有前七识,您就不存在了,那您又如何能来修学佛法、求证菩提、明心开悟?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大慈大悲而且福慧两足的释迦世尊,怎么会教导让众生堕入三恶道受苦,更且长劫不知求道、不能修道的法教呢?何况佛陀法教,纵有人、天、声闻、缘觉及佛五乘差异,但不论是人乘或天乘都不能让人解脱三界生死,更不能解脱于烦恼;其实只是世尊慈悲教化,让初机学佛人安住而不堕恶道,待将来因缘成熟,能修习声闻、缘觉解脱道,乃至大乘佛菩提道而方便施设的次法。因此,如果从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佛道修学,尤其是修大乘佛菩提的菩萨道,就特重慈悲。所谓菩萨从大悲中生,因为菩萨成就佛菩提道,始自最初归依三宝,然后历经三大阿僧祇劫长久的修学过程,乃至最终成就究竟佛果,可说无一时一刻不悲愍着众生的苦痛,不问自己的苦痛,反而一切措施作为,都是为了救济众生的苦痛,看待众生的苦痛犹如自身的苦痛,不只拔除众生的苦痛,更须令众生得到究竟的利益安乐。&mdash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一段「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点出大乘佛菩提道的精神,也详细指出「人间烟火」:菩萨的善巧方便。对每一位菩萨来说,不论是慰喻别人,或是自我省思,都是可以思惟、再思惟的!(原标题:忆所修福,念于净命) admin

2018-07-23

阿罗汉就是因为听到大乘菩提中有人会退转的事情,所以他们心有恐怖而不敢修学大乘佛菩提道;他们已断尽了烦恼障中的异生性,但是所知障中的异生性还无法断除。因为它太宽广、太深细了,很不容易断尽,因此二乘人初闻上品菩提时心生欢喜,可是后来听到佛菩提中有如是等事,起了退心就成为上心作中的二乘人了;因此,佛菩提要能次第增上还真的不容易。如果有智慧能了知,也肯勤修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菩提法,特别是在你说到已经明心开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菩萨性是何 三摩地

2018-07-23

在进入大乘佛菩提道中求证真如之前,必须先修得定力;见道后方有真见道时应有之功德受用现前,否则皆只是干慧而无实益,乃至成为大妄语人,舍寿后下坠三涂,诚可怜悯。以是缘故,《大宝积经》卷57云:【若人无定心,即无清净智,不能断诸漏,是故汝勤修。】1根本论《瑜伽师地论》卷53,弥勒菩萨也说:【又复依止静虑律仪,入谛现观得不还果,尔时一切恶戒种子皆悉永害。若依未 三摩地

2018-07-23

禅宗之证悟破参极为重要,若人能于禅宗祖师证悟公案中,觅得入处,便入大乘佛菩提道之真见道位中,便得了知般若诸经密意,亲见十方世界一切法界之实相;悟后进修,便可经由相见道位之修学,配合福德之修集而具足菩萨性,配合破邪显正、救护众生等十回向行,而具足道种性,配合进修一切种智而渐渐通达般若,完成相见道位之观行,发起初分道种智;再发起增上意乐,于佛前勇发十无 三摩地

2018-07-23

能否如实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正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修行的关键,所以对识阴自己的如实了知,对修学解脱道及大乘佛菩提道的人而言,就变得很重要了。如何是对识阴的如实知?除了对识阴的内涵确实了知以外,也应对识阴在五位中必定会暂断的事实要加以了知,并且应从识阴的出生与运作时必须有的所依诸缘加以了知,再从教证上的闻知与信受,思惟之后再于现实境界中来作现观,才能确认 三摩地

2018-07-23

祂能配合自己所生的七转识、心所有法等,出生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为吾人所受用;祂也能在出生七转识等万法的运作过程中,显示祂自己的六种无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而由吾人所亲证;由此等无为法的亲证缘故,得以进修二乘解脱道及大乘佛菩提道,所以如来藏才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本;也因为祂无法被灭除,所以才能说是金刚心、 三摩地

2018-07-23

证初果是永离异生性的,也就是从此世起,永绝于三恶道的受生;凡是真断我见的人,一定会断除解脱道所摄的异生性,从此以后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的内容与行门,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中实证的一切圣者,也不会诽谤确实已亲证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萨,更不会忘恩负义而不归依佛教三宝,继续奉事凡夫位的外道天神。正由于已断异生性的缘故,以后永不入三恶道中受苦,名为解脱道中已修除异生 三摩地

2018-07-23

】(《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10)达摩祖师的意思是说,像诸佛这么样深妙的法,是经过了无数劫的精进加行用功,经过了非常多的困苦来行菩萨道,在一切众生难以忍的地方,祂都能够修忍;不论是生忍、法忍、无生忍,这样的次第修学上来,哪里只是一个小德小智,对众生会产生轻心慢心的人,想要求得大乘佛菩提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说克勤大师在劝诫的时候,就把禅宗初祖以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   8   9   下一页»   共163条/9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