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这成佛的正理就是佛菩提道,也就是大乘佛法的义理,也是修学唯一佛乘的,这当中包含了实相般若智慧及如来藏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这就是佛世尊在第二转法轮及第三转法轮所教授的成佛之法。所以,成佛之道,必须具足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并不是单修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解脱道,就可以说为成佛之道。自古以来,有许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不停地打坐、修学禅定,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后鉴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活动了十年,将大乘佛法的戒律传到日本,也传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当年佛陀为让世人明白色身的无常,有生便必有老、病、死种种苦痛的道理,曾与阿难尊者示现这样一幕情景:有一次,阿难尊者上前礼敬佛陀,然后为佛陀搓揉四肢,阿难尊者不禁感叹道:真是稀有啊!真是不可思议!佛陀啊!您的肤色已经不再如往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亲菩萨的兄长无着菩萨,看见弟弟识解深广,神才朗俊,如果长此下去,恐怕他会造论来破坏大乘佛法,于是有一天他就派遣侍者去告诉世亲菩萨说:“你哥哥病得很严重,恐怕不久于人世,希望你赶快去见他最后一面。”于是世亲菩萨就跟随侍者,连忙赶到兄长住处来探病。来到兄长住处,无着菩萨就说:“我的病是心病,这个病是因你而起,由于你不信大乘,而且常常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大乘佛法中,真实的佛法是经、律、论里面所指示的真如佛性,那才是禅所讲的真实的佛法,叫做,叫做禅。如果在生活中去练习不受顺逆环境影响而产生爱憎之冲动,那是声闻人断烦恼的法门,或说那是菩萨声闻伏断烦恼的修行法门,那不是禅。那只是修禅之前所要做的前方便,不是禅,不是六祖这两句偈所说的佛法。禅不是色、声、香、味、触、法,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除了声闻乘的一切智,缘觉辟支佛乘的自然智之外,他还想要求取佛陀的佛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十力、四无所畏……并且因为愍念无量的众生,所以想要利益人天,度脱一切的有情,像这样求取无上菩提的众生,就称为求取大乘佛法的菩萨。也就是说,菩萨除了为自己求得解脱之外,还想要求得无上的佛菩萨智,并且利益无量的有情众生,这就像是「大白牛车」一般,有大能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真实佛法乃是生命的实相之法,应该要向五蕴色身之中去找寻《心经》里面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一不异、不观自在的,本来无念离念的实相心如来藏,那才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入道的首要。如果还不能够实证万法的根源,而妄说证量有多高,说法多么胜妙、多么不可思议,那其实都是说食数宝,那都不是作佛事,因为说者自己还有听者都不能够得到实益。我们常常看到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分享学禅智慧开释佛法精义----中国访谈但是光是这样子还不够,更进一层的,保有人身之后,怎么样让自己具有更大的福德,能够上升到天界,那就必须要在原来的这样的五戒的基础上面更加的把它扩大,去行十善业,具备了这一切功德、福德之后,然后佛陀才开始为他説三乘的佛菩提道,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以及大乘佛法。前面的声闻乘,以及缘觉乘,一般我们中国人把它叫作小乘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300多年前,玄奘大师以实证解脱的阿罗汉果证,认為佛法内容不应只是解脱,发起大心以15年的青春,九死一生将最高层次佛法从印度带回中国,翻译了1300多部经典,弘扬阐释精妙的大乘佛法,被推崇為法相唯识宗,大幅提升中国的佛教,以他所译所著的经论护持南方的禪宗慧能大师,使禪宗开悟实证的立於不败之地;而今平实导师带领的正觉同修会,即是延续玄奘大师的脚步,继续弘扬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此清净实修的菩萨僧团,具体展现了中国大乘佛法行者清净的身、口、意行,亦不畏邪见与外道的势力,独敢出而论证诸方大师错误的法义,不但在臺湾地区普受佛门四众的接受及认同,更获得地区同胞佛子的肯定与嚮往,可说是传统中国佛教文化的真正代表者。正觉同修会及平实导师最大的愿望,就是振衰起敝,让元、明、清以来低迷、俗化的中国佛教,重回唐宋的荣景,因为有了佛教的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在大乘法中,则最初的十信位要以一劫乃至万劫,修集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候,熏习般若中观以及断我见的加行;七住位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如来藏;八住位要在一切法上现观般若中道,渐渐消除性障;十住位要眼见佛性,成就世界如幻观。初行位到十行位,要在内门广行六度万行,并且成就蕴处界犹如阳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次法概略来说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福德之基础,这些福德基础可以让我们这一生乃至未来世都能有好的福报;如果想进一步解脱生死也是要靠这些福德,甚至进而想要追求大乘佛法的明心见性,也是需要这些次法福德之修集作为基础。事实上,正确地修学佛法是可以让人越来越快乐,越来越解脱,福报越来越好,智慧越来越高的。而佛法的内涵就是宇宙实相的一切智慧,但要实证佛法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各位菩萨,我们都知道,大乘菩萨的入道之门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才能进入大乘佛法的修道之门,也才能开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然而在求明心见性之前,除了必须建立正确的佛法与禅法修证知见以外,还要锻炼参禅所应该具备的功夫,以及具有简择真正善知识的能力,并且还要培植福德筹集见道资粮。也许有人会问说:要求大乘见道明心见性,为什么一定要培植福德资粮呢?各位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久于佛道,心已纯熟,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的已经证得了无生法忍的菩萨摩诃萨;根据大乘佛法的通义,证得无生法忍的果位在大乘中至少应是四地;当然,也有认为是七地的。不管是四地还是七地,都是证了果的圣贤菩萨,这一点在大乘中是没有异议的。进一步,如果根据他能够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呢?其实明心时还不算具足,见性了也还不算具足,还得要十行位满心以后才算是具足菩萨性。所以十行位满心之前都还有可能上心作中、中心作下啊!从这里就知道佛菩提道不是那么容易修的法,因此假使有人明心之后退转到声闻法中只求解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佛法中精进的定义精进一词,是梵语毗梨耶(Virya)的意译,有时也译为勤,意为勤修佛法,即毫不懈怠地修善止恶利益众生,是三十七道品中五根五力中的进根与进力,也是大乘佛法菩萨六度大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中的一度,更是唯识百法明门中善十一心所法(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中的一法。2、五根五力中的精进通常所说的五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种于信位修学大乘佛法者,信因果、不谤大乘,发了菩提心,发愿求生极乐国。于命终舍报往生极乐国,上品下生,一日一夜莲花开后,于七日中见佛心不明了,因为往生前尚未有因缘亲证自心弥陀,因此虽然见佛,心却不明了;而经三七日之听闻修学后才亲见自心弥陀,承阿弥陀佛之摄受与加持乃能了了见佛,能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什么叫大乘呢?大乘佛法一定是包含小乘,这样才算是一个的修行,所以我们在大乘的修法又叫作六度。六度就是把戒、定、慧再细分,变成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因为菩萨是想要在人间成就佛道,所以他更需要广大的福德,所以在戒之前他要先布施。......六度是一个很完整的修法,整个大乘佛法,这个六度是一一次第来修习的。但是也可以说,这个六度里面都有互摄,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佛说祂不入涅槃的时候——是在大乘佛法讲的,这时候他们听了以后,还会半信半疑,最后他们只好相信。可是相信,结果他们还是不愿意发起菩提心,他们还是要经过久远以后,才会发起菩提心;所以缘觉人要一万大劫以后才发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真的是蛮困难的,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心。——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06集佛法是义学,不是哲学思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说,有一些众生在修行外道法的时候,因为他过去生有熏习过佛法,虽然有隔阴之迷,一时还没有办法相应;但因为已经具足了对大乘佛法信、进、念、定、慧等五根,所以当看到或者听到外道典籍当中的说法的时候,就知道这是和事实颠倒的邪说;因此,就会心中不乐,知道这些邪说会误导众生;有的人就因为这样,发起了菩提心,希望能够以来摄受众生,想要让大家都能够住在如理作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是这无上乘的大乘佛法,所以要经过辗转、辗转无量劫以后才勉强有人可以得度,就像是鱼所生的卵子非常的多,可是真正能够成就的只有非常少的众生、只有非常少的鱼卵。那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一段,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有提到: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殊胜功德。若有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获如是胜功德法。是故,善男子!汝获善利!汝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