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三者,提出辨识的方法,以防外道的笼罩与刺探。最后主三和尚出了两道题目,要好好的整理,以便清楚地厘清见地:1、阿赖耶识为何是不生不灭?2、阿赖耶识为何是万法的根源?下午三点多,轮到与陆老师小参,陆老师听完的报告后,开示应加入意根、意识来整理,才能切题,否则只是笼统的说明。第二次与主三和尚小参时,如实的禀报由陆老师指导后整理的结果;主三和尚听完,开示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印顺法师依密宗所认同之天竺佛教末期智光论师邪见,不依中国嘉祥大师正见;认为大乘第三转法轮诸经乃外道神我思想,故否定如来藏思想。然而密宗错解佛法极为严重(编案:详见《狂密与真密》四辑书中一一举例辨正);智光论师误判诸谬,余亦已于《楞伽经详解》第二辑中重判剖析(编案:亦已于《宗通与说通》书中细判),读者迳行购阅,即知古来诸方对于空宗、有宗判教之邪谬,兹不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比为(只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二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你知道吗?佛性如果是恒常不变的话,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从中生起!如果是恒常的话,那么,从无量劫以来,将无有一个能够发起菩提心来。佛性正因为它是空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再生尚不可得,还有什么乐可言呢)!”很显然,志道禅师的观点是一种典型的外道邪见。他把色身和法身、生死和涅槃打成两截,看作是两个相互外在的东西,认为色身是无常的,有生有灭,法身是恒常的,无生无灭,这样他就把涅槃理解为在五蕴生灭之外的某种死寂的状态,认为涅槃就是生命归于死寂,永不再生。听完志道禅师的解释,六祖呵叱道:“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 | admin 2018-07-20 |
![]() |
”玄策禅师一听,便乘机点拨道:“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以前,无师自悟,是可以的),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玄觉禅师于是央求玄策禅师道:“愿仁者为我证据。”玄策禅师道:“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玄觉禅师于是随同玄策禅师,跋出涉水,来到曹溪,参礼六祖大师。初见六祖,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也。”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正确、恰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易,便作变易解会,说不变易,便作不变易解会。”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般学人往往从外道断、常二边之见的角度,来理解真如(自性)与诸法(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在生灭之外有一个不生不灭在,在现象世界之外有一个所谓纯粹的本体世界在,在生死之外有一个涅槃在。这僧之所问,其落处正是这二边之见。惜乎其知见太甚,虽得法真禅师的点拨却不肯回头。及至回头,已追悔莫及!问:“生死到来时如何?”师曰:“遇茶吃茶,遇饭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般人未契不二之理,易于陷入外道知见,将常(不动)与无常(动)打成两截。岩头和尚答语之落处,即是破他二边之见:问常即答其无常,若其又执于无常,随即又扫之,使其于无常处亦不得措足。]师彦禅师默然良久。岩头和尚便趁机逼拶道:“肯即未脱根尘,不肯即永沈(沉)生死。”就在这思维进退不得之际,师彦禅师当即契语,遂起身礼拜,并留在岩头和尚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冥冥漠漠,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这里分别则不然,也不是隈门傍户,句句现前,不得商量,不涉文墨,本绝尘境,本无位次,权名个出家儿,毕竟无踪迹。真如凡圣,地狱人天,只是疗狂子之方。虚空尚无改变,大道岂有升沈?悟则纵横不离本际,若到这里,凡圣也无立处。若向句中作意,则没溺杀人。若向外驰求,又落魔界。如如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日,道恒禅师向法眼禅师请益外道问佛之公案。该公案是这样的--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赞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这则公案非常有名,历史上有不少禅者因为专门参究此公案而悟明心性。道恒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浮山禅师一见,非常高兴,便请他在会圣岩住下,并建议他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之公案。其公案是这样的--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赞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义青禅师于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唯识学中有一疑团,曾经在西天竺引起外道对佛教的责难——唯识学派认为,菩萨入见道位时,智与理冥,境与神会,不分能证、所证。当时,西天竺有一外道曾就此观点,诘难比丘僧团:“既不分能证、所证,却以何为证?”当时因为没有人能应对此诘难,故比丘僧团遭到了外道的羞辱和贬损:寺院不让鸣钟击鼓,比丘们被勒令反披袈裟。后来玄奘大师来到天竺,有力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时罽宾国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学诸幻法,欲共谋乱。于是他们伪装成释子(比丘)的形象,潜入王宫,宫女。他们说:“不成即罪归佛子。”事发之后,众人皆以为此妖邪之行乃出家人所为。罽宾王大怒,说道:“吾素归心三宝,何乃构害,一至于斯!”于是下令破毁伽蓝,祛除释众。又亲自持剑,至师子尊者所,问道:“师得蕴空否?”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置而勿究,何异天魔外道,莽荡招殃悔乎?”万峰禅师忌日,普慈禅师一边拈香,一边指着万峰禅师的真像,说道“我几淹杀你瓮里,幸是普慈,若是别人,不可救也。□此瓣香,堪酬接引。”然后大喝一声,继续说道:“只笑你护短,没投师,佛法当人情”说完,便展坐具礼拜。接着,普慈禅师又拈香云:“此一瓣香,供养东明长老,一片赤心鞭策,令余洞达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今则不然,老僧将以一则烂熟底因缘问你——昔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大悟。——既不涉有无,良久亦是闲名,正恁么时,外道悟个甚么?”德宝禅师正要开口答话,大觉禅师急忙用手悟住他的嘴,说道:“止!止!犹更挂唇齿在!”德宝禅师终于言下释然,说道:“可谓东土衲僧,不及西天外道。”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禅定则有境界,有所得,通外道法,须以般若慧为前导,乃能了生死,兹略分述如下:禅定之法皆有境界、有所依、有所住、有入出,境界分段故。前时入某境界、后时出某境界;前时依某境界、后时舍某境界;前时住某境界、后时舍某境界;生时依某境界、死时舍某境界而别依业力所生另一境界。皆是境界分段之出入依住,佛云:「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凡有境界可入、可出、可依、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禅定通于外道、凡夫、佛门诸圣之修证,以四禅八定为主修,以意识觉知心制心一处、一念不生,作为修证内容;禅宗之禅则是般若,以第八识如来藏之亲证作为修证之标的,悟后现观如来藏及一切法界之中道性、真如性;非唯不通外道与凡夫,亦复不通二乘诸圣。故诸二乘圣人若不回向大乘,或回心大乘后未随善知识修学,致未实证如来藏者,皆不能知也。是故禅宗之悟并非禅定所摄,乃是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人外于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之真如性、相,意欲别求另一如来藏心体者,其所言之如来藏即成想像之如来藏,是名‘假如来藏’,寻觅假如来藏者即是妄想邪见者;若人外于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之真如性、相,意欲别求另一能生第八识心体之真如心者,亦是心外求法者,外于真实心阿赖耶、异熟、无垢识而求佛法故,即成外道邪见。斯等皆是邪见愚痴所摄者,皆非佛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近年来,为因应法鼓山、中台山……等道场之私下否定诽谤,而于书中作诸破邪显正等事时,平实未尝以只字片语,言及星云与证严二人法义上或身口意行之过失;并皆曾赠拙著供养之;然而终亦不能免除彼二人之私下攻讦、无根诽谤,无故招来星云与证严二人之否定,乃至私下加以“邪魔外道,其法有毒,随萧平实修学者将同堕地狱”等无根诽谤之语。如今所观,星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以如是颠倒佛说之意旨,而广为宣说、流通;以如是常见外道之法,而说为临济禅宗所悟之法,说为佛教证悟者所悟之法,本质其实是常见外道法,焉得说之为佛法?如是以常见外道法而取代正确之佛法,正是藏密一向所行“李代桃僵”之手法,同出一辙,根本即是佛门内之外道。星云法师又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别人有过失,你可以私底下劝诫他,但是你不能一直在背后宣扬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