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也要看清楚这种争夺--对于眷属的争夺,对于领土的争夺--统统都是欲界爱,统统都是天魔外道最喜欢的。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里面要知道,这一种事情是我们不应该归依的,是我们应该要去预防、去避免的。所以说我们人间之所以能够有人类,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个最基本的、不互相杀害的道德。所以既然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既然要保得人身,我们就要维持这样的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你有能力去度众生,但是你不想去度众生,那么你就是犯戒了;如果有人骂你邪魔外道,你就不想度他,你也犯戒了。再来说一个人有能力破邪显正,然后他不想去做,那么他也是犯戒。或许有人提出了一个想法,你修你的,我修我的,井水不犯河水,你干嘛一直批评人家的不是?那么我们来想想看,如果菩萨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人说,修学佛法就要下堕到三恶道中,他可以伸出援手没有去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至于人天乘,通外道世俗法,此处即不论之。佛涅槃后,当以如是正法为一切佛弟子之所归,此谓修学菩萨道者当以唯一佛乘而函盖三乘菩提作为所归,修学二乘菩提者当以二乘菩提作为所归,继续度人实证,令正法久住,则人天安乐。以法为归故,下位者应当承事上位圣众,正法方能久远弘传。以戒为依者,戒律有二:一为声闻戒,二为菩萨戒。五戒则通世间善,此处即不论之。声闻戒者,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二种是佛所遮止,无关乎心性好坏,然而是佛特别指定的、外道都不施设的重戒,不是轻垢罪,所以叫作遮重。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就是酒戒:卖酒、酿酒、开设酒厂、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后不肯善护密意,违背佛在定中或梦中的指示或告诫,也属于遮重)。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口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不归依一切外道天、人。”僧前讲三遍之后再自说八戒:“我从现在起,一日一夜受八关戒斋。”内容是不杀、不盗……不坐卧高广大床乃至不非时食,也要讲三遍,这样才算具足八关戒斋法。有人自作聪明:“受八关戒斋啊!还要到寺院禋面找师父受才能持,还真麻烦!我不如自己在佛像前胡跪叉手、三称三归、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至佛陀时代,尼干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风,集会一处而持断食等四戒;由是,佛陀亦允于僧团中采用此一行事,此乃僧团布萨之由来。准此可知,‘斋’之本意原为清净之谓,后渐转指不过中食(过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称为持斋;持斋期间所食之物,或时所供养之食,称为斋食。此外,以食物供养僧侣亦称为斋;此类之则称斋会。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代,斋食乃特指午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外道之类。天龙药叉人非人等。瞻仰而住。尔时世尊。为说自证微妙之法。所谓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梵行之相。尔时有一长爪梵志。来诣佛所。策杖而立。问言乔答摩。汝曾实作如是宣说。世由自业。业为能授。业为生处。业为亲族。业为所依耶。佛告婆罗门。我作是说。世由自业。业为能授。业为生处。业为亲族。业为所依。婆罗门曰。若如是者。沙门乔答摩。先作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皈仪规:求戒者跪念:我___(姓名)今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尽形寿不皈依一切外道天、人。注:三称三拜我____(姓名)今日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优婆夷)。注:一称一拜八关戒斋仪规:求戒者跪念:我___(姓名)从现在起,一日一夜受八关戒斋:不杀、不盗、不妄语、不淫欲、不饮酒、不非时食、不歌舞伎乐、不涂香抹粉、不坐卧高广大床。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是真心归依的话,在归依佛之后,他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自在天等等的外道天神;当他归依法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的经典;当他归依僧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邪师。当一位菩萨能够以至诚心发起这样的誓愿,并且如法受持三归依之后,那么就成了佛门四众之一的优婆塞、优婆夷,或者是比丘、比丘尼了。有许多人自称为是佛弟子,但是他们除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殊不知这样的想法,正是常见外道的见解。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想要保持觉知心处在离念的状态之中,享受离念的寂静之乐。但是,只要觉知心在,六尘也一定存在,设使已经进入二禅等至位了,定境中虽然没有五尘,但至少还有法尘,六尘没有全部远离,这哪里是真正的寂呢?必须是觉知心灭了,没有一尘存在,才是真正的寂;这个寂是要灭了觉知心自己,灭了自己而无六尘中的任何一尘存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是真心归依的话,在归依佛之后,他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自在天等等的外道天神;当他归依法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的经典;当他归依僧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邪师。当一位菩萨能够以至诚心发起这样的誓愿,并且如法受持三归依之后,那么就成了佛门四众之一的优婆塞、优婆夷,或者是比丘、比丘尼了。有许多人自称为是佛弟子,但是他们除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我们更可以确定,如果有人否定了万法根本的如来藏是真实法,说祂只是方便说,因为这样的说法是违背佛陀的开示,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这是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的作为;即使是他身上披着佛教的法衣,但是他就连佛弟子都称不上了,我们更别还傻傻地恭敬、礼拜、供养,继续称这样的外道假冒僧人为法师或高僧了。如果像这样,不但否定如来藏心是真实有,甚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归依僧,终不归依外道徒众。也就是说只有能够信受佛,而且能够信受的修多罗,那这样子的人,他出家了才可以说他是僧宝,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归依了僧宝。如果我们归依的一个出家人,结果他否定了有佛陀一直存在,也否定说有第八识,那我们就可以知道,事实上这个人他本身就不相信佛、他本身就不相信法,那他怎么可能是僧呢?所以我们要知道,僧宝不是只是剃头着染衣叫做僧宝,而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前面单元我们已经为各位简单介绍三归依戒里面:归依佛,终不归依于天魔外道。我们接下来跟各位介绍:归依法,终不归依于外道邪说。什么是外道邪说呢?外道邪说就是对于的修多罗里面他去否定它。譬如说他认为没有第八识如来藏,像这样子就叫做邪说,就叫做外道。除了这个之外,事实上还要知道这个所谓的法的意思就是它是一个轨则。什么样的轨则呢?它指的是就像我们物质有物理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萨,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所以我们对于受戒的问题都是鼓励学子能受即受,因为受持菩萨戒能够超过三劫的生死之苦,所以应该受。那五戒又是比菩萨戒更单纯的戒律,也是更基本的戒律,因为持受五戒不犯的话,可以保住人身,对于未来无量世菩萨道的增上来说,更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所以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坏僧诸事及业,一般佛子唯知其大而显者,犹不免犯之,何况深细之事及其因缘果报?譬如以诸外道见,置于佛法中,用以误导未悟之僧众,亦名坏僧;又如某居士(今○禅法师)以月溪法师之外道法,于数年前诱引我会中数位同修弃本真心,改信月溪法师之外道见,复返常见外道法中,此亦名为坏僧;使菩萨僧因此顿失大乘见地及功德正受故,令其退回凡夫种性外道常见中故。以坏僧之事及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四辑)》第七章第一节<二乘所断无明与外道常见> (原标题:沙门的真正意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人间,胜义菩萨僧所说诸法,非诸外道、凡夫所能评议;乃至定性二乘无学,及诸回心大乘而未证得藏识之阿罗汉与辟支佛,于此菩萨僧眼前,悉无语话分;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悉以触证领受藏识体性为根本故;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所述者,皆是藏识之空性与有性故。在人间,胜义菩萨僧极难可遇,特别是已证道种智之宗通与说通菩萨;其所说法,无上甚深,能助真悟者修证道种智,一切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它戒什么呢?我们说:“归依佛,终不归依天魔外道;归依法,终不归依外道邪说;归依僧,终不归依外道徒众。”这就是三归依戒所要界限的内容。我们说:“归依佛,终不归依天魔外道”是说佛陀的智慧就是解脱,祂有解脱的智慧。可是外道呢?他是系缚,他是无知的。譬如说天魔外道,这个天魔就是在这个欲界天里面的第六天,就是欲界六天里面最高的一天----他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