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犹胜外道不受戒者。外道邪见。永沉恶道。无有出期。破戒之人。戒威力故。设堕恶道。受罪轻微。若堕地狱。作狱中王。  若堕畜生。作畜生王。若堕鬼中。作鬼中王。若在人间。作人王国王。若在天中。作天中王。生生之处。不失王位。故经云。有犯名菩萨。有戒可破。无犯名外道。无戒可破故。六处胎胜。菩萨处胎时。常为天龙八部诸善神王之所守护故。七神通胜。能变大地为 三摩地

2018-07-23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口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种是佛所遮止,无关乎心性好坏,然而是佛特别指定的、外道都不施设的重戒,不是轻垢罪,所以叫作遮重。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就是酒戒:卖酒、酿酒、开设酒厂、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后不肯善护密意,违背佛在定中或梦中的指示或告诫,也属于遮重)。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教导广行邪淫贪欲男女双修法的假藏传佛教密宗,就是教导连保住人身最基本的五戒都要毁破,未来世当然就会下堕三恶道受诸苦报,是道道地地的畜生乘、饿鬼乘、地狱乘,根本是与释迦牟尼佛的法教完全背离,是十足的外道却以佛法自居,甚至自诩为比大乘显教更高的金刚乘,这真是千年大骗局!话说回来,受持五戒,其实就是佛陀施设的人乘之法,是让在家的佛弟子以三归五戒为乘, 三摩地

2018-07-23

说:我这个才是,那些都是邪魔外道,你们不要去学啊!你们不要中老师的毒啊!那就是自赞毁他。如果我们犯了这个过失是很严重的,待会儿解释就知道了。第八:不悭——也就是不吝啬。如果遇到有个人来求布施,你知道此人拿了钱一定是花天酒地。今天要跟你借二千、三千元,你借不借他?有人摇头、有人点头。因为不悭嘛!所以要借他。不对!《瑜伽师地论》里面,弥勒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7大眾受學品〉世尊为我们开示受菩萨戒的十无尽戒,也就是摄律仪戒,受此戒者可以超越四魔,也可以超越三界之苦,四魔因此不能干扰,不能遮止我们修道,所以应当受。受菩萨三聚净戒以后,我们从此生或者说已在过去生受都一样,生生世世不会失去这个戒体,一直跟着我们到最后成佛为止。所以说 三摩地

2018-07-23

她因为已证本识如来藏故,所以能对治断见外道对阿含解脱道的质疑及问难,也因此而成为五百比丘的上师,一生追随她学法及弘法而于人间;由此可见这五百比丘,当然也是以菩萨戒为正戒而以声闻戒为别解脱戒,所以他们都不理会八敬法,否则就不会追随在家相的童女迦叶学法了,也不会以丈夫身跟随她弘化人间。(注:终生不婚嫁,不剃度,也不受声闻戒,只受持菩萨戒,以菩萨戒为归,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你有能力去度众生,但是你不想去度众生,那么你就是犯戒了;如果有人骂你邪魔外道,你就不想度他,你也犯戒了。再来说一个人有能力破邪显正,然后他不想去做,那么他也是犯戒。或许有人提出了一个想法,你修你的,我修我的,井水不犯河水,你干嘛一直批评人家的不是?那么我们来想想看,如果菩萨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人说,修学佛法就要下堕到三恶道中,他可以伸出援手没有去救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是悲心,悲心是常常想要拔除众生的苦难;譬如你看见众生在世间忙忙碌碌、浪生浪死,实在可怜,就想要救度他们脱离生死苦海;看见众生受种种灾难,你去救济,让他们免除灾难,也是悲心;再进一步,看见众生修学佛法却总是被外道见误导了,你去救护他们离开外道见、回归,这也是悲心。悲心就是让众生离开他们不喜欢的恶境,慈心是让他进入快乐的境界,所以说悲能拔苦,慈能 三摩地

2018-07-23

若优婆塞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若优婆塞虽不自作五恶之业,教人作者,是优婆塞非如法住也。】——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五戒品〉第二十二语译:受戒之后应当如法而住,怎么样才是受戒者如法而住?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 三摩地

2018-07-23

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也就是说夫妇、六亲之间,都可以互相请为传戒之法师而传菩萨戒。在根本论中,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也是这样说的,所以承天禅寺那位法师主张只有出家人才可当菩萨戒的传法师,是违背佛陀教诫、违背等觉菩萨教诫的错误说法,可见他根本就不懂戒法。以上八点是依据平实老师在讲经时的开示,对您的提问所作的回答。我们另外有一些看法,一 三摩地

2018-07-23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口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 三摩地

2018-07-23

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以上这一段是世尊为我们开示受菩萨戒的十无尽戒,也就是摄律仪戒,受此戒者可以超越四魔,也可以超越三界之苦,四魔因此不能干扰,不能遮止我们修道,所以应当受。受菩萨三聚净戒以后,我们从此生或者说已在过去生受都一样,生生世世不会失去这个戒体,一直跟着我们到最后成佛为止。所以说菩萨戒有受戒而无舍戒,不像五戒、八关斋 三摩地

2018-07-23

」08、謗大乘經,受外道戒(攝屬重戒1O。若謗了義經,即成犯重)謗大乘經,受外道戒,言非佛說,一切禁戒,犯輕垢罪「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犯輕垢罪。」09、不瞻病苦(攝屬重戒8故慳、9故瞋)瞻病福田,第一福田,見病不救,不瞻病苦,犯輕垢罪「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三摩地

2018-07-23

】窺基菩薩《大乘法苑義林章》卷6歸依十方如來,不歸依外道天神鬼神歸依圓滿究竟了義,不歸依二乘、外道邪說、非歸依大乘菩薩僧,不歸依二乘、外道之師歸依佛,盡未來際,永不墮地獄。歸依法,盡未來際,永不墮餓鬼。歸依僧,盡未來際,永不墮畜生。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三摩地

2018-07-23

強入我法,形是沙門,心是外道,為盜法人。】《佛藏經》卷3〈8淨見品〉外道須深盜法懺悔證果的故事【須深白佛言:「世尊!有眾多外道來詣我所,語我言:『須深當知,我等先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恭敬供養,而今斷絕,悉共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眾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還來宣說我等,當以彼聞法教化世間,令彼恭敬供養如初。是故,世尊! 三摩地

2018-07-23

各类外道邪戒极多,各有立论根本,故有牛戒、狗戒、鸡戒、水戒、火戒、常蹲不坐戒、常立不卧戒、狗吠之家不乞食戒、有蝇之家不乞食戒、常举手戒、食自落果戒……难以尽述。凡此正邪诸戒,皆因众生根性差别而异其戒;率多取相为戒、非戒取戒乃至取于邪戒者。于佛法中亦有诸戒不同,因于众生根性差别及修道过程有异而有差别。取相戒者,如在家五戒、优婆塞戒、沙弥戒 三摩地

2018-07-23

她因为已证本识如来藏故,所以能对治断见外道对阿含解脱道的质疑及问难,也因此而成为五百比丘的上师,一生追随她学法及弘法而于人间;由此可见这五百比丘,当然也是以菩萨戒为正戒而以声闻戒为别解脱戒,所以他们都不理会八敬法,否则就不会追随在家相的童女迦叶学法了,也不会以丈夫身跟随她弘化人间。(注:终生不婚嫁,不剃度,也不受声闻戒,只受持菩萨戒,以菩萨戒为归,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受戒是要失去世间五欲享乐的,而外道邪戒的藏密金刚戒,不但不必失去世间享乐,而且可以获得世间最强烈的淫乐,根本不必先有什么善根就能接受了,所以与戒大不相同,不必对心得决定就能接受。又如受了菩萨戒而不违犯,真的能超越四魔?他若没有慧力去判断,就无法受,他会这样想:只有那些痴呆的人才会去受戒。有五欲享受的日子多么愉快,这种自由自在的日子不过,偏要去受 三摩地

2018-07-23

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萨,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所以我们对于受戒的问题都是鼓励学子能受即受,因为受持菩萨戒能够超过三劫的生死之苦,所以应该受。那五戒又是比菩萨戒更单纯的戒律,也是更基本的戒律,因为持受五戒不犯的话,可以保住人身,对于未来无量世菩萨道的增上来说,更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所以在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