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其实能够了知安乐的意识心,他是属于五阴十八界的法,在涅槃当中都已经完全灭尽而不存在了,哪里能够以意识心来体会安乐的境界呢!只有外道的五现见涅槃,是把在欲界受用五欲乐的境界,以及初禅到四禅等五种世间的有为境界,当作是真实的涅槃境界,但这是天大的误会。当这些人真正明了了涅槃的境界之后,就很少会有人真的想要入涅槃了。因为他们对于能够了别自己的存在、了别世 admin

2020-02-20

但这些神和鬼的存在,乃至这些种种烧纸钱火供的这些护摩的种种这些作法,其实以佛弟子----正信佛弟子----的看法,都知道这些是生灭的有为法----是有为的生灭法,这些法都是与解脱道无关,乃至也与佛菩提道无关,与三乘菩提都毫无关系,因此佛弟子就不归依这些外道天神以及外道法。但是这些外道都同样是众生,只是正信佛弟子不承认他们是可以归依的对象罢了!而这些神鬼的这些所 admin

2020-02-20

 阅读辨正法义之书籍中所说之法义,可以弥补阅读批注经典时所忽略之重要法义,亦可提示容易步入岐途之处,避免彼等误入岐途者之谤法及谤贤圣之恶行,其重要性绝对不下于阅读纯批注经典书籍,否则历代菩萨即不须造论而作种种法义辨正也,诸论都是针对佛门内之外道见而作法义辨正故,能护持正法不被未悟之师所造之论破坏故。若无此等菩萨所造之正论,譬如《瑜伽师地论、成唯 admin

2020-02-20

 除了平实老师之外,本会能够破邪显正的同修,所在多有,这些同修智慧深利,辩才无碍;破戒、增上慢、不净说法者,人数虽众,却无一能当得本会真悟同修锐利的问难;这都是正法威德力所致,天魔外道无有敢撄其锋者。有这些同修继承平实老师的衣钵,正法的势力,至少可以持续数十年以上,将来也会代有传人,以俟月光菩萨的降生,大德不必过虑。 大德所谓:“玄奘 admin

2020-02-20

今天为大家介绍这则故事主题是“由六师外道之互相诤讼来谈依止真善知识的重要”。这则典故,经文出自《长阿含经》卷19〈龙鸟品〉,在《起世经》、《起世因本经》也有同样的记载。因为时间的关系,经文部分,我们就不为大家读诵,直接为大家介绍故事的内容。 这故事是说:佛世的时候,有一天只洹精舍的比丘们,如同往常一样到城里去托钵;因为还没有到中午的时分 admin

2020-02-20

如婆罗门教中的火神阿耆(qí)尼,就有传递物品的能力,他们认为说阿耆尼这个火神,能够把你所烧的物品传递给往生者;烧纸钱就是受了中亚拜火教、还有印度事火外道的影响。拜火教其实在古时候也曾经传入到中国,在唐朝的时候,这个拜火教就称为祆(xiān)教,祆教就是拜火的意思;这个拜火教跟原来在中亚时候的拜月教也是有关系的,它原始有一个名称就叫作闪教。这些其 admin

2020-02-20

同样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成就佛道的时候,也有外道质疑:释迦牟尼佛!你如何可以说是成就佛道呢?在《阿含经》中有一部《梵动经》,《梵动经》里叙说,在当时古印度有沙门、婆罗门,修学四禅八定,乃至五神通,他们可以看到自己在前一世,再往前推,一直推,可以推到多劫之前,跟很多众生一起生、一起死,常常聚会在一起;这个沙门、婆罗门,就产生一种邪见,认 admin

2020-02-20

】(《优婆塞戒经》卷五)世尊这段开示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以衣服、食物、房舍、床铺或是平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资,来供养佛门的出家众或是外道的修行人,然后再请他们为在饿鬼道中的祖先或是众生来持咒祝愿,让他们得福的话,因为供养了出家或在家的修行人,再加上持咒祝愿的缘故,所以被祝愿的饿鬼道先人或是众生,就可以因此得到大势力。他们因为有了大势力的缘故,所以布施给 admin

2020-02-20

等而下之者,有佛教的法师学外道说,说:虚空中的能量是不坏之法。再等而下之者,干脆学起了印度教性力派,说:修学男女双身乐空双运之中,来体会那个又受乐又住空的心,就是真实不坏的心。各位看看,这一些都是自己成就了身见,又跑来误导众生进入外道邪法的例子,所以佛说这些人不算是佛门的出家人。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应该要按照世尊的交代,简择真正不落入我见的出家法师, admin

2020-02-20

又譬如有人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你就知道那是常见外道法,不是佛法,因为她已经堕入识阴当中而不知;就算她剃发着染衣现出家相,不名出家人,更不是佛所说的法师。又譬如有坦特罗佛教(又名谭崔)之行者主张:在男女行淫当中,要保持的淫乐遍全身,说之为正遍知,说之为乐;再观察此乐无形无相,名之为空,能够这样成为乐空双运、乐空不二的报身佛。你就知道那是邪淫外道法,所 admin

2020-02-20

《长阿含》以四谛、八正、十二因缘法等二乘法为主,兼破六十二种外道见。《中阿含》与《长阿含》所说大致相同,这两大经也兼说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其中隐含着第一义悉檀,但由于隐覆难知,所以一般未具法眼者则无法了知。《杂阿含》则多述及第一义谛,虽然偏说二乘菩提,但于其中仍然处处隐覆密意,说有如来藏涅槃本际中道心,也在十二因缘中说有缘于五阴之识存在。 admin

2020-02-20

如果错把观想当作最后结果,误以为观想自身为何人,自己便可以变成何人,误以为观想心中出现广大天色身,便是已经成就广大天色身,那都只是脑海中所显现的影像而已,不是事实!学佛人千万不可以为:观想完成之后,这些神识会转变成阿弥陀佛!千万要小心!以免戕害自己和众生的法身慧命!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一》<第091集观行、观想>刘正莉老师 admin

2020-02-20

所以,如果有人坚持认定灵知心是不生灭心、是中道心,那么这个人就是具足我见者,正是自性见外道啊!所以说,如来藏阿赖耶识才是般若经所说之空性,才是法界之实相,是无余涅槃之本际,也是佛地大菩提果之根本,即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法身;因此,只有找到如来藏的菩萨,才能真解第一义谛。我们综观世尊所说法教,常因当机、当众之不同,而有四悉檀之施设与建立,其实所说都是 admin

2020-02-20

所以,一切跟religion概念相同的信仰,不管是多神教或是一神教,或是佛门外道,它都不是宗教;因为他们既无宗亦无教,怎么可以称为宗教呢?所以,学术界用西方的信仰概念,在探讨佛教是不是宗教,这个就叫做鸠占鹊巢,就是我们话所说的乞丐赶庙公;因为用西方的信仰的概念来论宗教,其实是鸠占鹊巢。我们要谈宗教,必须要以佛法真正的意涵,也就是说宗教原来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涵 admin

2020-02-20

如果不是以这个心为宗的话,就叫作心外求法,所以心外求法说的就是外道外道不是说在贬抑或是说在骂某些人,也就是说外道其实是在说,他是外于这个如来藏心,不以这个如来藏心为宗,而去求取万法。那在外面也有人知道说,知道这个道理说:这个心外求法就是外道,所以我们必须要心内求法。结果,他所认为的心内是哪一个心呢?他所认为的心内是意识心。他认为只要把这个意识心, admin

2020-02-20

请问菩萨们:释迦世尊会用这种外道不净法让众生下堕三恶道吗?当然不会嘛!......谈完佛菩萨像的摆设以后,接着谈香炉、上香、燃灯、供水、供花、供果、供食物等问题。香炉的部分,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与空间的大小,来决定用坐炉、卧炉或者环香炉等,没有什么限制。香炉确定了,就要决定香的种类及品质了。譬如,坐炉就要用立香或香粉,如果是卧炉就要用卧香,如果是环香炉当然 admin

2020-02-20

但是,我们刚刚所说的外道,就是一般的民间信仰,他所拜的这个偶像,它不但有名字,它这个名字还赋予它能够保祐你,它能够出生你的色身的虚妄想,乃至于它能够保祐你赚钱,它能够保祐你能够获得事业的满足。但是,佛法不是这样讲的,佛法讲的是各人造业各人担,各人吃饭各人饱,所以不是说透过这偶像崇拜,你就能够得到这样的满足。所以,佛教徒拜偶像,并不是这样一个动机。这 admin

2020-02-20

当佛教徒学佛、拜佛、拜偶像的时候,也就是说,佛教徒他不知道去探究这个我还有我所是从何而来,当佛教徒没有想到说要去断因为这个我或我所所带来的这些烦恼,如果还没有去觉知说要去断这个烦恼之前的话,他所拜的偶像,其实跟前面所说的这些外道,透过符号互动所去形成的这样的一个社会力量的一个投影的信仰,其实本质上是没有差异的。但是,佛教最主要的差异就是:不是单单要 admin

2020-02-20

所以,在事相上跟于理上对于佛的这样的恭敬、拜佛,这是与相似佛法是不一样的;与一般的外道,也就是说一般的民间宗教的崇拜,这是不一样的;与基督教去崇拜十字架,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一再强调,这个部分其实就是众生的一个需求,众生因为对于这个世间还有对于我们五阴的无明,所以就会对这些无明产生恐惧;对这些无明产生恐惧的时候,就会安立很多的法,必须要透过这样的一个 admin

2020-02-20

大梵天啊!你觉得怎么样呢?这个大火是你所化作的吗?是你所化生的吗?那这个问题很显然就是在问大梵天:你是不是化了这个大火,要烧你自己的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如果这个前面所说这个世界是你所造的话,那你怎么会去想要自己焚烧这个世界呢?那你怎么会去焚烧这个初禅天这个世界呢?这时候,大梵天就告诉佛:不也!世尊!大梵天也非常老实,他说:不也!世尊!不像现在某些外道 admin

2020-02-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