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二来、他们可不想修习三乘菩提深妙法道,他们需要既快速又简单的法可以即身成佛,而三乘菩提中连最粗浅的声闻菩提断我见,在经典中说都需要作勇猛的四加行,如此思惟观行精进不懈,然而藏传佛教的学人于过去生熏习的佛法正见很少,对于三乘菩提的义理难以接受,心中疑见不断,当然全都无力修习,更别说是实证了;即使当他们开始实修三乘菩提,不论是哪一乘,都必须断除我见,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大乘三十七道品诸菩提分所证,有别于声闻所证;谓菩萨依于法界实相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异于声闻菩提分之于五蕴十八界无常断坏之法,其慧有同有异;同者为声闻所知,异者则非声闻所知,谓法界实相也。综上所述,可知苦集灭道四谛者,乃世间、出世间之正理,亦即涅槃之因与果。苦者,迷之结果;集者,迷之原因,此二是流转之因果,亦即世间因果。后二,灭者,乃悟之结果;道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部经可以让学人成就三乘菩提,那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与佛菩提。声闻菩提,乃是声闻人所觉悟的法道。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3、声闻菩提对于二乘人所证的果位,《维摩诘经》云:“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因此,二乘人若断除我见、我执,应该说他已经证得佛教的果位;但是,果位是世尊为了说明解脱的境界的层次而方便施设的名相,非有实际的果位可得,因此说为“非得果,非不得果”。如声闻初果人,因为见道断除我见,知道证果是五蕴所证,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5十善业道是五乘共法《十善业道经》说: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以十善业道要根本而得成就。《华严经十地品》第三十五卷,也说十善业道是人天声闻独觉菩萨及一切佛法成就的净因,如彼经说: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了解故,成声闻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经》是世尊藉着对龙王的开示,劝戒众生要行十善业道。一切众生想法不同,造业也不同,才会有六道不同种类众生的轮回。众生的本心无形无相,不可见取,本来无自主、无我、无我所,却因所生之蕴处界不相同,显示出各自所造的业不同。众生本心如来藏从不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经》是世尊藉着对龙王的开示,劝戒众生要行十善业道。一切众生想法不同,造业也不同,才会有六道不同种类众生的轮回。众生的本心无形无相,不可见取,本来无自主、无我、无我所,却因所生之蕴处界不相同,显示出各自所造的业不同。众生本心如来藏从不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三乘菩提的修行,必定都必须要以断我见为基础,不管您是声闻菩提、您是缘觉菩提、您是佛菩提。您声闻菩提的依于苦、集、灭、道四圣谛、三十七菩提分,而来证得所谓的沙门四果──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乃至您是缘觉菩提──所谓的辟支佛,您依于十二因缘、十因缘的流转还灭,而来证得这样子的缘起,相应于辟支佛所能了知的真义,而证得缘觉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见道就是证佛菩提,那么在声闻菩提当中也是这个样子,声闻菩提当中也是要受戒才能证果;那么佛菩提道同样的一定要受菩萨戒,才能证得佛菩提。因此,菩萨想要从初发心的菩萨变成证得菩提的真正的菩萨,他就一定要受菩萨戒。有人或许会问:佛不是说,称一声“南无佛”,将来必得作佛,那么为什么你说一定要受菩萨戒才能成佛?但是你想想看,佛有没有说,称一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上果有两个部分,譬如禅定的上果或佛菩提及声闻菩提的上果。得到上果时,原来的下地无漏戒就舍弃了!总不能证得第三果时却把初果的无漏戒抱得紧紧的,一定是以更胜妙的无漏戒来取代原有较差的无漏戒。又如去美容回来,变得更美了!总不能把原来的丑脸一样保持着;现在变漂亮了,旧有的丑脸就丢弃了,所以得上果时原来的无漏戒就自动舍掉了;当你证得阿罗汉果时,不可能再保留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他们说解脱道就是成佛之道,那就是主张只有一乘菩提:只有解脱道的声闻菩提。可是这个说法,问题非常多,简单地说两点就好,如果解脱道就是成佛之道,请问:“阿罗汉解脱了没有?”请问:“辟支佛解脱了没有?”当然必须要答“解脱了”,不然就成为谤法、谤僧了。既然阿罗汉、辟支佛都解脱了,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入灭以后,那些阿罗汉们没有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证菩提,有多分证与少分证的差别,所以在佛菩提道当中,有贤位菩萨、圣位菩萨,也就是初地到十地,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当然这是就佛菩提道当中的菩萨来说;也有通教菩萨,这是就声闻菩提道的菩萨来说。再来说初发心的菩萨,其实因为他没有证得菩提的缘故,所以他是很容易退转的,譬如说一个人他发了四宏誓愿以后,他因为种种因缘不具足,生活条件不具足,所以他就不想在佛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解脱道则函盖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声闻菩提者,谓经由四圣谛八正道之修习,现观蕴处界之生灭无常故苦,苦故非我、无常故空,离欲爱,想要灭尽自我,舍寿入无余涅槃。缘觉菩提者,谓进修因缘观,具足十因缘与十二因缘法之现观,智慧胜妙于阿罗汉,由此而更深入于解脱道的智慧中。声闻菩提与缘觉菩提所现观之对象,同样都是现观现象界的蕴处界等法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苦无我故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根三谛讲的就是三乘菩提及三乘法的修行人,但是修学声闻乘,不能专在四圣谛、八正道、七觉支上面讲,那只是声闻法门中的方便法;声闻菩提的修证应该偏重于我所及我见、我执的断除,所以不能专在四圣谛、八正道、七觉支上讲,那都只是帮助大众断除我所执着而已,应该特别在我见、我执上面来讲四圣谛、八正道、七觉支,这才有意义。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南传佛法、原始佛法的道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根三谛讲的就是三乘菩提及三乘法的修行人,但是修学声闻乘,不能专在四圣谛、八正道、七觉支上面讲,那只是声闻法门中的方便法;声闻菩提的修证应该偏重于我所及我见、我执的断除,所以不能专在四圣谛、八正道、七觉支上讲,那都只是帮助大众断除我所执着而已,应该特别在我见、我执上面来讲四圣谛、八正道、七觉支,这才有意义。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南传佛法、原始佛法的道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然这里讲的佛法是指以真如法为中心的佛法,分为三乘道的佛法,也就是声闻菩提解脱道的法、缘觉菩提解脱道的法、佛菩提中诸菩萨所修的法,这三乘菩提的法总称之为佛法。除了佛法以外,所有外道所说的法,都是三界生死轮回法,都无法使众生获得解脱以及大智慧,所以不能信受奉行;假使信受奉行而想求得解脱的话,就会出纰漏。外道们告诉你:观想中脉明点并且练气成功以后,观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于三归之后,遵行世尊所定下这样子的五戒,而来对治欲界最浊重的、最明显的烦恼——财色名食睡;乃至进一步,在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一直往上修行上去之后,才能够一步一步的经由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而来断身见、断我见;乃至依于大乘法而来成就佛道。能够成就佛道,这样子又能够广度过去的无量无边的父母兄弟姊妹;乃至这一世已经过世的父母兄弟姊妹,这才是真正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意思是说这三种菩提,都可以运载众生到达解脱的彼岸;但是这当中仍然有许多的不同,相较于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仅能运载少数的众生!而大乘菩提,则可以运载广大的众生,因此这个大白牛车就称为大乘菩提。由于这个大乘菩提又可以使众生到达究竟成佛的彼岸,因此也称为佛菩提。如果和二乘菩提互相比较的话,二乘菩提的修证,则显得相当的有限和粗浅。大乘菩提则是至高无上、究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谓的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必定是所有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永远会因为我们修学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依四圣谛、八正道,乃至依十因缘、十二因缘的流转还灭,而来证得小乘的无学果位。不管是阿罗汉无学果,或是辟支佛无学果,依之而能够在寿算终了的时候,或是提前依自己的四禅八定具足而来提前舍报,这个舍报必定是要灭掉身心──五蕴身心,灭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如果这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