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三乘菩提的修行,必定都必须要以断我见为基础,不管您是声闻菩提、您是缘觉菩提、您是佛菩提。您声闻菩提的依于苦、集、灭、道四圣谛、三十七菩提分,而来证得所谓的沙门四果──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乃至您是缘觉菩提──所谓的辟支佛,您依于十二因缘、十因缘的流转还灭,而来证得这样子的缘起,相应于辟支佛所能了知的真义,而证得缘觉菩提 admin

2020-06-08

  那什么是(声闻菩提所说的)我见?什么又是我执呢?从字面上来看,我见就是认取三界的五阴或四阴,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的有情有五阴,就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五阴;无色界的有情没有色身,所以没有色阴,但是还有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四阴。我见就是去认取这三界当中的五阴或四阴之中,有一个常恒不坏的我这样的见解。我执如果加以细分的话, admin

2020-06-08

  然大乘三十七道品诸菩提分所证,有别声闻所证;谓菩萨依法界实相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异于声闻菩提分之于五蕴十八界无常断坏之法,其慧有同有异;同者为声闻所知,异者则非声闻所知,谓法界实相也。-----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一辑 admin

2020-06-08

  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等三种之修学亦无定性。若有定性,修证声闻菩提者不应有人发佛菩提心,修证佛菩提之菩萨不应有人退回二乘菩提;是故菩萨性者,并非人人皆有,须和合众善业因缘后,方能具备菩萨性而修佛菩提;若有人说一切众生定有菩萨性者,此人名为外道。非谓若有说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者,是名外道,君引述断章取义之文,曲解佛意,用以责余,实非善良。何况佛于下 admin

2020-06-08

  这六种根本烦恼,就是声闻菩提当中所要断除的烦恼。我们(接着)来讲什么是贪?贪就是被可爱的境界所制伏。譬如说一个面临五欲(财色名食睡或者色声香味触),这样可爱的境界;面临这样可爱的境界的时候,你的心里没有办法拒绝它的,没办法说不,这样的心行就是贪。再来说瞋,瞋就是被不可爱的境界所系缚,而起了种种恶心行,这样的心行就叫作瞋。再来说痴,痴的定义很广,就是 admin

2020-06-08

  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等三种之修学亦无定性。若有定性,修证声闻菩提者不应有人发佛菩提心,修证佛菩提之菩萨不应有人退回二乘菩提;是故菩萨性者,并非人人皆有,须和合众善业因缘后,方能具备菩萨性而修佛菩提;若有人说一切众生定有菩萨性者,此人名为外道。非谓若有说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者,是名外道,君引述断章取义之文,曲解佛意,用以责余,实非善良。何况佛于下 admin

2020-06-08

四阿含小乘里面所演说的这些,让您我证得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的无学果的这一些小乘法,绝对也不等于大乘法;而大乘法必定是本来佛在阿含的时候,就已经隐喻而说;乃至二转法轮更彰显而说,乃至三转法轮,完全如实的显耀而说。从这一点我们要来证成说:阿罗汉不是佛,虽然佛是阿罗汉。那从这样的证成,就可以了解大乘里面,乃至大乘所依的如来藏第八识是本来就真实存在的。阿弥陀 admin

2020-03-21

既然是如此的话,我们可以说,这个就是我们之前在声闻菩提里面给大家讲的,苦圣谛的其中一项特征,就是:有受皆苦!为什么有受皆苦呢?因为苦圣谛的一个特征,描述的一个特征就是,这个描述的对象一定都是变迁不止的,正因为变迁不止,所以我们无从掌握它;所以我们乃至于说,我们心里面生起了妄想,想要把它牢牢的执持的时候,却发现说没有办法执持,所以我们会生起了因应的烦 admin

2020-02-21

所以佛陀说:不论是修学罗汉道的——也就是声闻菩提的从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或者是修学缘觉菩提的,或者是修学佛菩提道的人,只要能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够常常去熏习、听闻甚深的法要,前面所讲的九种因缘、命会早夭的情形,就不会在这样的人身上呈现;因为这样的人,他就不会在这九种事件上面去费尽心思,而会在佛菩提道上去运用心思。这样,不论我们这一 admin

2020-02-21

在佛法内容的主轴三乘菩提当中,无论是以佛菩提般若智慧,或者二乘声闻菩提的解脱智慧,同样都要面对生命中一个根本的严肃课题:那就是如何透过佛法的修习来解决生死的问题?如何挣脱无始以来生命在世间系缚、六趣轮回无穷尽的苦?所以我们应从透过佛法的智慧,正确地认识生命的本质开始,清楚且正确地观察生命中苦的现象、苦不断形成积集的过程、苦灭解脱的涅槃境界,以及如何 admin

2020-02-21

为什么要讲断三缚结?因为只要你能够了解三缚结的内涵,你就可以自己判断什么人可以依止?什么人不可以依止?同时也知道,声闻菩提的路应该怎么走?断三缚结,主要分成三个部分说,第一个部分是三缚结的内涵,第二个部分是三界中的我见,第三个部分是如何断三缚结。我们先来讲第一个部分三缚结的内涵。什么是三缚结?三缚结其实就是三种烦恼!烦恼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面,就是心里 admin

2020-02-21

因于三归之后,遵行世尊所定下这样子的五戒,而来对治欲界最浊重的、最明显的烦恼----财色名食睡;乃至进一步,在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一直往上修行上去之后,才能够一步一步的经由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而来断身见、断我见;乃至依于大乘法而来成就佛道。能够成就佛道,这样子又能够广度过去的无量无边的父母兄弟姊妹;乃至这一世已经过世的父母兄弟姊妹,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孝顺。 admin

2020-02-21

众生无边誓愿度,可是自己没有功德福德,那如何呢?当然您就要知道了,轮回的根本乃至福德缺乏,在于两种的障碍;换句话说,您要解脱两种障碍才能够成佛,不只是能够解脱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所远离的一个分段生死烦恼而已。烦恼无尽誓愿断,主要指的就是成佛所必须要断的烦恼障与所知障当中的相应于分段生死的烦恼障,也就是一念无明,也就是人我执或简称我执,无边无量的这些储 admin

2020-02-21

 而声闻菩提现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无常、苦、空、无我,他亲自观行验证,内心已经有决定性而不可动摇;因为证实蕴处界都空,终将灭去,而无真实不坏的体性,因此证得空三昧。但是他信受佛语,相信自己有一个不生灭的本心,因此可以不堕入断灭空;也证得蕴处界都是缘起之法,是生灭性的,没有一定不坏的法相,只有暂时而有、幻起幻灭的法相,因此而证得无相三昧。 admin

2020-02-20

见道就是证佛菩提,那么在声闻菩提当中也是这个样子,声闻菩提当中也是要受戒才能证果;那么佛菩提道同样的一定要受菩萨戒,才能证得佛菩提。因此,菩萨想要从初发心的菩萨变成证得菩提的真正菩萨,他就一定要受菩萨戒。这是对于初发心的菩萨为什么要受菩萨戒的四个理由,简单的说到这里。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 <第25集菩萨戒的受持> 杨正旭老师 admin

2020-02-20

而且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佛菩提等这三种的修学也无定性,如果是定性的,那修证声闻菩提的就不应该有人回小向大发菩提心了,修证佛菩提的菩萨也不应该有人退回二乘菩提的解脱道中。因此说菩萨种性并非人人皆有,须是和合众善因缘后方能具备菩萨种性而修佛菩提。菩萨种性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简单的说就是心量广大,而且这个心量广大,却不是为了个人一己的名闻利养,而是为法、 admin

2020-02-20

因为这个缘故,佛陀用这个事实来证明,声闻菩提确实可以让一切众生解脱于生死,所以由于法界实相、法界的事实,印证释迦牟尼佛确实成就佛道。导师则是由于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并且帮助弟子也实证如来藏;实证眼见佛性的境界,并且也帮助弟子实证眼见佛性的境界;而且符合三乘经典至教量,所以大家共同认定他是真的开悟。我们知道三乘的阿含经、大乘经,所说都是八识法,是有一致 admin

2020-02-20

此外,如果有人能够宣说三乘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这样的人是为佛所说的法师。譬如有人宣说:阿罗汉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全部灭尽后,剩下的就是无余涅槃的本际,祂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你就知道这个人名为法师。又譬如有人宣说:阿罗汉入涅槃名为证涅槃,其实他并没有证涅槃。为什么?因为五阴十八界具足时,才可以说证涅槃,但是当五阴十八界全部灭尽, admin

2020-02-20

佛法可以依其觉悟内涵的不同,分为三乘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佛菩提。所谓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因为觉悟的内涵各不相同,所以分为三乘。《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是说,觉悟声闻菩提者就成为声闻乘圣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就成为缘觉圣人,觉悟佛菩提者就成为贤位、圣位乃至成究竟佛。然而,这当中有异有 admin

2020-02-20

要相信佛有三身,相信佛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还有十种名号的功德,要相信佛有这样的功德才会信受声闻菩提。相信法,只要相信佛法所说的,如实去做,就可以证果。很多人都说自己在学佛,但是不相信佛法可以实证;不相信佛法能实证的人,大概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把学佛,当作是行善----行善就是学佛。有这种见解的人,他是从来都不看经典的;不去探讨经典里面到底在说什 admin

2020-02-19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   9   10   下一页»   共190条/10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