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此诸菩萨已亲证藏识阿赖耶,已住于实相智慧中;或复证得道种智而入初,或复次第渐修而入三、五乃至九;皆能为人开示大乘实相法义,宣说般若,令人证入,是故名为善知识。若是未悟错悟之人,强不知以为知,误导众生以不正确的方法修学佛法者名为假名善知识。例如,以定为禅,教令广大徒众修除意识觉知心中的妄想,妄以不触五尘境之觉知心为真如心者;或如错认解脱道为成 三摩地

2018-07-23

中国这块土,真正的禅宗祖师是八证量的达摩祖师。参禅这件事情,祖师是最有发言权的。祖师刚到中土,看见一些有久修的出家人,聚在一间禅堂里面,当然也有人根本就是在打瞌睡、补睡眠的。祖师就静静拿了片瓦,坐到这些人旁边去,慢慢开始磨起瓦来。等到这些出家师父结束打坐,看见祖师在做这样奇怪的动作,就好奇问他:您这是在做什么?祖师反问:你们打坐在做什么? 三摩地

2018-07-23

然而,释圣严并不了解经论中使用「含藏」所表达的意涵,皆是以第八识如来藏心体的存在作为前提,因此错误使用「含藏」,以致产生「无明为心体」的荒谬意涵而不自知。由于其用语矛盾处甚多,但因篇幅所限,皆略而不论。36释圣严著,〈空性与孤独〉,《人生杂志》第319期,法鼓文化(台北),2010,页9。37阿罗汉们都知道还有一个第八识独存于涅槃中,因此都无这种恐怖,《阿含 三摩地

2018-07-23

若到此位,随意得生诸佛三种净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若入佛位,自住常寂光净土,是唯心净土,真正的、究竟的净土,非如前三种净土是诸佛化现的化土。是故,禅定是方法,净土是结果。明乎此,即无需为禅与净土而互相争执。(二)禅净互通之事修一般念佛人大多执持佛号,散心念佛。虽然称为念佛,但大约是打妄想的时候居多。较精进者,发觉妄想时,便赶紧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圜悟大师讲:“这个事情虽然它是无分别的,可是到了这个步,却得要有眼睛来分别、筛选、选择。”参禅的时候“心、意、识”固然是妄,但是心意识这个妄心却不能不要;没有了心意识这个妄心的作用,就无法开悟。因此,参究的时候,我们参寻的方向应该要远离心意识,但是参究的过程必须要用心意识做为工具来参究。没有心意识这个工具,我们就无法参究真 三摩地

2018-07-23

露柱就是古时候插在上,专门绑驴马缰绳用的木樁,叫做露柱。这些都属于眼见色而明心。第二门:听到声音,从耳根而入。譬如香严智闲禅师在开垦竹林的时候,把瓦片丢出去,碰到了竹子:空的一声,悟了!又譬如克勤圜悟禅师听到鸡啼的时候,他也悟入了。又譬如临济门派,凡有学人入门,便大喝一声,这都属于耳闻声而悟。第三门:是鼻嗅香而悟入。祖师们的公案,我还没有找到这么 三摩地

2018-07-23

达摩大师付法传衣于二祖慧可大师时,曾预计中国区末法时代修禅者曰: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无轻未悟。意即末法时代,在中国区,说真如佛性者多,而能参究通达真如佛性者少。但私下与真如佛性相符密证,而不为外界所知者,数逾千万人,所以交代慧可大师阐扬禅法,不可轻视未悟者。是故,我虽不敏,又无威德,且无师承,敢发大愿:愿于此生助10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次第进修到佛以后,佛世尊才能具足了知的;所以真心如来藏不称为“空相”,而称之为“空性”;因为祂有许多真实的法性存在,而且这些法性常住于世间及出世间境界中的缘故。若人在没有证悟之前,在阅读善知识的著作时,可能会变成这样子:那一段是那一段,这个法是这个法。不能连贯起来,得要真的悟了以后再来读,才能连贯起来。那么,真心既没有形、 三摩地

2018-07-23

难怪阿难尊者亲见如此胜妙之事以后,他要惊讶赞叹,说这是他从未曾见、从未曾听闻的事情。那么前面说到《维摩诘经》里面所说的“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的这个经文,就让我们想到教外别传的禅宗。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起大梵天王致献的金色波罗花示众,当时一会大众看了都默然,无言以对,只有金色头陀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就说:“吾有正法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专意坐禅修禅定的人,他们一心一意所想的,就是如何能证入于禅定境界中;而这样的禅定境界,是入定时禅定境界出生了,出定时禅定境界就消失了,是有生有灭的法,怎么会是不生的法呢?禅定的境界必定是三界的境界,譬如说,初禅前的欲界定、未到定是欲界的境界,初禅到四禅是色界的境界,乃至修到四空定也还是无色界的境界,都是不离三界的世间境界。既然不离三界世间境界 三摩地

2018-07-23

当然,也包括众生共业所感,而由众生的如来藏所共同变现出来的器世间,乃至说种种矿产材料,那这样叫作第一义相。声闻人跟缘觉人,修证虚妄分别相或者因缘相的一部分;而菩萨尽未来际修证第一义相的内涵,并且也分证虚妄分别相跟因缘相,而进一步去证知说,其实都是从自心流注而运作,然后最后遍知如来藏中的一切种,究竟了知第一义相。所以才说,二乘法是含摄于大乘法中;由 三摩地

2018-07-23

尽大是个解脱门。头头物物皆证入无边刹海如来藏。(2)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第二十四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又佛谓富楼那曰。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如来藏即此心此性也。(3)永嘉证道歌唐慎水沙门玄觉撰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更细一步来看,色阴就是我们四大所成的一切,都叫作色阴,四大就是:谓界,水、火、风界----《中阿含经》卷7。,指的就是坚硬的坚性,包含我们的骨骼、牙齿、内脏,都算是所指涉的范围;水的部分,就是湿的部分,包含我们的血液,这个就是水性的部分;火性,就是所谓的暖,这个包含我们身体的温度,包含让我们身体运行的能量,都叫作火的范围;风的部分,就是动的部 三摩地

2018-07-23

比方说,我们会把心理感受,能想象当作是真实的存在,诸如此类,反应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譬如,我们会说我们读书人希望能够名垂青史,希望这个名垂青史,基本上就是希望我们的思想能够永久的常住;又譬如说,年轻人常常说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或者是说:只要能够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久。这类型的想法也是一样。虽然并没有特别强调,所谓的恒常的存在, 三摩地

2018-07-23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48集先成佛还是先度众生?》正伟老师主讲我们说断我见以后,这个时候在修学佛法上会是如何的事半功倍,我们依着菩萨六度的道理,来跟大家简单说明一下:先是布施的法。以前布施的时候,虽然也熏习过三轮体空,也就是施者、受者、所施物空;可是往往正在布施的时候,一定也会犹豫不决,多多少少会生起一念说我是不是要布施?那当然在这个同时, 三摩地

2018-07-23

众生本来如是,不好也不坏的显现在我们的外面,对于他们是好是坏的这一份判断本就发生在我们里面,我们已经习惯了给予他人和自己定罪,这种定罪几乎是随时随的发生着。即便是在宣讲佛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譬如口头上对外宣讲想如阳焰,如果对方不能接受,或者提出反对意见,这时候,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自己从宣讲想如阳焰的立场,慢慢转变成为我对你错,乃至于站在佛法的制高 三摩地

2018-07-23

任何时、任何都是我们的修行场所,都是菩萨的自住道场。有好有坏才!我们目前的生活或许很不如意,或许身体又很不好,或许经济状况又很糟糕,或许配偶不学佛又有种种让你无法接受的习气,或许共修的团体让你不满意,或许因为不能直接随菩萨修学而遗憾,或许因为无相念佛功夫(注释²)一直不能成就而气馁,或许因为自己妄念纷飞无法修行而困扰,或许因为不能及时得到最新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事实上,我以我的觉知心去取了种种境界,它都是假有的,不是真实存在,不是永恒存在的法,所以它不是实际存在的境界,它是假有实无的境界;能够这样子去第一次观察,去如实观察种种的境界,这个时候就叫作创观。如果能够这样子经常去实行,就能够获得煖相,就能够进入四加行里面的煖位。有了煖位之后,对于这个菩萨来说,他还要再更进一步去进行重观。也就是说,在初步创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且,这个菩萨还会因为菩萨僧团的永续流传,而在菩萨的僧团中长久修行,永不离开。这样子才是具有菩萨种性,因为这样子才能够显示出菩萨的悲心;而且也因为他能够为整体来考量,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也显示出他的解脱果德。这样子能够慈悯众生,又有解脱的果德,这样才是一个具足菩萨种性的菩萨。具有这样的菩萨种性的菩萨,才有可能在修四加行的时候,能够最后具足四加行的 三摩地

2018-07-23

是故圣人借以为喻:狱者三界,囚众生,狂象者无常,井众生宅也,下毒龙者狱也,四毒蛇者四大也,草根者人命根也,白鼠者日月也;日月克食人命,日日损减无有暂住,然众生贪著世乐,不思大患。是故行者当观无常以离众苦。】我们还是先以白话方式语译说明一下。故事是说:一切有情众生贪爱恋著世间种种可乐之事,从不思虑、不会想到这种种世间之乐,其实是变化无常的;也不认为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