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在很早以前释迦牟尼佛曾经在地狱的时候,祂看到跟祂一起推着这个火车的另外一位众生(同样是地狱有情)受到苦难的时候,还受到这狱卒不断地鞭打这样的刺痛,他发出很惨烈的哀嚎。因此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就发起了很强烈的佛菩提道的成就的情怀——这就是菩提心,而祂就不顾一切向这狱卒替另外一位地狱有情来求饶;反而一下子就被这一位狱卒所刺死,也因为刺死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便佛报恩经》中,释迦牟尼佛自己述说祂在因地时发菩提心的情况。就是祂在无量劫以前的过去生,因为造作罪业而堕到火车地狱中,受极重的苦报;看见同伴及其它所有火车地狱众生,受着极重大痛苦的情形,自己也感受着大苦恼,心中就生起了想要帮助他们免除这种重大的痛苦,给予他们安乐的安隐心,然后就生起了慈悲心,自己就在心中发起了“救度一切众生出离三恶道乃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在前面几集当中说明了,如果一位有情他具足了人天善法,能够孝养父母,无论是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或是房舍、财宝,他都能够尽心地供养,并且还能够经常地恭敬、礼拜、尊重、赞叹;除此之外,也同样能够奉事师长,除了四事供养之外,也能尊重赞叹恭敬礼拜,并且奉行师长良善的教导;对于妻子、儿女、眷属也能够供给衣服、饮食等等,以及打扮庄严的饰品;如果遇到善知识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这样的福德你能够如实地去修集,就能够让你有因缘能够开悟来证佛菩提。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三乘菩提概说第069-070集开悟证般若前应注意事项—修集福德资粮》正德老师(原标题:劝请发大乘菩提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这四个大愿不是要你成为阿罗汉,是要度尽一切众生,要断尽一切烦恼,要学尽一切法门,并且一定坚决地想要成就佛道;这当然是大心,所以这是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发起这个广大心,真的无上。-----平实导师《金刚经宗通》〈善现启请分〉第二(原标题:发菩提心主要就是发四宏誓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见性是用父母所生肉眼亲眼看见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祂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这样的见性所行的境界是在明心之上,所以不是明心菩萨所能了知的境界。然而,菩萨眼见佛性成就十住满心而转入初行位,仍然有可能退失菩提心;因为菩萨的异生性很广、很深,一直到十回向位满心而转入初地后,才没有异生性存在,也就是成为初地菩萨以后才没有异生性存在。那什么叫作异生性?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转,是故我记是大喜地,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讲记:菩提心有三种。正因为菩提有三种,所以发菩提心时就一定会有三种不同的发心:第一种是下等的菩提心,再来是中等及上等的菩提心。下等的菩提心是指声闻菩提,中等是指缘觉菩提,上等是指菩萨的道心,就是大乘教的发起佛菩提心。关于菩提心的发心,不能说众生一定有菩提心或者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人不能增长寿命,往往是因为心地不正;特别是世俗人,专在世俗法上有所贪着,所以往往与诸众生发生争执,因此减短寿命。有的菩萨是为了增长寿命的缘故,所以就发起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进入佛门来修学佛法。二者增长财物。诸位都听过一句话:三宝最吉祥。所以修学佛法之后,应该是财物继续增长才对,如果修学了佛法以后变成财物损耗,那就不对了。学法以后财物损耗很常见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他们还没有成为阿罗汉以前,你一开始就向他们解说诸佛的境界,他听了不骂死你才怪呢!他们会想:哎呀!你自吹自擂啦!哪有这种境界?所以佛道的最后究竟极果,真的是无上果,声闻人和世俗人都无法想象的;乃至菩萨入地了,都还不能想象,到等觉位时都还想象不出来,所以叫作无上果。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为了亲证这个无上果,应该要发菩提心。还有两件事:第一,菩萨想要使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不执着色身,你就可以超越劫浊,因为你自己已经确定可以随时随地舍身了。下定这个决心以后,就不必像外道们说:我要固形存想、练精化气。辛苦的内丹、外丹,想要让色身永远不坏,那是妄想。就算色身真的可以永远不坏,最多能维持多久呢?最多就只是一个住劫嘛!可是当住劫过完了,接下去是坏劫,连大地都烧熔了,他的色身还能存在吗?当然不可能嘛!这就表示说,他没有超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诸经说法虽有文辞用语异同,然验证发心,赞叹发心,诸经同说,实为大事,学佛第一件重要大事,不应轻忽漠视,以为发不发菩提心,作不作菩萨,受不受菩萨戒,都是可以缓一缓,都是可让佛菩萨自动来摄受我,佛菩萨应该明了我的心志,因此可以不必发起菩萨心,畏惧成为菩萨!我初学佛的时候,就是因为不清楚如是行门的重要性,也每每看见大家,众多学佛人不敢以菩萨相称,真是末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六种菩萨性:十信→凡夫性十住→习种性十行→性种性十回向→道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等觉性妙觉→妙觉性也就是十信位的凡夫性、十住位的习种性、十行位的性种性、十回向位的道种性、十地的圣种性以及等觉性与妙觉性,总共六种菩萨性的修证过程。这样的菩萨道修证位次,乃是依佛菩提果,也就是依增上慧学的修证次第而来建立,它是不共二乘的,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习,是名一切种智。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之一切种智未故,名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唯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佛地一切种智具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菩萨的名义甲、破谬一般人都指定庵堂庙宇的偶像为菩萨,从事烧香、礼拜、点烛、供养的,是非常的多,尤其杭州地方为最盛。良善风俗,虽为全国冠;独惜许多善男信女虽认真烧香拜菩萨,而对于菩萨的实义,都莫名其妙!有的以为除却庵堂庙宇里泥塑的木雕的或玉石金银铜铁造成与彩色绘画的等等偶像以外,别无什么菩萨非菩萨的真义存在。问他究竟怎样是菩萨,都是哑口无言,而但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相反地,「要三大阿僧祇劫,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在生死中打滚,利益众生」。同时印顺法师将佛法局限在人间,既不能求证涅盘(生命之实相)又不能求证解脱,亦不修证禅定,那于四弘誓愿中惟能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一愿了。为了「众生无边誓愿度」一愿,「人间佛教」中积极修行十善业的「人菩萨行」,已明显变成「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根」的行为了。可是积极努力行善的人,舍报后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们禅三道场一直在换地方——现在还要再换——这一次禅三共修还要再换另一个地方举办。为什么呢?因为有人贪财物、另外有人起了私心,配合起来而让我们无法再借用同一个地方了;但是这种作法都会障碍他们自己的菩萨道,当他们的私心被检举了以后,就不得不离开同修会了!所以修大乘法、行菩萨道,第一个条件是不贪财物。第二是要不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人不能增长寿命,往往是因为心地不正;特别是世俗人,专在世俗法上有所贪着,所以往往与诸众生发生争执,因此减短寿命。有的菩萨是为了增长寿命的缘故,所以就发起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进入佛门来修学佛法。二者增长财物。诸位都听过一句话:三宝最吉祥。所以修学佛法之后,应该是财物继续增长才对,如果修学了佛法以后变成财物损耗,那就不对了。学法以后财物损耗很常见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的成绩,又是如何呢?所有的学佛人尽知,福德的来源是修习善净业,然而在《华严经》中,佛却明确地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这表示,同样是福德,有没有以菩提心作为核心,那是天差地别的。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人听了会骇怕,本来活得好好地,学佛也学得快快乐乐地,现在要发菩提心,证菩提,结果这个菩提居然没有我,那么是谁来修菩提?没有众生,我又去度什么众生?命也没有,人也没有,一切都空,那该修什么?何不拿刀抹脖子解决算了!实际上,真实的意思是:菩提我们称为觉,觉的本体,称为真如,又称自性弥陀,这自性弥陀、真如、菩提或涅盘,它没有形象、色彩、味道,犹如虚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人听了会骇怕,本来活得好好地,学佛也学得快快乐乐地,现在要发菩提心,证菩提,结果这个菩提居然没有我,那么是谁来修菩提?没有众生,我又去度什么众生?命也没有,人也没有,一切都空,那该修什么?何不拿刀抹脖子解决算了!实际上,真实的意思是:菩提我们称为觉,觉的本体,称为真如,又称自性弥陀,这自性弥陀、真如、菩提或涅盘,它没有形象、色彩、味道,犹如虚空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