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爱好布施的人,位尊贵的人也会时常想念着他,位下贱的人也会尊敬他。我们要知道往来在六道轮回中,其实没有真正的亲人可以依靠,唯有行善布施能让我们生在善处,或往生到天上或在人间。在人间当象、马,得到人类妥善照顾,又如宠物等被养的畜生,优于其他畜生道有情,这也都是因为布施所得到的果报。布施的果报就是未来世富裕欢乐,持戒的人未来可以生到天上;静虑禅思智慧 三摩地

2018-07-23

在行菩萨道中累积福德最关键的方法就是布施、持戒,和十善、修定等生天之论;此三论是度众生的基础,并且也是让我们生生世世都能不堕恶道而能顺利行菩萨道。因此佛陀度众生时往往先为众生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有了此基础之后才进一步说明实际修行的内涵法要,而我们依教奉行的话,也会因此有福德庄严而能让我们在道业增上。《优婆塞戒经》卷2〈二庄严品〉第12云:【所谓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三、布施的时候,不应该去选择对方的身分位或者是出身种姓,来决定我是否要布施。第四、布施的时候,不应该轻慢来求布施的人。第五、布施的时候,不应该恶口骂辱他人。布施本来是累积福德的善行,但是如果布施的时候,同时犯下了不好的事相,那么在未来的善果报中,就会引发附加的恶业。有那个善果报,但是善果报中,却隐含着恶业在里面。例如世尊在《分别业报经》里面说到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今天要讲的佛典故事,是在讲布施,怀天之仁惠泽众生这个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菩萨、修行人,他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家长,拥有亿万的家财,平常他敬奉三宝,对众生都很有慈悲心。有一次他到市集去买东西,看到一只待价而沽的鳖,心里就为这只鳖感到伤痛,看它在那边被卖,就询问说:这个要卖多少钱啊?鳖的主人知道菩萨有慈悲心,喜欢帮助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如果故悭而一毛不拔,那反而不如一般世间人,如何称为菩萨呢?世间人或一般慈善团体,也多普遍在帮助众生,这也是大家平常都很容易看得到的。有悭心的人,必须逐渐透过修学布施之行,而远离悭贪之心;因此在经典里面的开示说:檀施为刀,破悭吝贼。这就是说明这个道理。透过布施之行,可以让心量逐渐增广,增长菩萨性。婆提长者因为悭贪的关系,无法继续累积福德,到了这 三摩地

2018-07-23

这段简单说明:至心施说的是,应该怀着至诚的心态来布施,而没有夹杂其他不清净的目的。自手施说的是,不假手他人而亲自去布施。信心施说的是,这个布施人对于布施法的因缘果报,是有一定的信心。时节施说的是,随着对方需要帮忙的时候,就伸出援手来布施给对方。最后一个如法求物施说的是,施主所布施的财物要如法而得。世尊本来在说明这五种布施方式的同时,也为我们宣说了 三摩地

2018-07-23

先说至心施:不要像某些达官富贾,为了显示身分位,就颐指气使的行施:某某人!帮我从钱柜中拿五万块钱去某某寺供养三宝。这有些颐指气使的味道,那可不好!已经不是至心施了!而且是透过别人而布施,这是有后世因果的:不是自已亲自去布施,后辈子得到福报时也一定要经过那个人才能得到,自己的福报是被他人控制的;因此应当要自己亲手去布施,不要透过别人。并且在布施时要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毕定品〉当中,世尊有为我们开示说:应当要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此,你们应当努力精勤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正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说:虽然我们能够以上面所说的眼施、和颜悦色施、美好言辞施以及身施等来供养三宝、父母、师长等恭敬田;但是,如果我们的心不和善的话,那就不能够称为是真正的布施,所以应该是要以发自内心,诚恳深切来行供养,如此才称得上是心施。能够这样子来布施的人,在他舍寿以后,于未来世受身时,就会得到智慧明了心,而不会有愚痴狂乱心;而在未来成佛时,会因此得到一切种智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布施的时候,就好像农夫春天耕耘一片田之后,而在秋天从田中得到作物的收成。佛法中就用这一层关系而说从种福田得到来世的福报,然而《优婆塞戒经》之中,又将一般所说的报恩田、功德田合并为福田;然而不管布施的是财物身力等,布施的对象是哪一种田,未来都一样会有福报,只是福德的层次有所不同罢了。报恩田是说,接受布施的对象是于己有恩的,这包括善知识是于众生 三摩地

2018-07-23

《瑜伽师论》卷三十九提及: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施?当知此施,略有九相: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总说名为能令众生此世他世乐施。财施者:谓以上妙清净如法财物,而行惠施;调伏悭吝垢,而行惠施;调伏积藏垢,而行惠施。调伏悭吝垢者,谓舍财物执著;调伏积藏垢者,谓舍受用执著。无畏施者:谓济拔狮子虎狼鬼魅等畏,拔济王贼等畏,拔济水火等畏。法施者:谓无倒说法、称理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这个法,要考虑很多面向?如施者、受者、布施内容,另外「心」上的修行,更是关键中的关键,也就是说,心上很微细的差异,都会造成不一样的果报。例如在《优婆塞戒经》卷1〈修三十二相业品第6〉提到修十善业时应有的作意:「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为围遶,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名为百种福德。」关于百福,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132-133页中 三摩地

2018-07-23

第六种布施是床座施:若看见父母、师长、出家修行人与在家修行人,能够亲手安置座椅,让他们可以安隐得坐,乃至将自己已坐的座椅恭敬让给这些福田坐。这样布施的人,于他舍寿后,在未来世受身时,会常常得到尊贵的七宝床座;而且未来成佛时得师子法座,如是名为第六种布施的果报。第七种布施是房舍施:对于前面所说的父母、师长、出家修行人与在家修行人,使他们于自己的房屋 三摩地

2018-07-23

此段明示布施需具足十种条件──财、法、无畏三施具足,并以清净、怜悯、不轻心、尊重、恭敬承事之态度布施,对于佛法僧之供养,乃至对于一切受施者须能尊重及承事恭敬,且于布施之功德秉持不望报、不求有之心态──其义分述如下:(一)法施具足:云何名菩萨法施具足无希望心?自受持法为人演说,不求利养不为名誉,为除一切众生遇恶不为于利,心无高下平等说法,若为王、若王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因为布施能破除烦恼:众生最多的烦恼就是我所烦恼,众生对于我见烦恼,还没有机会接触到时,一般烦恼都是我所上面的烦恼;譬如这是我所有的眷属、我所有的房屋、我所有的田、我所有财产、我所有的名声、我所有的权利、我所有的power,这就是众生的我所烦恼。如果能布施,就能渐渐破除这些我所烦恼,他会开始认清这些都是无常之物、无常之法,何必悭贪?如果能布施,就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三、施主胜而获得胜果:譬如凡夫布施饮食,与初果人布施饮食,二人后世得到的果报大不相同;若是证悟的菩萨去施食与众生,那又不一样;诸菩萨布施饮食而得到的果报又大不相同,这都是因为施主胜的缘故:施主越殊胜,后世得到的果报就越殊胜。同样是凡夫,也有施主胜不胜的不同果报情形存在,譬如有人位很低,必须巴结上司,否则日子不好过;所以他虽然布施了,可是施主不 三摩地

2018-07-23

天帝释睹菩萨慈育群生,布施济众,功勋巍巍,德动[3]十方;惧夺己位[4],因化为狱,现于其前曰:「布施济众,命终魂灵入于太山狱,烧煮万毒为施受害也。尔惠为乎?」菩萨报曰:「岂有施德而入太山狱者乎?」释曰:「尔其不信,可问辜[5]者。」菩萨问曰:「尔以何缘处狱乎?」罪人曰:「吾昔处世,空家济穷,拯拔众厄,今受重辜处太山狱。」菩萨问曰:「仁惠获殃,受施 三摩地

2018-07-23

就因为这顿饭,他七次生到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又七次生到这舍卫国的大户人家,但是由于他在布施辟支佛的时候没有净信心、恭敬心,没有亲手布施和施后后悔等原故,所以他每次投生到好方,虽然有钱,但他的享受都是很差的,没有上等的五欲来安身。)复次。大王。时。彼摩诃男长者杀其异母兄。取其财物。缘斯罪故。经百千岁。堕狱中。彼余罪报生舍卫国。七反受身。常以无子 三摩地

2018-07-23

疏:所谓财富,一般而言是指金银珠宝以及房产;但因时空之不同,财富之定义亦异。譬如古时以贝壳为通货,可以换取一切物,贝壳即是财富。后来以布帛为财富,以布帛可以换取一切物;有时皇帝以布帛赏赐臣民。再后来则有银两及碎银,复有以铜所铸钱币;亦有银票发行,方便携带收存,则似现代之支票及银行存折。然而今日康藏蒙古及非洲农牧区,仍有许多人以牛羊马之数目多寡为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修行施已其心无悔,是人若以客尘烦恼故堕于狱,虽处恶处不饥不渴,以是因缘离二种苦:一铁丸苦、二铁浆苦。若畜生身,所须易得,无所匮乏。若饿鬼身,不受饥渴,常得饱满。若得人身,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及信、戒、施、多闻、智慧,胜于一切。虽处恶世,不为恶事;恶法生时,终不随受。于怖畏处,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胜。”——《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