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四姓曰:「子展力致此宝,胡1为相还?」道士曰:「吾守君野,彼葬君地;大义论之,宝即君有也。」四姓叹曰:「善哉!古之贤者岂能踰子乎!」即择青衣2中有贤行兼华色者,给之为妻,分家财以成其居。道士曰:「进其行,高其德。」尔时贫道士者吾身是也!妻者裘夷3是。菩萨执志度无极,行持戒如是!4语译如下:从前有一位菩萨,持守戒律,过着隐居乡野的生活,从不羡慕当时社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05、不舉不教他懺(攝屬重戒6說四眾過、9故瞋)眾生違犯,五戒十戒,知而不舉,不教懺悔,犯輕垢罪「若佛子見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瑜伽師地論》卷83波羅提木叉:別解脫律儀善住意言:「大士!若能具足波羅提木叉者,是名為戒。」文殊師利言:「天子!云何名為波羅提木叉?」善住意言:「大士!所謂持身及以口意三業具足,是則名為波羅提木叉也。」《大寶積經》卷104「云何名律?云何名波羅提木叉義?」佛言:「波羅提木叉者,名為知足,成就威儀無所受畜;亦名淨命。………波羅提木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斷命者,二十九日牛屎塗地,以酒食著中,然火已,尋便著水中,若心念口說、讀呪術言:『如火水中滅,若火滅時,彼命隨滅』。又復二十九日,牛屎塗地,酒食著中,畫作所欲殺人像,作像已,尋還撥滅,心念口說、讀呪術言:『如此像滅,彼命亦滅』,若像滅時,彼命隨滅。又復二十九日,牛屎塗地,酒食著中,以針刺衣角頭,尋還拔出,心念口說、讀呪術言:『如此針出,彼命隨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不受戒而犯者,虽无戒罪果报,仍须受性罪果报;如恶意杀人者必下地狱受苦,苦尽返生人间,尚须于缘熟之时,意外枉死于被害人手中。不饮酒戒唯佛教回教有之,此是遮戒,遮止有情饮酒乱性而犯前四重戒;若犯此戒而不犯前四者,无有性罪,唯有戒罪,受戒罪违犯果报。持五戒不犯者得保人身不失,来世具诸福德果报,亦名世间戒,于佛法中亦通出世间戒。此外复有解脱戒:佛子出家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持戒而犯,不愿意舍戒者,最多不过下地狱受苦,受苦之后不久究竟解脱,亦比凡人众生好得太多。如果已见道者,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但今生受持,也尽未来际受持。菩萨戒有一生受者,如《菩萨优婆塞戒经》之六重二十八轻戒。余皆尽未来际受,生生世世随于学人乃至成佛,不失戒体,故一受永受,无有舍法,非如出家声闻戒之有舍法。尽未来际受之菩萨戒,其戒相或增或减,大同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怎样才是自誓受戒呢?就是个人(不是团体)依照《梵网经》的内含,每天在佛前诵这个十重四十八轻,诵十重四十八轻并且忏悔,忏悔自己这些,应该说什么业都造了,过往什么业都造了,这一世也知道也忏悔,就是每一次都忏悔,最少一个礼拜,忏悔过后,接着按照我们同修会传戒的内含,我们有印给这些(当地)师兄们,师兄们可以跟想要自誓受戒的人说明。先忏悔、诵十重四十八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在别教菩萨二地满心之前都有可能犯轻垢的小小戒律,因为我们都是学戒者,无法真实持戒,所以有犯乃是正常的,但是根本戒不能犯。我们认为学佛持戒的心态应该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看待这个事情,因为佛施设戒律的目的,无非是希望我们这些因为受持戒律的功德,使自己能够远离诸恶,能够趣向菩提;而且持戒有大功德,持戒习惯以后,能帮助自己清净心性,也能减少性障,使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对众生而言,无始无明是从无始劫以来就与众生的意识心、意根心都不相应,所以《胜鬘经》才会说: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这道理一直都没有人去解说它,真的很奇怪!我们会再看看有没有因缘来讲《胜鬘经》(编案:已于2006年一月三日开讲,预计十月讲毕,将续讲《金刚经宗通》)。这是属于无始无明,是第一种无明,这是大乘菩萨见道时必定会打破的。可是众生轮回生死,并不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认知上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古印度,居士可以拥有不止一位妻子,而不算是邪淫;以金钱一次、一次去买到性关系,也不算邪淫。但这都是依时空而有不同的,却也是有碍于律仪戒的;身为佛弟子,应该尊重世间法,避免有所违犯;也应该遵守佛戒,才能日渐清净而增上道业。那么五戒和菩萨戒十重戒中的不邪淫,是指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会有四种未到禅?因为初襌前有未到地定,二禅、三禅、四禅前也都有未到地定,这四种未到禅地的定境都是未到禅。可是证得四种未到地定及四种禅定(从初禅到四禅),为什么称为根本四禅?为什么不是外道四禅?因为见道后证得的初禅到第四禅都与见道的见地相应,有见地相应才能称为根本禅,若没有见地相应,就是外道禅。同样是四禅,但是意境不同,心境不同。明心者证得禅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有说的不对,或不如法的地方,也希望同修们能不吝指正。“信受正法(佛陀所说的真实义),依止真善知识,尊师重道,依教奉行。”这是我去求受上品菩萨戒之行中体认最深的,也是我们修学佛菩提道的一个重要而且是基本的心态与观念。过去我看平实导师的书,曾多次在书中看到平实导师提起“同修会曾经发生过三次法难”;当时的我,认为那是同修会的事,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诸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佛告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小小戒之弃舍,系因各地方人情、义理、法律之不同,导致事实上不可能受持而不得不舍戒。所以佛说:我所未制戒,他方认为应行者,不得不行。我所己制戒,他方认为不应行者,即不应行。这就是重戒不能舍,小戒则应视当时当地情况、因缘不同而作判断。例如戒杀生,杀人是犯重戒,杀畜生是犯轻戒,其余四戒,准此可解。又例如菩萨戒中有一戒为窃盗僧只物;优婆塞戒经中有窃盗招提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正觉同修各位大德:你们好!在此,致以新年最美好的问候!我与我的同修们有若干困扰的问题,希望各位大德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难题:(1)吃素的人可以吃鸡蛋吗?(2)修习萧老师这个法门是否不能吃鸡蛋?(3)机械化养鸡场的蛋(蛋内没有受精卵)也不能吃吗?答:《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之下〉说:「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假使有人真的证得四禅四空定具足了,他说:你想要随我修四禅八定,得要持某某戒!他施设了一些戒法让你受持,你得发誓:如果不能持好就得下地狱。但这种戒法仍是世间戒,因为四禅八定是有坏之法,依据会坏的法来施设的戒,当然不是金刚戒!更何况藏密所施设的金刚戒是男女交合中的乐空双运境界,是欲界中层次最低而且会坏的法,哪能称为金刚戒?更不能称为三昧耶戒,因为乐空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还有的情形是,如果有的众生,劝募人家来建立祭祀的寺院,结果在此公开祭祀的场所,所行的都是杀生之业,譬如在庙会地方杀猪宰羊,这样大量的屠杀众生生命;或者教导人家互相杀害对方,互相战斗伤命,这样的业行,也是会使得自己未来得到短命报的。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观察各种有情生命的现象,发现当中因缘果报的差别乃是非常非常的多,当中上、中、下品各各不同,而且错综复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爱恋于女人,堕于大怖处。或吞于铁丸,或饮烊铜汁。有二热铁山,彼此来相合。昔时耽欲者,于中受苦殃。受斯苦楚时,都无救护者。——《大宝积经卷九十七》★众生无数,轮回无边,如蚁轮回,无有穷尽。众生贪爱,无明障闭,如陷泥中,而不能出。过去有情,轮回往复,数不能知。比丘!所有大地之土,都聚一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平实导师也常常教导我们,爱语是度众生非常重要的方便善巧,《瑜伽师地论》卷46〈菩萨功德品第18〉说:「爱语摄事,于诸摄事最为殊胜。」根本大论圣弥勒菩萨说:在种种摄受众生的事项中,以爱语来和众生同事利行所获得的效果是最殊胜的。如果布施时却不能以爱语施,那这种布施已失去摄受众生的功德,虽有福德却也打了很大的折扣。因为众生的我慢(表现在自尊心上面)都很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或贪爱五欲境界而一心一意专志追求,求得之后更是专注沉醉其中,无力分辨己身已经被五欲境界深深地系缚住,难以出离。或者是对欲界、色界、无色界境界的贪爱执著,于是长远劫在三界六道的善道、恶道中,生死轮回不已。或是对于造作未来善恶报偿的诸业因缘加以爱著,对于会感生未来现行,诸多染污业行的种种烦恼因缘加以爱著,对于会带来将来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