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如此继续锻炼,慢慢地心中更加清净,有了住心一处的定力,妄想也很少起来,渐渐就会觉得连心中的那个佛号也是一种搅扰,此时,就可以把心中的佛号也舍掉,只剩下一个忆佛的念在。这时候,心中没有佛的名号,佛的形象也没有,只剩下单纯的忆佛的念,这就是从有相转入了无相。这样继续锻炼,直到能够让忆佛的念持续不断,就会进入忆佛定,即便在动中,也不受影响,。此时,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过臀部不宜垫得过高,因为散盘坐得本身就不是很稳定,垫得太高,容易发生歪斜,身体为了避免歪斜,背部和腿部不自主地就会用力,容易疲劳。用上述坐法一旦坐得舒适、稳定、正直了,就不要轻易调整,尽量做到持身不动,时间久了以后,如果发现头部下垂了,或脊背松懈前屈了,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必心中懊悔,不然会导致心神分散。这时,可以缓缓调整回初始的状态,再次静止不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禅定修习的次第禅定修行的境界次第,最粗浅的层次为欲界定,其次为初禅前的未到地定,之后依次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总称为四禅;再之后依次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总称为四空定。阿罗汉在非想非非想定中,舍去受、想二种心所,便可进入灭受想定,也叫灭尽定,借此定力,阿罗汉可随时入无余涅盘,出离三界而得声闻解脱。上述四禅四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有一些人,修定很多年,也很用功,定力却无法有很大的进步,一直无法进入未到地定。这其中的原因,往往是他的烦恼习气太重了,障碍了定力的增长。如果一个人的烦恼习气重,虽然看上去在修定,其实心中却在不断地东攀援西攀援,无法做到住心一处。因为他牵挂多,放不下。一会儿想到孩子如何如何,一会儿想到工作如何如何,一会儿想到张三借我的钱很多年了,怎么还不还?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依欲界定所修出的神通,不如依未到地定所修的神通;依未到地定所修的神通不如依初禅所修的神通……,以此类推,依四禅所修的神通,是仅有欲界定、未到地定神通者所无法臆测的。如前文所述,佛门修行者修学禅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定力,不是为了获得定境,当然也不是为了获得神通。非但如此,过早地获得神通,可能会导致修行者迷恋神通境界而误入歧途,或与鬼神结缘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同时由于人们心地单纯,攀援心比现代人要少一些,所以修静中定比较容易得力,定力也大多比较好。但时至今日,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周围充满了车声、人声和各种机器的声音,想要寻觅一个适合的环境并非易事。人们的生存压力和生活烦恼也比古人多得多了,每天不是工作就是应酬,有点时间还要去充电学习、通过媒体获取社会资讯,或者参加社会活动,这样,要抽出固定的时间修静中定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定,又译作三昧、三摩地、三摩提,指的是单纯的心定止于一境的状态。禅与定是有区别的,如果在定中同时有思维审虑的能力和作用在,就叫作禅;如果在定中没有思维审虑的作用,心止一处、清清明明、一念不生,那是单纯定的状态,不能称之为禅。这个解释是对禅定概念比较准确、全面的解释,但在长期的佛法传承中,禅定一词经常被用作四禅八定的简称,或作为定学的代名词,所以延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有这样的开示: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禅定前先修忏悔之法《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有这样的开示: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愚关于修三摩地有下列两点不明之处,恳请导师慈悲开示,俾减愚惶恐疑惑之心:1.修三摩地需要断夫妻正淫吗?亦即心与身俱不淫,如下列佛经所说?或是需要某一更深阶段才要断?《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目录一、学佛者修习定力的重要性1、禅宗修行不离定力2、净土宗修行不离定力3、大心菩萨成佛度众生不离定力4、小乘修行不离定力二、禅定基本知见1、什么是禅定?2、定力与定境的区别3、禅宗之禅与禅定的关系4、动中定与静中定5、禅定通外道6、修定与修除烦恼习气之间的关系7、定力与神通的关系8、日常生活中的用心专注与修定不同三、禅定修行的次第1、禅定修习的次第2、禅定次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古圣先贤的教化下,自古以来华夏大地的儿女均崇尚精勤治业,中华民族素来也以勤劳简朴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灿烂的汉字文化源流中也沉淀下发愤忘食焚膏继晷鸡鸣而起、勤能补拙夙兴夜寐韦编三绝引锥刺股孜孜不倦……等无数劝励勤学的成语典故,在面向童蒙教育的《三字经》中也有朝于斯,夕于斯的敦敦教导。近代的中外著名科学家也都在种种场合盛赞勤奋努力的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如果众生不是为了利益我们而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或者为了利益我们而造作许多的恶业,也许他们在菩萨道方面早就能够精进修学,而已经很有成就了;了解这点之后,我们就应该更积极地救护他们。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也曾经对他们造作种种不善业,伤害他们;因此对一切众生需要生起惭愧心,并且时时记住什么时候可以偿还对他们的亏欠。菩萨有上述种种深刻的了解之后,就能够产生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我们就不一定会有这样的机会,这时候,我们就要安住,不要把自己拉得太紧,当然也不能放得太松,藉由的正知正见,来了解自己不足的地方,不应该自艾自怜,而应该把它化为动力,再持续精进。另外菩萨虽然不会爱惜自己的身命,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个色身是虚妄的、是无常的;但是我们为了护持正法的缘故,我们还是应当要爱惜自己的身命,何况它还是我们修行的道器。所以我们在精勤精进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我作人不好的话,究竟是什么地方作人不好?应该把理由或事情具体的说出来,也应该公诸天下,让天下人一起来挞伐我啊!可是他们却又说不出具体事实,只说我作人不好;这其实是因为我不能满足他们的私愿,不会作滥好人,不肯对他们藉所想达到的世间法利益闭眼不管,所以不会作人。为什么不能满足他们的私心呢?因为我不能把自己、把佛教拿来当人家的傀儡啊!因为同修会既然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通过前面章节的解说,我们已经知道精进是十一善法善心所法之一,精进的道理是要精勤地去断恶以及行善,也知道五根中的精进的道理,也知道六度中精进度的道理,我们通过精进的修学,而达到断除恶业以及染法,增长善业的修习,直到成佛而断尽恶业染法和善业的修习。精进的事例中,声闻法的难陀比丘的精进思惟修学,一生很快便证得阿罗汉果,而菩萨法中大精进菩萨的事例则不相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无论是修行的时劫,还是摄受众生、住持正法,阿罗汉皆无法与菩萨相比拟,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精勤地以正法来度众成就佛道,而在度众的过程中而成就了自己,如是为了住持佛陀之正法,精勤摄受众生、住持正法,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真是菩萨尊贵,无可饥嫌!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是因为菩萨具有菩萨性。什么是菩萨种姓?就是为救度一切众生而修学佛法,这是菩萨的多情,也是一切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江中有一根巨大的漂木,载沉载浮地在江中不断上下滚动。这个时候,世尊看见了这种情景,就在江边的一棵树下坐了下来,和诸大比丘及弟子们说:「你们全都看见这棵大木材在江心中间被江水激打得亦沉亦浮吗?」诸丘及们禀白说:「是的,全都看见了。」世尊又说:「假设这棵大木材不靠在这一边的堤岸,也不靠在对面的堤岸,又不在江心中间沉没,也不被水流冲到岸上,不被人们捞起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或者处罚打自己几个巴掌,或者说狠狠地骂自己几句话。这个诸位都做过,同样的,如果受持戒律的事没有做好,就要处罚自己。这个要约,要在布施时、供养三宝等时节之前先立定下来。如果有人这样对自己约定:我如果没有定期的供养三宝,忘记了,就要处罚自己在事后补作加倍的供养。这样约定以后,自己就依照约定去做,就会谨记在心,因为如果没有好好地做,将会损失一倍。这样想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成佛以后不必再修忍,是因为不管世间忍或是无生忍、无生法忍,到佛地都已经具足了,所以不必再修忍;持戒也一样,是因为佛地已究竟纯净了,所以不必再修持戒法。可是布施利益众生的事情,佛地已经具足了,为什么还要继续无止尽的布施?诸佛作种种布施,并不是在修布施,而是因为刚入初地时所发的十无尽愿所持,是被这个永无尽期的大悲愿所持,所以诸佛都是利益众生永无穷尽的,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