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白话翻译如下,所以佛陀接着说:「菩萨摩诃萨应该在行住坐卧中,不管是说话的时候,或者安静沉默的时候,都常常不舍离这样的定力!菩萨摩诃萨不论是手,或者脚,都不表现出好像很贪吃的样子,说话也不刚强,言谈也不很喧闹吵杂!眼等六根都不纷扰,不掉散,不动摇也不高傲!身口意三行都不散乱,身口意三行都寂静,不论是一个人独处或者在公开场合,威仪都不变!对于各种饮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他化自在天魔,大多是在未到定很深的状况或者刚进入初禅的二、三个月之中会示现五欲的境界、尤其是淫欲的境界,来诱惑修禅的人。阴魔大部分是以傲慢心,或者是以突然出现的一种悲心,让人悲悯众生、痛哭流涕,或者出现很强烈的欢喜心乃至出现很强烈的昏沉、烦躁、散乱的心,这是阴魔。鬼神魔大多是让人产生瞋恨、怨恼的心,所以他会用恶劣的声音,恶劣的触觉、恶劣的幻视 三摩地

2018-07-23

”(《大智度论》卷二十六)散乱的心就如同水波荡漾不停时,不能够从水面上映现来看见自己的脸面;风中吹动的烛灯,也无法好好照亮周围的环境一样。因此,佛道修学中的闻、思、修、证,无不赖于一心不乱的定心。像在《华严经》当中,普贤菩萨说了一首偈,这首偈的开头就这样讲,说:“汝等应离诸疑垢,一心不乱而谛听,我说如来满诸度,一切解脱真实道。”( 三摩地

2018-07-23

在介绍过见正受之后,实相念佛人所得功德正受的第二目,也就是定的正受。基本上一个念佛人在亲证自性弥陀以后,一定会有定的正受产生,假使没有定的正受出现,那一定是他悟错了,误会了自性弥陀,一定不是亲见自性弥陀,而是错把这个生灭的妄知妄觉当作是自性弥陀了。我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凡是亲见自性弥陀的人,必然都会有定的功德受用出现。至于亲见自性弥陀之后,会有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定力是一种能力,是能让人随时随与定相应,处在一心的状态,却不随定而进定境的能力。所谓定境,是在修定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觉观境界。严格来说,在定中所出现的一切觉观境界都可以称作定境,比较典型的如一念不生、身体的轻安、暖、清凉、痒、麻,未到定过暗时的不触五尘,初禅天身发时的触乐,二禅中的无觉无观等等都属于定境。佛门之中修学禅定,所追求的 三摩地

2018-07-23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三摩地

2018-07-23

增上慧学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有二:一者般若空性——如来藏总相智,前菩萨之胜行智也;二者唯识空性——如来藏别相智、上菩萨之道种智与究竟佛之一切种智也。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以四禅八定、无想定、灭尽定为主,衍生之无量三昧为辅。四禅八定者,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合名四禅。初禅境中有觉有观,眼耳身意识俱,鼻舌识不现。二禅以上 三摩地

2018-07-23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跟非想非非想处,这四个方统统是意识相应的境界。意识缘于空无边,所以祂是有念的。意识缘于识无边,祂还是有念,因为祂还是了知祂所处的境界。再来无所有,无所有意识要怎么缘呢?也就是意识缘于无所有这一念,所以祂才能处于无所有的境界;所以在无所有处当中意识仍然有念。那再来非想非非想处,虽然说祂不反观自己所处的境界,不反观意识所处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方,几十年来很多的大法师、大居士都误会了,错把没有语言文字妄想当作是「无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诸位知道(如果你修行够久,应该会记得),以前美国有一个卡普勒禅师来到寻觅禅的根。卡普勒禅师,这位美国人很向往禅;他也学过日本铃木大拙的禅,后来觉得禅根还是应该在中国,而当时还是封闭的,还没有改革开放,所以他特来到寻根。他来寻根时去找谁呢?找了三 三摩地

2018-07-23

那个时候,我真的是很苦恼!修得有觉有观(初禅)之后,要先经过无觉有观三昧(二禅前的未到定),在无觉有观三昧之中安住到很熟练之后,才能转入无觉无观三昧(二禅)。可是你如果没有努力去断烦恼的话,当你在无觉有观三昧中安住很久之后,才刚刚转入二禅不久,不知从什么方突然又生起那种没有语言的一念妄想,你又离开二禅等至了,想安住也没办法。所以真的是很困扰。后来因为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理行中的第一个资粮所说的法义内涵,经由正纬老师的说明以后,大家应该非常清楚了解。今天由我来为各位菩萨介绍理行所需建立的第二个以及第三个资粮,也就是要建立正确的定慧知见。在这里,我们了解说,要建立正确的定慧知见,也就是说我们要进入到体究念佛之前,除了需要去植众德本、广结善缘、修除高慢之外,还要在今生此世能够建立一个正确的定慧知见。这两个部分的知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灭掉无所有处想的粗想,而进入有想定与无想定之间的一个中间带,其实还是有细想存在,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从四生以及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来说,就函盖了三界中一切的有情;因此,当菩萨度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有情时,就是度化三界中的一切有情了。菩萨证悟后已经知道说:无余涅盘中其实是没有十八界存在的,只剩下如来藏离见闻觉 三摩地

2018-07-23

色界天及以下天人修罗畜生饿鬼狱一切有情,皆有五蕴,故受诸受。无色界天有情虽无色蕴,仍有受想行识四蕴;蕴者聚也,依如来藏因及业爱缘、父母缘,而有色蕴;因有色蕴及末那,便有六识,识蕴具足;因于色蕴及识蕴,便有受想行觉;五蕴具足,便使众生依于五蕴而贪五尘,轮转于欲界。色界天人则依五蕴而贪定境法尘,无色界天有情则依四蕴而贪四空定中之显境名言—— 三摩地

2018-07-23

若是具有见了,但是仍然执著欲界法,无法脱离欲界生,很努力修行以后也只能是二果人,不能成为三果人;必须等到断尽欲界爱而发起初禅了,才能成为心解脱的三果人。所以,解脱道中的行者,有种种差异存在;其余的信解脱、法行、信行者等人,在解脱道中,他们是否都属於具足解脱功德的人呢?其实是有种种不同的!除了俱解脱、慧解脱的圣者以外,其余都是还没有获得解脱证境的,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对我们开示,他在书中写着:断我见一定要有未到定的功夫。因此许多菩萨也更加积极于无相拜佛定力的修学,就有菩萨问:“能不能用九住心,来作无相拜佛的入手处呢?”其实是可以的!因为每一个人在修定的时候,会依于他的习气、会依于他的心念,而有不同相应的法则。我们今天就以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九住心来看:如何依着这个九住心,来调我们无相拜佛的忆念的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他自己所引的尼柯耶里面的《中部》阿含经里面,已经清楚告诉他:无想心定,其实它是有为的,而且是有所思维。既然有为、有所思维,显然他不能真正获得解脱,他还少了一分无为的解脱功德力;就因为这个有为、有所思维,就把他限制在三界里面了。所以说已经很清楚,而且他不能理解,其实这样子在说有为,而有所思维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否定这个无想定,这个非非想天里面的无 三摩地

2018-07-23

外道错误的以为,我意识只要是相应于定境法尘,或者是相应于欲界的欲界定、或者相应于未到定、相应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相应于四空定;外道以为我离开这些语言、文字、声音、影像,我就是证得解脱、证得涅槃了。外道茫然无知于意识本身的存在,本身的错误以意识所相应的禅定的境界为涅槃,这就是最大的,他没有办法出离解脱生死的原因。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三 三摩地

2018-07-2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一)经中已经很清楚、明白告诉我们,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是没有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如果阿罗汉是用禅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显然无余涅槃还有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存在,分明与《心经》所说的完全颠倒;因为《心经》所说的无余涅槃是没有蕴处界的,是没有见闻觉知的境界,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如果无余涅槃还有任何一法存在,那表示 三摩地

2018-07-23

四禅八定的第一步就是修未到定,在未到定里,会有各种境界。比如触,未到定里面的触,出现的时候,有二支功德:第一支一心,第二支乐(此乐劣陋,难比初禅)。在未到中还有觉明、轻安、清凉,但这个不是初禅。在未到定中,有触皆伪,都不真实。不要把未到定里面的轻安、清凉,那些触觉,误会是初禅的境界。初禅有八种的触,这八种触出现的时候,每一种触,都有五支功 三摩地

2018-07-23

虽然佛弟子们在适当的时机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的菩萨在三快满心的时候才修,但是绝大部分菩萨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门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因为佛菩提道所注重的是没有境界、属于无为法的智慧法门,而不是有境界、属于有为法的神通。基于如此,分三点来加以说明。首先要谈的是,神通是依附意识而有,而意识是被生的法,是生灭法,不是常住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