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增上慧学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有二:一者般若空性——如来藏总相智,地前菩萨之胜行智也;二者唯识空性——如来藏别相智、地上菩萨之道种智与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也。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以四禅八定、无想定、灭尽定为主,衍生之无量三昧为辅。四禅八定者,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合名四禅。初禅境中有觉有观,眼耳身意识俱,鼻舌识不现。二禅以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跟非想非非想处,这四个地方统统是意识相应的境界。意识缘于空无边,所以祂是有念的。意识缘于识无边,祂还是有念,因为祂还是了知祂所处的境界。再来无所有,无所有意识要怎么缘呢?也就是意识缘于无所有这一念,所以祂才能处于无所有的境界;所以在无所有处当中意识仍然有念。那再来非想非非想处,虽然说祂不反观自己所处的境界,不反观意识所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地方,几十年来很多的大法师、大居士都误会了,错把没有语言文字妄想当作是「无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诸位知道(如果你修行够久,应该会记得),以前美国有一个卡普勒禅师来到寻觅禅的根。卡普勒禅师,这位美国人很向往禅;他也学过日本铃木大拙的禅,后来觉得禅根还是应该在中国,而当时还是封闭的,还没有改革开放,所以他特地来到寻根。他来寻根时去找谁呢?找了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个时候,我真的是很苦恼!修得有觉有观(初禅)之后,要先经过无觉有观三昧(二禅前的未到地定),在无觉有观三昧之中安住到很熟练之后,才能转入无觉无观三昧(二禅)。可是你如果没有努力去断烦恼的话,当你在无觉有观三昧中安住很久之后,才刚刚转入二禅不久,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又生起那种没有语言的一念妄想,你又离开二禅等至了,想安住也没办法。所以真的是很困扰。后来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理行中的第一个资粮所说的法义内涵,经由正纬老师的说明以后,大家应该非常清楚地了解。今天由我来为各位菩萨介绍理行所需建立的第二个以及第三个资粮,也就是要建立正确的定慧知见。在这里,我们了解说,要建立正确的定慧知见,也就是说我们要进入到体究念佛之前,除了需要去植众德本、广结善缘、修除高慢之外,还要在今生此世能够建立一个正确的定慧知见。这两个部分的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灭掉无所有处想的粗想,而进入有想定与无想定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其实还是有细想存在,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从四生以及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来说,就函盖了三界中一切的有情;因此,当菩萨度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有情时,就是度化三界中的一切有情了。菩萨证悟后已经知道说:无余涅盘中其实是没有十八界存在的,只剩下如来藏离见闻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色界天及以下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一切有情,皆有五蕴,故受诸受。无色界天有情虽无色蕴,仍有受想行识四蕴;蕴者聚也,依如来藏因及业爱缘、父母缘,而有色蕴;因有色蕴及末那,便有六识,识蕴具足;因于色蕴及识蕴,便有受想行觉;五蕴具足,便使众生依于五蕴而贪五尘,轮转于欲界。色界天人则依五蕴而贪定境法尘,无色界天有情则依四蕴而贪四空定中之显境名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是具有见地了,但是仍然执著欲界法,无法脱离欲界生,很努力修行以后也只能是二果人,不能成为三果人;必须等到断尽欲界爱而发起初禅了,才能成为心解脱的三果人。所以,解脱道中的行者,有种种差异存在;其余的信解脱、法行、信行者等人,在解脱道中,他们是否都属於具足解脱功德的人呢?其实是有种种不同的!除了俱解脱、慧解脱的圣者以外,其余都是还没有获得解脱证境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对我们开示,他在书中写着:断我见一定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夫。因此许多菩萨也更加积极于无相拜佛定力的修学,就有菩萨问:“能不能用九住心,来作无相拜佛的入手处呢?”其实是可以的!因为每一个人在修定的时候,会依于他的习气、会依于他的心念,而有不同相应的法则。我们今天就以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九住心来看:如何依着这个九住心,来调我们无相拜佛的忆念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他自己所引的尼柯耶里面的《中部》阿含经里面,已经清楚地告诉他:无想心定,其实它是有为的,而且是有所思维。既然有为、有所思维,显然他不能真正获得解脱,他还少了一分无为的解脱功德力;就因为这个有为、有所思维,就把他限制在三界里面了。所以说已经很清楚,而且他不能理解,其实这样子在说有为,而有所思维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否定这个无想定,这个非非想天里面的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外道错误的以为,我意识只要是相应于定境法尘,或者是相应于欲界的欲界定、或者相应于未到地定、相应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相应于四空定;外道以为我离开这些语言、文字、声音、影像,我就是证得解脱、证得涅槃了。外道茫然无知于意识本身的存在,本身的错误地以意识所相应的禅定的境界为涅槃,这就是最大的,他没有办法出离解脱生死的原因。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一)经中已经很清楚地、明白地告诉我们,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是没有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如果阿罗汉是用禅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显然无余涅槃还有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存在,分明与《心经》所说的完全颠倒;因为《心经》所说的无余涅槃是没有蕴处界的,是没有见闻觉知的境界,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如果无余涅槃还有任何一法存在,那表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四禅八定的第一步就是修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里,会有各种境界。比如触,未到地定里面的触,出现的时候,有二支功德:第一支一心,第二支乐(此乐劣陋,难比初禅)。在未到地中还有觉明、轻安、清凉,但这个不是初禅。在未到定中,有触皆伪,都不真实。不要把未到地定里面的轻安、清凉,那些触觉,误会是初禅的境界。初禅有八种的触,这八种触出现的时候,每一种触,都有五支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虽然佛弟子们在适当的时机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的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但是绝大部分菩萨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门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因为佛菩提道所注重的是没有境界、属于无为法的智慧法门,而不是有境界、属于有为法的神通。基于如此,分三点来加以说明。首先要谈的是,神通是依附意识而有,而意识是被生的法,是生灭法,不是常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无论我们在读诵经典,或者平常修行的时候,就会更加诚心与更加精进地去做。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读诵经典之后,所成就的身口意行改变,也是会让周遭的亲朋好友有深刻的感受,当然这也是接引他们学佛的一种方便。-----《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43集诵经时,如果不解其中的道理有没有利益?>高正国老师(原标题:诵经本身就是一种修定的方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此我们发现,修止,实际是要用观的方法才能达到止的目的;而只有停止了第六识的散动,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的观想,所以叫止观双运。人有两个大毛病,一是散乱,二是昏沉,而止观,正是对治这两大毛病的法宝。散乱,就是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昏沉,就是发困,想睡觉,不能清醒地思维。修止观,先要发一个决定心,每天定时定课,不可更改;然后选定一个法门,一门深入,也不可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定境这样的有所得法、有境界法而毁谤,其实是违背了了义经典的圣教量,这样的行为已经成就了地狱的重罪。那么想想看:一个人在这一辈子呢,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善因,却得到了未来世地狱重罪的果报,想想看!他们是不是很可怜呢?平实导师以悲心的缘故,特地在《生命实相之辨正》一书当中,为这一类的人概要的说明:现在的学佛人以定为禅的各种层次,提供学佛人省察思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依数息法可以修到欲界定、未到地定等,依念佛法、看话头也同样可以修到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在欲界定和未到地定中,会出现种种定境,比如轻安,在定中感觉到身体十分轻松,头脑空灵清明,很是舒适。此外,有人会出现身体某些部位或全身发热、发冷、发麻、发痒,或者有些针刺般的疼痛;有人会有身体飘飘然像要升腾起来或要融化的感觉;有人会觉得身体向外膨胀,甚至胀得很大,有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渐渐地,修行者明白了禅宗的核心是修慧,却开始出现了重慧而轻定的倾向。到了宋朝以后,人们的根性越来越差,对修定也越来越不重视,禅门修行者的定力也越来越差,无法满足参禅的需要。禅宗祖师无奈才施设了看话头的方便法门,以快速提升参禅者的定力,同时锻炼思维观的能力而可以参禅。什么是话头?虚云老和尚说:什么叫做话头?头,就是未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