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像一般人所熟悉的大菩萨当中,只有藏王菩萨是示现出家相的,而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则都是示现有长发、天衣、臂钏以及璎珞庄严的在家相。但是有一些出家二众,却执着:说法是有出家表相的比丘、比丘尼的专利;也有不少的在家众,也被这种错误的观念,也抱持着同样的看法,认为只有剃头、着染衣的表相出家人才可以叫作法师,才可以为人讲说佛法;而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布施的时候,就好像农夫春天耕耘一片田之后,而在秋天从田中得到作物的收成。佛法中就用这一层关系而说从种福田得到来世的福报,然而《优婆塞戒经》之中,又将一般所说的报恩田、功德田合并为福田;然而不管布施的是财物身力等,布施的对象是哪一种田,未来都一样会有福报,只是福德的层次有所不同罢了。报恩田是说,接受布施的对象是于己有恩的,这包括善知识是于众生 三摩地

2018-07-23

)大乘菩提之入道,则须先除我所之执著;我所执著已除,继断我见及三缚结,然后经由禅宗之法道修学,求证自心如来藏;证如来藏已,进求眼见自他一切有情之佛性,复再进修一切种智,如是菩萨,自能通达二乘菩提,亦能修证二乘菩提,断除我执及我执之习气种子,渐证诸无生法忍而渐超诸,渐次成就佛道。凡此大乘佛法之修学,皆须以亲证如来藏为先,而后始能次第求成其功、修竟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说一道五阴,增长五道阴的道理,在讲什么呢?就是人道的五阴,有时候求生天行善,增长天道的业;有时候因为贪欲烦恼,造作邪淫,增长畜生道的业;有时候因为瞋恚烦恼,造作忤逆父母,增长狱道的业;有时候因为憍慢烦恼,造作增长阿修罗道的业;有时又因为愚痴,而执着着家财眷属,而增长鬼道的业。就这样子,以人道的五阴来造作了增长天道、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 三摩地

2018-07-23

是不对的!所以佛陀说应该要反问他:到底有没有布施者以及受施者呢?有没有呢?若外道说施主、受施者、受乐者,都没有的话,都是无常!这样的话,我们就要问他,举个例问他:九二一大震、四川大震、日本海啸、菲律宾的海燕风灾,到底有没有布施的人?有没有接受布施的人呢?他们一定会讲说:那这样子就是有。就说:布施就是布施,接受布施的就是这个觉知心我。因为他们没有 三摩地

2018-07-23

复作是观:虽复富有四天下,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告诉菩萨们说:不应该求在生死中,来受用这些布施的福。布施的福在生死中受乐会用尽的,因为生死无边;生死无边,所以这个福不管是多么广大,一定会因为这个生死而用掉。因此应该要为断生死而布施,应该要在布施的境界中,来断除系缚在 三摩地

2018-07-23

这里讲的自在,就是指菩萨经常会发大愿想要生到哪里去利益众生;当他想要生到哪个方去,要受用多少财富,要怎么样来利益众生的时候,他要能够自在生到某个方去,他想要度众的对象方的方所。如果说他没有这样的福,他就没有办法有这样的愿,可以自在的生到何处去受用福报。所以要在世间中受用福报,而且要能够自己依照愿而去受生,一定要在无量劫中广行布施、修集福德。第 三摩地

2018-07-23

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也?】《优婆塞戒经》卷四在这一段,佛陀又苦口婆心告诉菩萨,不应该悭惜的道理。就是有智慧的人应该随着自己在世间财物的多少,随力来修行布施。因为除了布施以外,没有办法能够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没有信,所以不能接续去修学其他的圣财,所以七种圣财之首是以信为首。所以如果对三宝不能生起信心,对因果三世不能生起信心,他就对于植福布施之事,他就不会生起这种向往心。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贫穷的真实义,能够如实按照佛陀的教导来修行布施,最重要是要来去除贫穷的因,也就是悭与贪的烦恼。因为菩萨一世一世的行菩萨道,不能让自己堕在贫穷中受苦,不能堕在贫穷 三摩地

2018-07-23

对于自己的财物,包括了外财——就是自己所受用的这些财物、眷属,还有自己的内财——就是包括自己的身体器官,这个部分无始劫以来都长养着我执、我所执的烦恼;这两个执着烦恼,对于内财的部分是不容易断除的,都是因为在这个境界中,都是每一世每一世长养着悭与贪的烦恼,无始劫以来就这样熏习着。那要试炼自己是否对于这个自己的身财没有悭吝之心呢?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者是非众生,表示说你所布施的可能是金银珠宝、宅舍田等物品。在这两者之间,若是能够布施内财,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要是再加上布施的时候,是没有丝毫吝惜的心的话,这就更容易成就一切施了。而且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应当是要怀着怜悯的心态,所以才能够怨亲平等,这也是一切施。此外,布施之前思虑周圆以后,决定要布施了,所以就不会在正在布施的时候心存犹豫,更不需要 三摩地

2018-07-23

同样,物品的价值也随着人们的喜好与需求的不同而会有着改变,做生意的不就是依于这个原则来赚钱的吗?然而财物只是有情受用福德的表征而已,并没有一成不变的价值。无常道理的思惟、观察以后,再来思惟观察无我的道理,就不会像一般人那么难以接受了。这里所说修无我、修无常的道理,可是要在菩萨法的基础来说,虽观照无我、无常的道理,却不是要你把所有的东西一下子都舍弃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会有不信因果的状况,表示说这个人在布施法上信愿行的环节之中出了问题,或者是只是稍微相信,继续去作布施的愿就不会那么恳切,碰到可以修于布施的时候,就是有意无意作一点,那么怎么有可能叫他乐行惠施呢!所以若是要于布施法的因果,是要能够深信不疑的话,也不是一蹴可几的。 (原标题:如何除去布施法的障碍2) 三摩地

2018-07-23

智者布施以后他没有后悔,所得功德利益又有哪些呢?佛陀这样告诉我们:【善男子!修行施已其心无悔,是人若以客尘烦恼故堕于狱,虽处恶处不饥不渴,以是因缘离二种苦:一铁丸苦、二铁浆苦。若畜生身,所须易得,无所匮乏。若饿鬼身,不受饥渴,常得饱满。若得人身,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及信、戒、施、多闻、智慧,胜于一切。】《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告诉我们说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乐于布施者,他绝对不是落在六识论里面,乐于布施有智慧者,他一定是如法去接受善知识的教导,如法接受贤圣的教导,知道一切众生只有八个识;一切法的根本因,就是一切众生皆有的自心如来——如来藏,也就是第八识。那么在这种第八识祂是金刚心不会毁坏的情况之下,必然有三世,必然有过去世布施的因,才有这一世布施的果;有这一世布施的因,就有未来世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倘若进一步以真实究竟解脱佛菩提法来布施,让他人的法身慧命得以增长,进入佛菩提道中修学乃至实证。这个部分的福,是属于出世间的福,因为所培植的福,它的系属是属于出世间的解脱法。菩萨自己在世间的福与出世间的福修集资粮,他能够摄受、摄受众生、摄受佛土,最后成就佛道,所以所得的就是无上安乐的果报。那这个无上安乐意思就是说,这样的一个安隐,以及这样的一个快乐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个方佛陀告诉我们,布施能够破烦恼的道理在哪里。佛陀说无贪的心,它叫作施,为什么呢?为什么无贪的心叫作施呢?布施本身它就是业,我们知道,你要行布施,你一定要先起一个善念,生起了悲悯心的善念,同时想要得到,让众生得到利益的善法欲。这样的一个善念,以及生起的善法欲,都是属于什么呢?属于意业,属于意的业,有造作的叫作业。根据这样的意 三摩地

2018-07-23

既然布施出去了以后,同时为了再进一步利益乞求者,告诉乞求者,要怎么样来如法守护财物,才可以继续使用;同时告诉乞求者,你要精勤来修学供养佛法僧三宝。因为乞求者他就是贫穷无福,就是没有法财;所以在布施让乞求者生起欢喜以后,还要告诉他怎么样获得法财,如果他能够供养三宝,就是等于可以长养善根,在七圣财上面的信财,就能够有一分的增长;能够有这一分信财的增长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有自心如来,所以才能成就三世因果,才能成就一切法;可是自心如来本身,祂是不观察自我,不观察自我存在的,在这种真如无我的情况之下,却仍然在这个三界中,一世一世出生有情的五蕴身心,而去成就一切有情的果报,还是让法生生不息运行;可是自心如来是永远不求自我要得到什么,永远不观察自我需要或不需要什么的。对于菩萨接受佛陀的教导以后,因为实证而对于佛陀的 三摩地

2018-07-23

当这个情况出现的时候,菩萨自己会思惟,为什么他现在有许多财物,可是有人来乞求,他却没有发起要布施的心呢?那么这样子一定是在过去世,没有时时熏习修学布施的缘故,所以使得他布施没有成为一种习惯。他这样子就会来诃责自己,诃责自己这种没有修学布施的心,他终不随顺不修布施的心;因此他知道,如果这一世没有再来继续修布施的话,就会长养悭贪。因此如果再碰到自己有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