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这里经文说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这个标题我们把它设为自利利他,其实它所说的内容就是四种法要,或是所谓四预流支。四种法要,这是引用自《大乘本生心观经》的一段 admin

2020-06-08

  无相念佛明白真如,真如是空;佛性在一切相显现,一切相是有。然后继续去观察,发觉原来空能生一切的有,而这个有也终不离真如的空,所以他就住于空与有这两边,却又不被空与有两边所束缚,而能离于空与有的两边,自在的运作空与有的各种功德受用,这个便是性相不二、行于中道,而没有中道可行。所以这个实相念佛的人呢,这个时候虽然看见世间有凡夫、有圣贤,可是他也照见 admin

2020-06-08

  但是应该同时依止所受的戒法,那就是以菩萨戒作为正解脱戒,作主要的依止;应该以声闻比丘戒作为别解脱戒,作为次要要依止;出家戒只是为了出家后能与一切出家菩萨和合而住的需要而增受的,只是从属于菩萨戒的随从位;在菩萨而言,声闻出家戒反而是别解脱戒,不是正戒;所以应该是仍以菩萨戒为主戒,以声闻比丘、比丘尼戒为次要依止,否则是不可能与佛菩提道相应的。这个认知 admin

2020-06-08

  增上慧学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有二:一者般若空性——如来藏总相智,前菩萨之胜行智也;二者唯识空性——如来藏别相智、上菩萨之道种智与究竟佛之一切种智也。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以四禅八定、无想定、灭尽定为主,衍生之无量三昧为辅。四禅八定者,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合名四禅。初禅境中有觉有观,眼耳身意识俱,鼻舌识不现。二禅以上 admin

2020-06-08

  所以,实践实相忏悔的关键,在于能够如实参究证悟,这才是根本的问题。如果自己所证不真,或者是打探密意而知,那这样的人,他所实证的三德必定不会生起,而会继续执取了我见而没有断我见的功德;这样的人他连解脱德——解脱恶见的功德都没有,更何况能够具足对三界恶习、无明而有的解脱功德呢?所以这样的人,他的解脱德一定不会生起。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实 admin

2020-06-08

  为什么会不断造作三恶道的业呢?也是因为贪、瞋、痴的烦恼深重,贪、瞋、痴的烦恼深重之所以会持续长养、持续熏习,主要是不能相信善因能够得到善的果报、不能相信有三世因果,对因果不能深信,那就是善根缺乏。所以,如果说持续的在贪、瞋、痴烦恼的作用下而造作十不善业,那么一直在三恶道中受果报的话,善根要长养就非常困难;没有办法对三世因果起信,对清净解脱法 admin

2020-06-08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在经中告诉我们说:菩萨次第六入法门的无量功德,指得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及十、等觉、妙觉这六入法门,菩萨一定要依次第这样来进入修学,也就是这个六入法门。一切菩萨没有说他不必修学这六种而能够成就菩萨道最后能够成佛的,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会看到,达赖喇嘛所领导的喇嘛们,他们主张说:他们可以即身成佛。即身成佛,可是呢你 admin

2020-06-08

  菩萨在漫长的修道成佛过程当中,无非是要透过实证,来修正身口意的不善之业,使心渐渐转为清净,而到达佛的究竟清净境界;因此,能够如实了解这十一个善法,对菩萨道行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这善十一法是不是遍一切性、遍一切时、遍一切识呢?是不是遍行于三界九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一个第八阿赖耶识的体性,祂是离见闻觉知,由于离见闻觉知,所以没有五别境心所法 admin

2020-06-08

  什么叫作第一义悉檀呢?所谓第一义悉檀,是指大乘如来藏空性的中观类智、上菩萨的道种智和佛的一切种智。也就是说,二乘相空以及缘起性空之法,都是佛的方便施设权法,都不及法界实相,虽然共大乘菩萨法道,但不是究竟,不及第一义,因为都是依三界有为法而说而修的缘故。唯有大乘不共二乘之菩萨法道,才是依法界实相而说而修,因为能证空性真如佛性的缘故,所以说唯有大乘 admin

2020-06-08

  当有人匿名或化名写信来质问,又没留下址,你就只能写书答复他,并且要详细的答复他,不是几句话就把他甩回去了,要有诚意。有诚意的话当然就要写详细一点,要有理证与教证,详细的为对方解说,不是随说一、二个理由就算数,要有诚心细说而使对方有机会回归正法中来。所以,若可以回信时,你不但要回信给他,还要写得快乐;不但可瞋之处不瞋,还要快乐的写。虽然人家是骂你, admin

2020-06-08

  如来藏出生了有情的五蕴身以后,并没有离开有情的五蕴身,而是遍有情的五蕴十八界,这是以因来说明。那到佛的时候,当然这个如来的第八识,已经圆满成就了佛国的庄严,那么祂所摄受的、所庄严的这个清净佛土,当然就是由如来所住持。所以一个莲华座,含摄了一切如来所摄受的世界,当然就是说,一个莲华座祂是一个如来身,同时也充满了一切世界。《华严经》这一句话为前提, admin

2020-06-08

  这个大乘光明三昧指的是进入了初之后,要能够真正通达大乘的修道的过程跟内容的话,是应该要求诸佛的加持;而诸佛的加持可以令入的菩萨,能够获得大乘照明三昧,能够对于后面的修道——十的修道,能够有很大的进步。这个是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也就是《楞伽经》里面,有这样的一段经文:【(佛告大慧:)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住佛神力,所谓入菩萨大 admin

2020-06-08

  这是灭掉无所有处想的粗想,而进入有想定与无想定之间的一个中间带,其实还是有细想存在,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从四生以及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来说,就函盖了三界中一切的有情;因此,当菩萨度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有情时,就是度化三界中的一切有情了。菩萨证悟后已经知道说:无余涅盘中其实是没有十八界存在的,只剩下如来藏离见闻觉 admin

2020-06-08

  所谓想受灭无为,是指俱解脱之大阿罗汉及六满心以上之大菩萨众,已离开无所有处,乃至修至无色界顶之非想非非想处,于非想非非想定中灭除意识觉知心,令不现行;并将意根常时现行之五遍行心所法中的受、想两种心所法灭除,才能入住灭尽定中成无为住。也就是说,此等境界乃是断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所含藏之思惑我执种子,立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无为性,名之为想受灭无 admin

2020-06-08

  一切种智是指有关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通过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起所修种智——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的修学,最后断尽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真如唯带旧种,究竟清净,故成佛后不受熏习。菩提道依一切种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十信心:即信 admin

2020-06-08

  「见、欲、色、有」四种住烦恼,不是他刚刚解释的那样;见一处住是指不明白五蕴空的实相,而执着于颠倒见--以世间的颠倒知见来看世间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测涅盘实相而产生的错误见解,才是见一处住,并不是说人人有知见。欲--所谓的欲有、欲爱,是指欲界的贪爱。而不是单指对性欲的执着。欲界爱住,是说对于欲界六天和物质世间的色声香味触以及这五尘引生的各种法的贪着 admin

2020-06-08

html原标题:三摩手机版在线学习导引一  admin

2020-06-07

html原标题:三摩手机版在线学习导引二  admin

2020-06-07

  游戏禅定如大梵王光明端严如天帝释舍财布施如转轮王持妙珍宝如主藏臣功德自在如师子王不可倾动如须弥山心不波荡如大海水于罪不罪其心如除诸烦恼如清净水烧诸结使如火猛焰无诸障阂    犹如大风示现实法如四天王所雨法雨如大龙王充足一切犹如时雨   破诸外道  如大论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2〈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 admin

2020-06-06

问四、后得无分别智是否即是“无分别中广分别”?后得无分别智与别相智相同吗?还是有所不同?二者皆含摄道种智和一切种智?二者以何时开始?到何时圆满?二者即是平等性智和妙观察智乃至含摄佛成所作智和大圆镜智吗?明心时一念相应,即始得下品平等性智和下品妙观察智,一直到初心时圆满;见性时一念相应所得智慧亦含摄其中吗?明心与见性所发起之智慧,都 admin

2020-05-3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