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三藏教之菩萨地分入通教九地,九地圆满入第十地,名为三藏佛或通教佛;此二种佛,等别教初地;别教初地之异于见道七住者,后自当说。别教佛者庄严报身佛也,亦即圆教六即之究竟即佛也。圆教佛者说有六种,谓六即佛也。三藏教及通教之佛,布衣木食,菩提树下吉祥草为座;别教佛及圆教究竟佛皆是究竟佛,以庄严应身,于欲界六天现有锦衣玉食;亦如释迦佛之庄严报身卢舍那佛,于色 | admin 2020-06-08 |
|
报身佛多说大乘一切种智,少有宣说二乘法者;唯有地上菩萨之具意生身及轮宝者能见,戒慧直往之初入三地菩萨犹不能见;所说诸法甚深难解,未入地者闻之不解,于报身佛所说诸经不能信受;二乘无学及诸未悟大乘凡夫,悉不能测,往往谤为后人伪造,而不知诸大乘经法能修能入,故称愚凡。是故应佛及报佛名为智慧佛。---------楞伽经详解第一辑p270佛之法身则是无垢识真如,常乐我净 | admin 2020-06-08 |
|
六种菩萨性十信→凡夫性十住→习种性十行→性种性十回向→道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等觉性妙觉→妙觉性也就是十信位的凡夫性、十住位的习种性、十行位的性种性、十回向位的道种性、十地的圣种性以及等觉性与妙觉性,总共六种菩萨性的修证过程。这样的菩萨道修证位次,乃是依佛菩提果,也就是依增上慧学的修证次第而来建立,它是不共二乘的,所以才 | admin 2020-06-08 |
|
如往先佛从庄严地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如来。我们除了讲到前面如来的名号外,另外这个地方又说到如来世尊修空三昧。三昧有很多种,我们前面已经稍微讲了,现在再简略地说一下。二乘人他所亲证的三昧、空、无相、无作三三昧,是因为亲证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全都是无常、缘起性空,所以无我、无我所,十八界我悉皆无相;既然统统无相则无所得,无所得所以心中无愿、无求, | admin 2020-06-08 |
|
修行人的愿是他前进的动力,因此在三三昧中,施设这个无愿三昧,可以让修学者分辨哪些法要无愿,而对于哪些法是要有愿的,这样才能有效率地朝着目标快速前进。而菩萨对于世间法,虽然能够因为了知它的虚妄性,以及转依如来藏的关系,而住于无愿三昧之中;然而,无余涅槃并不是菩萨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菩萨不会生起远离蕴处界法的作意,反而是要在种种境界中来自利利他,但是却 | admin 2020-06-08 |
|
这里的开示就是说,从观察有情的蕴处界,这一些法都是由六界和合所成,这六界就是包括:地、水、火、风、空、识。这个界分别观就是用分析的方式,让修学者能够深刻地体验五蕴我的虚幻,都是和合所成,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因此这样修学者就能够远离对于我跟我所的执着。以上所说是属于二乘的空三昧部分。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是无相三昧,这个无相三昧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第一个 | admin 2020-06-08 |
|
如来藏一词,出自佛经,在经论中,一义而多名:以识而言,有阿赖耶识(《华严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丶异熟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瑜伽师地论》)丶无垢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方等大集经》)丶阿陀那识(《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丶藏识(《华严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丶《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楞伽经》)。以心而言,即是一切有情的真心(《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日常生活中,能见、能听、能觉的识,于睡眠等五种状态以外的时间,一直不断地追求各种境界相(色声香味触等法,佛子则追求定境法尘相),求得之时随着六尘相而忆想、觉知、观照。然而这忆想、觉知、观照的心,以及和祂相对的一切境界相,都不是‘我’,也都不离‘我’。不可说这些心是‘我’,也不可说祂们不是‘我’,因为这一切 | admin 2020-06-08 |
|
」如君今世不见而谤佛谤法,然未来世中定当见故,今世后世必定不取涅盘故,生于地狱乃至人间必定不退佛性故,名之为有佛性;以不见不证故,谤佛谤法故,亦名「一分众生毕竟无性」,非实无佛性现前。汝若来我会中,我诸已见性同修皆能肉眼见汝佛性,唯汝自己不见,然非汝无佛性。然因汝不见故,说汝无佛性,现在不能见故。--------平实导师《平实书笺》 | admin 2020-06-08 |
|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在恶念出现的时候,随着恶念接着作了一些盘算,然后心得决定,并且付诸实行,那么这个恶业因就明确地种下了;如果在事后又没有诚心努力去忏除恶业,那么在未来就一定会在因缘成熟的时候来受报。第二种的异时而熟是说:业果成熟与造因必定是在不同的时间,今生所造业,多半要到后世才会成熟。由于如来藏的这种异熟体性,不是现世就受报,所以致使少数性障深 | admin 2020-06-08 |
|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16集断三界爱我慢,证四果(下)>正光老师无色界爱住地又称为有爱住地,是指修学禅定的人断除色界爱烦恼证得四空定,或修道的人超越了欲界、色界到了无色界,没有了色阴但是还有受、想、行、识四阴,就是四空定中的意识心,也还有能作主的意根心,这二个心还在就是有,也是三界之中的有;执着无色界有,就是执着四空定中微细的离念灵知心, | admin 2020-06-08 |
|
除了往生无色界与无间地狱,不需要经过中阴身之外,出生到其他的地方,皆需要经过中阴身的阶段。有情处在中阴身时,他就会在这个阶段等待出生的因缘,因此在中阴身这个阶段并不属于鬼道。鬼道是已经离开中阴身阶段,而出生到六道之一的鬼道了。所以中阴身与鬼道二者,是有差异存在的。譬如在《佛本行集经》卷32中的开示:或有众生,从人间死,堕于地狱;或有众生,从人间死,堕 | admin 2020-06-08 |
|
其实佛法本来就是依法不依人,在佛法之前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陀制订八敬法的目的,很有可能是在当时保守的印度社会中,为了摄受女众出家的权宜之法;因为当时比丘僧团早已成立,比丘们自然是不愿意放弃地位优于女众之既得利益,因此佛陀制定八敬法,以期能够减少来自比丘的反对声浪;再者,当时随大爱道夫人出家的女众,大部分是王妃、公主等贵族,佛陀为了预防,出身贵族的比 | admin 2020-06-08 |
|
执取这样的见解,(死后)在中阴阶段,入胎识如来藏当中就会流注出我见我执的种子,会流注出跟我见我执相应的异熟果的种子;然后中阴的意识觉知心,就会生起了要再不断地去寻求受生入胎的机会。入胎受生了,当然又会有未来世出生,这样子就没有办法出离三界,还在三界当中轮回;而且这样轮回的锁链,就没有办法断除。所以说,要是不能断除我见、我执的话,就是没有办法出离轮回 | admin 2020-06-08 |
|
执取这样的见解,(死后)在中阴阶段,入胎识如来藏当中就会流注出我见我执的种子,会流注出跟我见我执相应的异熟果的种子;然后中阴的意识觉知心,就会生起了要再不断地去寻求受生入胎的机会。入胎受生了,当然又会有未来世出生,这样子就没有办法出离三界,还在三界当中轮回;而且这样轮回的锁链,就没有办法断除。所以说,要是不能断除我见、我执的话,就是没有办法出离轮回 | admin 2020-06-08 |
|
因业种具有变异而熟之体性:前、今、后三世不同时段的异时而熟、三界六道不同处的异地而熟、众生各世不同种类六道有情色身的异类而熟的果报,故名异熟果。异熟果是有情造善恶业以后所感得的果报;譬如菩萨造净业而感得后世可爱正报身,亦如有情造恶业而感得后世不可爱正报身,或造善业而感得后世可爱正报身。众生如何因善恶业而招感下一生的异熟果报呢?经论中曾有细说,现以《 | admin 2020-06-08 |
|
《华严经》卷35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妄语之罪,亦令众 | admin 2020-06-08 |
|
六根触此内相分境而生六识,至于外相分是指器世间,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山河大地、花草林木、地水火风以及有情身。外相分中的人身,是由有情各自的阿赖耶识藉父精母血、四大、业种之缘而变生的正报;而山河大地……等器世间之依报,则是由共业有情阿赖耶识之法种及异熟等流种为因,共同变现而成,并非如一神教所说「由上帝或大梵天所创造的」。再说,众生之前五 | admin 2020-06-08 |
|
谓生死本际即是真如,真如在因地时虽然常在生死轮回,而本体不生不灭,本自涅盘,与佛无异;众生闻此,了知自身本体与佛无异,即是名字即佛。菩提本体于无始来常处烦恼壳内,烦恼由此菩提本体种子生,然此烦恼本际之本体与佛无异,众生了知此义,信受奉行,是为名字即佛。君今闻此,信有佛体在身,不待开悟,亦是名字即佛。《平实书笺》 | admin 2020-06-08 |
|
禅宗诸祖多有真悟之人,已证如来藏而入理般若,离断常生灭二边邪见,能为众生宣说般若空理,能度众生证得般若空理,相似于佛,故名相似即佛;位在十回向以下,未修一切种智,未得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故。《平实书笺》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