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后来学佛了,学到菩萨广度一切众生,并且学到菩萨所谓的广度一切众生竟然要包括因果上十恶不赦而下狱的恶劣众生。既然恶劣众生下了狱,不就应该让这些活该下狱的众生好好受教训吗?为什么要去救呢?而且又读到藏王菩萨还是为了狱众生故现声闻相,表示藏王菩萨是随顺狱众生所喜好的声闻相来示现的,因为菩萨其实是讨厌心志狭小的声闻相,可是为了狱众生,菩萨还 三摩地

2018-07-23

经过其他人向佛陀举报,所以佛陀就制定这个戒,公众跟大家说明以后不可以这样!所以譬如优陀夷比丘,他后来也是鼎鼎大名的阿罗汉!但他在未证果之前,佛陀就为了他制定了好多戒律!因为他很喜欢去亲近女人!而我们要努力学习不要犯了五戒十善,不要犯菩萨戒,也不要犯了讲堂的规矩,因为讲堂的规矩就是各种小小戒,这些小小戒都是在保护我们的道业,也在保护正法不要受到外道或 三摩地

2018-07-23

(多情的阿难尊者(一)(发愿走阿难尊者和大迦旃延尊者路线那我们平常就是要不攀缘五欲,不要贪财色名食睡,不要贪吃也不要贪男女,也不要贪爱去看美色、美景等!但菩萨对待众生还是可以热情招呼,不要走成声闻的方式,都变成很无情很冷感、很冷漠!那就变成像导师所说的某某尊者都常住在「空性」中不帮助众生,但他成佛的速度会很慢很慢!而应该如导师所说的要学阿难尊者与迦旃延 三摩地

2018-07-23

有情倘若造作了三恶道的恶业,造作了三恶道的恶业,当然是因为心性的关系而去造作,心性上有烦恼相应而造作这个恶业,相应而牵引到三恶道去受报,受报一定要经过畜生道、鬼道以及狱道,这样的果报来偿还,将这些所造的业来偿还,让它能够消除。有情如果说,他沾上了恶习气,长养恶念,他要怎么样消除呢?他一定要经过教导,长养善根,熏习佛法正知见,这样慢慢的降伏他的恶习 三摩地

2018-07-23

佛教在最早开始约略在汉朝末年的时候传入中国,当时其实在中国区的人们,对于佛教所谈的许多的观念跟名相,其实都不了解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西方所传来的这个教义,要理解的方式,当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过既有的、固有的文化思想内涵,然后把它用这个固有的东西去对应、去理解,这个当时就叫格义。这个方式其实我们讲说,用固有的方式去了解它。什么是固有的方式呢?对 三摩地

2018-07-23

但不是每个众生都很好命,也是有很多辛苦的众生与菩萨们,都还是要为三餐奔忙,这时候太深妙的佛法对他们来说都只是风凉话,因为要解决当务之急是他们的经济,也就是能不能先安稳生活下去!善知识也曾说:如果能体谅每个人都累积了很多年的经验,才有今天的思想;每个人都有成长的背景,换成我们是他,我们也会跟他一样。倘能先这样想的话,我们对于他人就不会有‘厌恶&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虽然不要求菩萨们急证解脱道极果,但教导菩萨们在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中,是必须具备有相应的解脱果德之亲证及现观的,证悟的三贤位菩萨们,要进入初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历经断我见、降伏我执具备永伏性障如阿罗汉的解脱功德!所以,菩萨仍然要能够离欲证得初禅,也因此世尊常常在经中细说观身不净的内涵,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不要因为贪爱恋著于女色而障碍修道。例如 三摩地

2018-07-23

后来就自己常常去观察十八界一切法缘起缘灭,观察这十八界一切种种现象的虚妄性,并无真实有能取所取,慢慢了知觉知心我并非真实;了知一切我及我所也非真实,慢慢藉由意识去说服意根这个事实。但因意根无始劫来计执觉知心为我—以为真实,不断受觉知心误导而计执色身为我所—以为真实,计执种种五欲及六尘为我所有—以为真实,因有这些执著性导致对我及 三摩地

2018-07-23

四住、无明住习气断故,一切过断。(《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四住、无明住,也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这两种障都依于阿赖耶识而有。因此一定要先实证阿赖耶识,自己明确且真实亲证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实体法、是法源、法母,不同于前七识;有其本自清净无染的真如体性,能真实的成就一切法,不是施设法、不是假名法;所以能明确转依于第八识中的真如体性,而来灭除烦恼 三摩地

2018-07-23

指的是说,既然是凡夫身、口、意业会常常与罪业相应,以这样的因缘来看,命终之后,应堕狱、畜生、饿鬼道中受无量苦,要为此感到惊怖、恐惧才是。第三种生起厌离心。应当经常要观察生死之中,唯有无常、苦、空、无我、不清净,对这个在生死中的五阴,它是虚幻假有,它完全是因缘所生,犹如水上浮泡,速起速灭,往来生死流转,好像车轮一样转个不停,生老病死八苦的交煎,无有 三摩地

2018-07-23

透过不断观行,观察烦恼的生住异灭,观察五阴的虚妄,才终于消除了这个烦恼。但是有些累劫来的习性可真不是容易改变的,譬如对于欲界爱的贪着。有一次妈妈过生日,和妹妹生日没差几天,全家人当然要为她们庆生,妹妹说妈妈喜欢吃牛排,就去牛排馆吧!我不好拒绝,心中决定:到时可点色拉和烤洋芋。可是,当服务生来为大家点餐时,我莫名其妙说要牛排,话说出口也不好修改,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大乘法中见道通达位的初菩萨所断异生性,性质极为宽广,必须先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再经由悟后进修而发起后得无分别智,再进修一切种智而发起了初道种智的初分,并且已完成解脱道中的三果取证,这时才能说是已经断尽大乘法中异生性相应的烦恼了,从此以后不会再因性障而谤大乘贤圣,也不会因为对于大乘佛菩提的误解而谤大乘法及上位的大乘贤圣。这是大乘法中所知障所摄的 三摩地

2018-07-23

一念无明本身就是烦恼染法,也就是会导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不断轮回生死;所以一念无明又称为见惑跟思惑,也就是见一处住烦恼、欲界爱住烦恼、色界爱住烦恼,跟有爱住烦恼这四种。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熏习一念无明,明心后断除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烦恼,其余的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的烦恼,在悟后历缘对境中修除。见一处住烦恼就是见惑,是见所断的烦恼,是属于 三摩地

2018-07-23

甚至大部分的人,应当说几乎都是还没有抵达信不退的步,也就是在六信位还不满足,遑论七信、八信、九信、十信,到初住位呢!你要能够到初住位,才会说作种种的甘愿,才会说:我就是菩萨,我就是顶这个菩萨名,要在三界中出生入死;二乘人能够解脱我不羡慕,一点都不欣羡!能够如此才是菩萨的行谊显示了一分而已。所以,我们也不应当诃责这个当事者所认识的这个人,因为信力不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在《无相念佛》一书中也有开示修定要先消除“攀缘心、觉观心和三毒心”;在正觉同修会中,除了平实导师有初禅乃至二禅的实证之外,还有一位正雄居士也有初禅的证量,正雄居士在《广论之平议》一书中曾提到自己修习“未到定”的经验。《正觉电子报》第96期中正雄居士开示说:然以末学的实际经验,提出来供大众参考:大家都知道,初禅天众,已经离 三摩地

2018-07-23

情绪的运作,是制约行为最容易观察出来的方,尤其是负面的情绪。由于潜意识末那的顽强,意识除了为它提供服务以外,是很难与其抗衡的,除非能有智慧从根本加以解决。由于意根末那的一意孤行,造成大脑中神经蛋白元错误的释放,神经传导物质分泌的错乱,意识不得不沦为其附庸,并为其所操控;如此而来,使得情绪管理只有每况愈下而已;世纪三大病症之一的忧郁症的形成,与此有 三摩地

2018-07-23

一个契证阿赖耶识而迈入相见道位且深入观行的人,一定能如理作意、如实了知:如来藏之性用,在众生因时之阿赖耶识位已是深不可测,何况如来藏于佛时之无垢识位,更是难思难量。细观自身八识之互动状况,烦恼习气如何形成?与习气形成息息相关之记忆如何运作?如何储藏?又如何提取?它们又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如上一言难以尽举之问题,现代科学亦 三摩地

2018-07-23

慢的意思是说,你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里面有个比较高下的想法,因此心里就想我的境界远远超过他,我比他年轻,比他健康,比他有钱,比他有位,比他有名望等等;因为是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中就生起了慢心,甚至于有时会开口说我胜过他,这就叫作慢。第二种是过慢。过慢中的过字是指过失的意思,也就是说,有过失的慢就叫作过慢。譬如他明明没有胜过别人,却颠倒事实而开口说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在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有时候他会皱着眉不讲话,有些就会嘴巴嘟噜嘟噜念。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在观看别人的时候,其实也就可以看到自己在发脾气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样貌;一般来说,我们看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他的整个脸型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跟原来会完全不一样。所以,当我们在细观别人是怎么样发脾气的时候,在看别人——我们不 三摩地

2018-07-23

五阴十八界生灭法,《金刚经》很清楚说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而不生不灭法呢?菩萨们或许还记得,我们在上个单元曾经提到过,六祖依《金刚经》而开悟,开悟的时候他说,他所悟的就是这一个如来藏。《六祖坛经》里面有记载,除了六祖依于《金刚经》而开悟之外,悟道之后写了《证道歌》的永嘉玄觉禅师,他在《证道歌》里面,提到自己所证的一样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