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那你从这个立场去看,那一些寺院里面,或者那些弘法的在家居士们,他们度一些人,虽然只有二、三十个人,五、六十个人,或一、两百个人,都没有断三结,但是都在修凡夫位的菩萨法,依旧远比你度一万个人成阿罗汉还要好,因为至少那一些弟子们都是菩萨。那么以这样来看,你就不会再去羡慕说:“在南洋,那一些人度了好多弟子。”他们不管度了多少弟子,都远不如大乘法 admin

2020-06-20

  所以这样看来,世尊吩咐我们的是什么?你看看这里说的“若‘经卷’所住之处”,不管有什么样的不同地方,或是园中、林中,不是闹哄哄的地方;山谷、旷野则是只有你一个人;僧坊是在寺院里出家人的所在,白衣舍则是你在家人住的家里;殿堂是当国王、宰官所待的地方,这代表什么?代表说,能够证得“此经”的人,不一定出家、不一定在家、也不一定 admin

2020-06-20

  这样的声闻心态,就是认为现出家相才是最尊贵的、最崇高的,如果现的是在家相,譬如弥勒菩萨现天人相、在家相,不是出家相,声闻人绝对不会礼拜弥勒菩萨。可是,他们有没有注意到,观世音菩萨不是也现在家相吗?如果以声闻心态的标准来看,根本不能礼拜观世音菩萨的,可是他们为什么还是继续礼拜观世音菩萨呢?这不是很矛盾吗?由此可知,所谓的出家人,并不是以出家表相来认定 admin

2020-06-16

  这已经很清楚告诉大众:只要是亲证生命实相的人,不论他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他就是黑衣,是出家人;如果他没有证悟,尽管他现的是出家相,他还是白衣,不是出家人。此外,达摩祖师也开示:“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鬓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达磨大师血脉论》)也就是说,如果能够亲证自心如来,而不是以他是否剃除须发来认定,就算他现 admin

2020-06-16

  “不说四众过”这个戒律,主要是指不恶意批评在家、出家菩萨的身口意行,尤其是在人前人后宣扬四众闲话、散播是非。若是在僧团或修行团体中,依据正当合法的程序所为的调查中,据实陈述在家、出家菩萨所犯的过失,并不构成犯戒。例如诵戒之前有人覆藏己过而仍参加诵戒,知道内情的人,或曾耳闻的人,都应该当众举述某人所犯的过失,或当众询问某人是否真有所闻的彼项 admin

2020-06-16

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缓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 admin

2020-06-14

  在家出家成就此忍,我记是人必得涅槃。舍利弗,若有人受如是教已,闻空无所得法即时惊畏,是人可愍,无有救者,无有依者,直趣地狱。何以故?舍利弗,于佛教中惊疑畏者,是人则为具足恶道。所以者何?我常自说,有所得者是恶道分。何以故?舍利弗,佛所得法无有差别,是与非是若可差别,是有所得。舍利弗,人宁成就五逆重恶,不成就我见众生见人见寿见命见阴入界见,贪著持戒 admin

2020-06-14

  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呰(zǐ)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 admin

2020-06-14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 admin

2020-06-14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口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 admin

2020-06-14

  ”佛告金刚慧菩萨言:“善男子!若在家出家善男子、善女人,于此如来藏经典法要,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得福无量。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余菩萨,为于积集如来智故,精勤供养一切如来,于一一世界,成就如是色三摩地;由此色三摩地威力,过恒河沙诸佛世界;过恒沙数俱胝那庾多现在诸佛,于一一佛所供养承事,并及菩萨声闻僧众。如是乃至过五十恒河沙诸佛 admin

2020-06-14

html《优婆塞戒经讲记》摘录 平实导师述著详解在家菩萨戒法,细说布施之功德及布施得福之因果原理,详述自作自受、异作异受、无作无受之第一义谛真谛,兼述三乘菩提法义与精神之异同;读此能知福慧双修之真实义,可以助益大乘学佛者之证道。自序宣讲菩萨戒的经典,有《梵网经、地持经、菩萨璎珞本业经、优婆塞戒经》以及《瑜伽师地论》,此书所宣讲之经典是其中一部经典, admin

2020-06-11

  胜义僧则谓一切于大乘法中见道不退之人,不论其身为出家相抑在家相,亦不论其身为人身、天身、傍生身,俱名胜义僧。胜义僧又得名为菩萨僧,依菩萨藏法而见道故。若人受三坛大戒已,不以菩萨戒为主要受持,而以声闻比丘比丘尼戒为主要受持,是人名为声闻僧,不名菩萨僧。若以菩萨戒为主要受持,声闻戒为次要受持,是人得名菩萨僧。以依未见道者说,是故菩萨僧中亦有凡夫僧,唯出 admin

2020-06-08

  菩萨种姓的人就不会专在身分上面用心,他可不管出家或在家,只要有正法,确定是正法,那就是他的老师、师父;如同善财大士一生证得五十二个阶位而成为等觉大士,就是不在身分表相上用心的菩萨种姓人;所以历经六位出家菩萨、四十六位在家菩萨总共五十三参之后,成为等觉大士。他若是执着于声闻身分(出家身分),而不依佛菩提道的法义修证为依止,就只能随从三贤位及凡夫位中的 admin

2020-06-08

  当然啊!因为佛法里面含摄了声闻缘觉的解脱法,含摄了能成就世出世间法的佛道,修这个世出世间法就是菩萨;那菩萨当然有菩萨僧,也有在家菩萨。出家的菩萨现了声闻相、受声闻戒还是菩萨僧;可是菩萨也有是现在家相的,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菩萨都是现在家相的。可是,菩萨所强调的是什么?实证,而不是在于说你是现声闻相,还是现在家相。因为菩萨所讲求的是实证的证量,以实证的证 admin

2020-06-08

  若有人能归三宝已,虽不受戒,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虽复在家,如法而住,是亦得名为优婆塞。若有说言‘先不归依佛法僧宝,当知是人不得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我先说‘善来比丘’,是竟未得归依三宝,而其戒律悉得具足。或有说言:‘若不具受则不得戒,八戒斋法亦复如是。’是义不然,何以故?若‘不具受不得戒’者,求有优婆塞 admin

2020-06-08

  所谓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后一种称为遮戒。性戒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其它之重戒。罪有二种:一者戒罪,二者性罪。但是戒罪的性质又分成两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性重是说这一个罪如果犯了,是牵涉到心性上的严重瑕疵、缺陷,所以叫作性重。第 admin

2020-06-08

  所谓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后一种称为遮戒。性戒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其它之重戒。罪有二种:一者戒罪,二者性罪。但是戒罪的性质又分成两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性重是说这一个罪如果犯了,是牵涉到心性上的严重瑕疵、缺陷,所以叫作性重。第 admin

2020-06-08

  取相戒者,如在家五戒、优婆塞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亦有一日斋法,如八关戒斋,为来世出家求解脱果而作因缘。于诸取相戒外,复有非取相戒者:初如佛始成道,不即制戒,依过现诸佛偈为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初创僧团悉以此偈为戒。后因僧众渐多,良莠不齐,多有不如法者,乃因事渐制,遂有取相戒 admin

2020-06-08

  一切误计意识心为常者,皆是佛门中之常见外道,皆是凡夫之属,不因身现出家相、在家相而有不同。[5]意识有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意识的能知之性,包含警觉、直觉之自性,其实正是意识觉知心的五遍行、五别境心所法共同运作出来的虚妄自性。[2]佛陀想要使弟子们赶快断除我见而证初果,所以处处宣说意识的缘生性、虚妄性,期望大家至少能证初果。《杂阿含经》卷三云:【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