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当然,我们在宇宙中轮回,无数次生生死死所种的因,又因为因缘际会在今生收成的果,也许不是那么容易用这两句话说明。但究其根本,不过都是我们对于苦乐的执着,对「我」要享受「快乐」的执着,希望享乐,惧怕受苦,才有了这一切苦乐的轮回。所以若论究竟,若我们对境界不起分别心,本来没有苦乐。若我们不受「时间」这种观念的羁绊,本来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或前世今生。 三摩地

2018-07-22

所求‘灵验’者,无非也只是因缘巧合,实在与佛菩萨加持无关。那么,佛教讲的许愿、还愿是什么呢?佛教经典里你是找不到[许愿][还愿]这两个词的,但是会经常见到[发愿]这个词。[发愿]和[许愿]有什么区别?[发愿]简单的理解就是——我希望通过我的某些行为达到某种结果,请求佛或菩萨们护助,协助我这个愿望。前题是这个行为和所希望的结果是符 三摩地

2018-07-22

现在有的人想说为了要环保,所以不要烧那么多金纸,那干脆开阴间的支票,支票上写有大金额的纸钱,代替燃烧大量的纸钱,这个如果从世间法的环保角度来讲的话,倒也是解决环保的一个问题;但是你烧这个阴间的支票上去的话,这个阴间的支票他能用吗?阴间的支票这个还是属于见取见,因为阴间的众生,他还是依照他的因缘果报的福德,在受用他所应该受用的资具,所以你烧这些东西给 三摩地

2018-07-22

之所以会有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甚至于如《大宝积经》当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偈语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五十七)也就是说,纵使经过了一百劫那么长久的时间,所曾造的业种仍然会完整地收藏在本识如来藏当中,而不会销亡的;当因缘际会的时候,该受的果报还是要自受,而无法逃离的。这是因为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源如来藏本不生灭,自无始 三摩地

2018-07-22

因缘相连。便生芽叶茎节华实。转增于本。自致成树。施布广远。初名为核。核复生芽。芽复生茎。茎复生叶。叶复生华。华复生实。展转变易。非故不离故。而名非常名。遂成大树。树复生果。果复成树。岁月增益。如是无数。佛告诸弟子。欲踧集华实茎节根干。更使还作核可得乎。诸弟子皆言。不可得也。彼已变转。不可还复。日就朽败。核转复生。如是无极。转生转易。终皆归朽。不可复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在证悟菩提之前,必须先将十信位的五根转变为五力,并且在深心中发起菩萨种性,努力闻熏亲证菩提所必须具备的功夫与知见,使自己在身、口、意行上能够学习诸佛的慈悲和智慧;这样就能具足六住位的功德,得以在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而进入第七住位中。......一般而言,众生从初发心学佛,必须历经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信心;在十信位中必须经由闻熏,而发起信、进、念、定、慧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平等心很重要,当遇到有布施的因缘时,不去比较能布施的财物多少、物品优劣,所布施的对象尊贵或下贱,完全以至诚心、恭敬心、平等无差别的心来布施,如此功德将殊胜无比!等视一切众生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因为众生总是活在分别当中(能分别的是意识心,只要存在就必定会有分别),时时刻刻都在计较与比较当中;殊不知当菩萨以无所得心来布施时,就已经有有所得的世间财与 三摩地

2018-07-22

无相念佛叫作法,是一个可实证的法,它需要舍去文字、符号、形像来锻链忆佛这一念;但是要成就无相念佛这一个法,我们同时还得满足无相念佛所需的次法,简单的来说就是福德因缘。比方说,今天我们有没有福德因缘遇到无相忆佛的法?遇到了,我们能不能够相信?相信了,能不能够付之实修?有些人很奇怪,过去在外面的相似佛法中要怎样就怎样,完全没有问题;可是来到了正觉讲堂, 三摩地

2018-07-22

平实导师为大家详细说明了百福应该要怎么修,并且仔细地说明如何付诸实行才能成就百福的功德,平实导师最后提到:修百福与我们有切身利害的关系,百福修久了可以让我们改头换面、换骨易髓,一个人百福修久了,成为了习惯以后,就再也不是暴戾之人,别人再也不会觉得他不好或不清净,而会觉得他非常的安详!平实导师还开示说:一个人努力修行百福两年,这个人说话就不会酸溜溜地 三摩地

2018-07-22

如此等而上之,某甲假如是一乡的乡长、一市的市长、或者是现代的立法委员、政府部会的、乃至说是总统,那么在某一些特定的众生之中,或者是说,在某一段特定的时间之中,某甲是可以受用他这一分人世间的福报;也就是说,可能某甲过去所修的福报,在此世某一些因缘之下就兑现而受用了。然而这是从某一种相类似情况的较量分别,而实际生活之中,每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是会有所差别 三摩地

2018-07-22

某甲法布施的缘故,来世感得修学胜妙的法,就是比较容易一点,所以智慧也就比别人殊胜,某甲今世可以得自受用的智慧,但是也可以转而为他人宣说,而使其理解也能够受用,所以也有他受用的部分,只是说随着听者福德的因缘而能够领受法的内涵的差别,就不是完全都一样了。修持戒法,也是有福的喔!不用讲得太复杂,单单说五戒之中的不杀、不盗。某甲过去世持不杀之戒法,今世感得 三摩地

2018-07-22

例如《杂宝藏经》中的七种施因缘,在这段中,佛陀开示说:有七种布施并不需要减损财物,却同样可以获得广大的异熟果报。第一种布施是眼施。这是说:我们应该要常常以柔和恭敬的眼神来观视父母、师长,以及出家、在家的修行人,而不是以轻慢鄙视的恶眼来观视他们,像这样的布施就叫作眼施。能这样作的话,舍寿后再次受身的时候,就会得到清净眼的果报;而未来成佛时,也会因此得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能够这样如实的做,那么慢心自然就能够渐渐的消除,当我们的心地渐渐转为调柔淳厚的时候,见道的因缘也就渐渐成熟了。各位菩萨,孝养父母、奉侍师长虽然是很简单的做人道理,但是要确实做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接下来,我们要继续说明慈心不杀对修道的影响。《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卷一云:【佛言:人于世间,慈心不杀生,从不杀得五福。何等五?一者寿命增长;二者身安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故施于福田,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讲记:菩萨如果具足福庄严和慧庄严,在一切布施时都不会产生忧悔,当他看见种种恶事时也能堪忍,不会因为众生恶劣而后悔以前所做的种种布施。菩 三摩地

2018-07-22

而在不能说服对方的情况下,又心生恨意,埋怨对方福德因缘很差。确实,在你自身还没有走向改变前,你能带给周遭怎样好的福德因缘?道只在心中!譬如共修过程中,大家很沉醉于口头的善巧,自己又说出怎样的法义,而全然没有返观到自身的种种习气是否有转变,自己急躁的心态是否有变得安祥,自己是否能更多的自然生起同理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他最需要的是什么?,说法时,是否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故施于福田,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当菩萨摩诃萨具足了福德与智慧的庄严之后,所以可以在一切的布施行之中都不产生忧悔,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说,菩萨已经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 三摩地

2018-07-22

如是施者,未来无量得好上色,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已,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断诸放逸,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安乐;众生闻法,断除痴心,以是因缘,施主 三摩地

2018-07-22

(四)不望报施具足:云何菩萨不望报施具足?不为得眷属故施,不为得亲友故施,不为欲故施,菩萨作是念施,菩萨净戒是常行法,以是因缘故,是名菩萨不望报施具足。菩萨不为欲使众生成为自己之眷属、亲友而行布施,不为满足私欲而行布施。菩萨以无眷属欲之念而行惠施,如此菩萨清净戒行乃是菩萨恒常奉行之法,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谓之为菩萨不望报施具足。(五)怜愍施具足:云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菩萨一念欲施之时具足十二因缘,也具足六度。菩萨一念心起想要布施,在这一念施心中就已经把悭心布施出去了,布施到解脱的彼岸,这布施度已经成就了。能起这个心念去布施,是奉持佛所开示、传授的菩萨戒来利乐有情,所以在这一念之中就具足了戒法。起这一念布施之心而能安忍无失,就是忍波罗蜜;能如教而行,常常起一念施心而施,就是精进不退;能够心得决定而不反悔、也不 三摩地

2018-07-22

持菩萨戒不犯,未来世仍然会是菩萨,因为戒体还在,终会有遇到而得亲证般若的因缘,也是大福德,是福德庄严。为什么要念施呢?因为念施可以让自己不断的修集福德,念施也可以让自己常常记住未来世会有许多菩萨资粮等着自己领受,就可以作为道粮及用来广利众生,所以也是福德庄严。在这一世修学佛法,不断布施种福田,死时就不必哭哭啼啼,因为死后就是开始收割福田的果实了,就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