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而缘觉菩提的修学,是先顺、逆观察思惟十因缘法,确定有万法所依的识,知道诸法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道理;然后在十二因缘一一法的内涵中作思惟、观察以及亲证,确定说: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道理。两者所要达成的自庄严,都是要断我见、我所执与我执,所以才能够出三界。菩萨也有如是之庄严;更过于此的是,菩萨又从另外亲证自心藏识,知道说如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修学的内涵,有共于外门修学的菩萨,谓:布施等六度;也有共于二乘人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法;却有不共二乘人部分,谓:从如来藏空性的观点来作现观,亲证了三三昧。菩萨自此证得如来藏起,不但能够多分少分现观万法都是由如来藏直接、间接、辗转的出生,又开始转依如来藏的清净体性,所以所证的法更是有不共于一般凡夫、二乘人,那这里叫作布施到彼岸,乃至般若到彼岸 | 三摩地 2018-07-22 |
|
缘觉菩提的话是依着因缘法,依着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忧悲恼苦,是因为这个样子而依着因缘法,了知了我们有一个本识心叫作本际;这个本识心就是识缘名色的这个识。依着这样子的一个观行,依着这个十因缘识缘名色的观行,而了知十二因缘的观行而断除了我执。这个就是缘觉菩提的一个修证。大乘菩提也是依着大 | admin 2018-07-22 |
|
所以可以看到说,俱舍宗里面所修的部分,就是所谓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法,自然它所证的部分也就是所谓的二乘菩提。它所没有的部分就是我们说的佛菩提果,也就是包含般若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种智这些的内涵;它当然也没有办法证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所以它的定位纯粹就是小乘教。可是我们也要提醒大家,即便我们刚才说到俱舍宗以《俱舍论》当作依凭这 | admin 2018-07-22 |
|
此宗所修为四谛八正及十二因缘法,所证为有余依及无余依涅盘,解脱果唯具此二,不具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及无住处涅盘;唯证二乘菩提果,不证佛菩提果,与般若种智俱不相应,故属小乘教;此是俱舍宗在佛法中之定位。平实导师<宗通与说通>(原标题:俱舍宗在佛法中之定位) | admin 2018-07-22 |
|
可是缘觉菩提呢?他是知道有一个本识的存在,才能够有这十二因缘法的出生,但是他并没有实证这个本识在哪里,所以还是以如来藏为根本;如果没有如来藏这个本识,缘觉本身就没有办法透过十二因缘法证得解脱。那佛菩提更是以如来藏为根本,因为透过七住菩萨实证如来藏以后,能够随学转依如来藏,然后将这个依止如来藏的真如无我、人无我、法无我,然后这样次第修学上去;最后能够 | 三摩地 2018-07-22 |
|
《长阿含》以四谛、八正、十二因缘法等二乘法为主,兼破六十二种外道见。《中阿含》与《长阿含》所说大致相同,这两大经也兼说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其中隐含着第一义悉檀,但由于隐覆难知,所以一般未具法眼者则无法了知。《杂阿含》则多述及第一义谛,虽然偏说二乘菩提,但于其中仍然处处隐覆密意,说有如来藏涅槃本际中道心,也在十二因缘中说有缘于五阴之识存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另外有一些众生,信受佛陀的教诲之后,很努力地精进;但是他想要求得自然慧,想要在无佛之世自己开悟因缘法,而成为“辟支佛”,这样的人就属于“缘觉乘”。辟支佛的智慧比声闻高一些,在他入涅槃以前,也会随缘以神通度化一些人,所以就以“鹿车”来作譬喻。另外还有一些众生,听佛陀说法之后能够发起大心,愿意长久地精勤修学。除了声闻乘的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另外有一些衆生,信受佛陀的教诲之后,很努力地精进;但是他想要求得自然慧,想要在无佛之世自己开悟因缘法,而成为「辟支佛」,这样的人就属于「缘觉乘」。辟支佛的智慧比声闻高一些,在他入涅槃以前,也会随缘以神通度化一些人,所以就以「鹿车」来作譬喻。另外还有一些衆生,听佛陀说法之后能够发起大心,愿意长久地精勤修学。除了声闻乘的一切智,缘觉辟支佛乘的自然智之外 | 三摩地 2018-07-22 |
|
)甲、法门——四圣谛、十二因缘声闻乘以从佛闻法而知四圣谛、八正道等理,现观蕴处界无我,出离三界分段生死;缘觉乘以十二因缘法之现观,断除我见与我执,出离三界分段生死。(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真假开悟》,页348,佛教正觉同修会。)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中;因为一切法都不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若离蕴处界,就无一切法可说,由蕴处界的具足 | 三摩地 2018-07-22 |
|
透过修三十七道品及观修十二因缘法,教导众生解脱之道。首先应断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初果圣人。次淡薄「贪、瞋、痴」,成为二果圣人。再次断五种下分结剩下的二个:「欲界贪、瞋恚」配合初果时已断三缚结「我见、戒禁取见、疑见」,成为三果圣人。最后断五种上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我慢、无明」,成为四果阿罗汉。二乘人证四果得解脱,舍寿入无余 | 三摩地 2018-07-22 |
|
大乘人的放下,仍然需要正知正见,还是一样从断我见开始,然后找到本来自性清净涅盘这个真心,现观真心确实如《心经》所言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我们找到这个真心以后,再去读《心经》,就会发现《心经》所讲的,都是我们这个真心;以这个真心如来藏的角度,再返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法的一一支,都是虚妄的、无常的,甚至于无智亦无得,这样才能够真 | 三摩地 2018-07-22 |
|
出离观主要在修十二因缘,为什么十二因缘法他无法成就?因为他不知道有情众生生死的根由是从何而来?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过程,因为会老、会死所以要修行。断灭见的人,认为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他不知道生从何来?如果死了什么都没有,那下一世是怎样出生的?这表示出生有一个因,这个因就是前世的种子,出生了后有的种子。前世的觉知心不断地了知,就是不断地在执取种种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接下来是因缘法,因缘法就是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等等,这个里面的详细的观行。这个观行跟五蕴空是相辅相成的观行,刚好是一个是在横的层面,一个是在时间的纵的层面,提供了解脱道很好的观行。透过这两个观行之后,等于是解脱道的基础都已经打稳了。接下来就要是最后一段了,走一段非常陡峭的路,上去就是山门,对于学佛来讲,就是要参禅了。参禅这一段很 | 三摩地 2018-07-22 |
|
此外,辟支佛则是在因缘法上的实证者,是三乘菩提中的贤圣之人;由于三乘菩提都具有无量无边功德,能让众生成就解脱的功德,也能让我们依之而利益无量众生,因此是功德田。而且,因为三乘菩提于众生有恩,因此三乘菩提中的贤圣,譬如修因缘法的辟支佛,同时也是报恩田。所以尊敬供养辟支佛就是在种两种福田,也就是功德田及报恩田。故事中的婆罗门女,也就是因为以欢喜心供养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接下来是因缘法,因缘法就是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等等,这个里面的详细的观行。这个观行跟五蕴空是相辅相成的观行,刚好是一个是在横的层面,一个是在时间的纵的层面,提供了解脱道很好的观行。透过这两个观行之后,等于是解脱道的基础都已经打稳了。接下来就要是最后一段了,走一段非常陡峭的路,上去就是山门,对于学佛来讲,就是要参禅了。参禅这一段很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其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捨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四无畏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应令一切具足清净。如是方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佛在这个地方说到有彼即有此;但是今天很多的法师大德,都误解了这一句话,以为有彼有此,是指相对的因缘法,比方说油灯、灯炷、灯油之间,它们叫作有彼有此,这就是因为知见错误而误解了佛陀的话。佛所说的有彼有此,彼与此指的是业种与六入、十八界之间的关系,因为业种才能出生万法现象界,而不是一个现象的本身就会出现另一个现象。这又好像是世间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会认 | 三摩地 2018-07-22 |
|
未来的五支,有人说是未来的三支,也就是在十二因缘法中的最后五支。一般人是把“有、生、老病死”说为三支,有人把“有”算为一支,“生”是一支,后面的部分再把它细分为“老、病、死”三支,就成为五支了。“言六因者,如契经中所说六因”:如果说六因,就是契经中所说的六因。这六因,把它念一遍给诸位听:能作因、俱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问题出在那位当家法师,本身就是搞西洋佛学学术研究的,他能够成为当家师,就是拿了个西洋博士回来;可是他在上课时,连十二因缘法的次第还有内容都记不起来,只是以种种世间经营法则,带入寺院的事务中,一群出家众学人,跟着他忙的都是与三乘菩提背离,合于世间经营法则的事务,如此要得到信仰的法益、要能够解心是谈何容易?所以六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要能深入经藏、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