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同时声闻圣者也知道,不是以五蕴断灭为涅槃,不是以五蕴灭了不再出生为涅槃,因为五蕴灭了不再出生(只是断灭空),不是清凉、不是真实的法!所以,他们敢灭了自我,而不落于断灭之中,就是因为知道有一个涅槃的本际真实(存在而)清凉,这个就是指阿罗汉为什么能够于内、于外不恐怖的道理!同时菩萨还要修学十二因缘法。菩萨修学十二因缘法所建立的正知正见是这样的:菩萨知道 三摩地

2018-07-23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佛教常识答问·第三章僧伽和佛的》中指出:五戒的教法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间,所以叫做人乘;十善的教法能令修持者得生天界,所以叫做天乘;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和思惑,证得涅盘,所以叫做声闻乘;十二因缘法叫做独觉乘;六度的教法能令修持者行菩萨道,经过无数世的难行苦行,最后达到佛的果位,所以叫做菩萨乘。这就是说,如果 三摩地

2018-07-23

缘觉种姓的人则是不想拥有自己所有的寺院,也不想有人追随他学法,他也没有意愿为众生说法,独自一人隐居而对因缘法有兴趣;但是因为还没有智慧,所以努力修学因缘法以后仍然无法悟入因缘法的真实智,这就是缘觉种姓的修行人。菩萨种姓的人就不会专在身分上面用心,他可不管出家或在家,只要有,确定是,那就是他的老师、师父;如同善财大士一生证得五十二个阶位而成为等觉大士 三摩地

2018-07-23

缘觉种姓的人则是不想拥有自己所有的寺院,也不想有人追随他学法,他也没有意愿为众生说法,独自一人隐居而对因缘法有兴趣;但是因为还没有智慧,所以努力修学因缘法以后仍然无法悟入因缘法的真实智,这就是缘觉种姓的修行人。菩萨种姓的人就不会专在身分上面用心,他可不管出家或在家,只要有,确定是,那就是他的老师、师父;如同善财大士一生证得五十二个阶位而成为等觉大士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顺观十二因缘法时无明排在第一,辟支佛及阿罗汉皆因断了意识的无明而使意根的我执灭失,才能灭尽十八界而入无余涅盘。又意根因了别慧很微劣,不能细分别六尘万法,所以经常令第八识出生前六识来协助分别。(三)第六识意识是审而不恒;意识具有思量性,但依意根而转(即听命于意根)故不能作主;祂善能分别六尘万法,亦能分析、衡量意根所取诸法之利弊得失,让意根能作主决 三摩地

2018-07-23

再一直往上推,推到无明,无明从哪里来?无明总不会凭空无因而生,总不会从虚空生,无明原来是含藏在真识中,是从真识中出生的,所以佛在十因缘法中说无明等法都是:齐识而还,不过彼识。正因为有一个真实心才会有无明存在,虚妄而无自性的无明不可能独自存在,因为无明是与觉知心及意根相应的法,当然是依附于心而存在,不可能独自存在,也不可能是在虚空,那当然是依真识而存 三摩地

2018-07-23

问题出在那位当家法师,本身就是搞西洋佛学学术研究的,他能够成为当家师,就是拿了个西洋博士回来;可是他在上课时,连十二因缘法的次第还有内容都记不起来,只是以种种世间经营法则,带入寺院的事务中,一群出家众学人,跟着他忙的都是与三乘菩提背离,合于世间经营法则的事务,如此要得到信仰的法益、要能够解心是谈何容易?所以六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要能深入经藏、 三摩地

2018-07-23

既然阿罗汉、辟支佛都解脱了,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入灭以后,那些阿罗汉们没有一个人能成佛?所以显然成佛之道不是由于证得解脱而成佛的,而是另外还有别的法,那就是说:除了声闻法以外还要具足因缘法及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诸地无生法忍具足,若一切种智没有具足,就称为道种智,就是诸地菩萨的无生法忍。可是一切种智的智慧要从哪里来?要从亲证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就是 三摩地

2018-07-23

大家都能够背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最后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一切苦聚生,这是前后三世的十二因缘法。但是为什么一念起杀就会具足十二因缘呢?人家都知道,众生轮转生死的源头就是无明,所以流转生死的因缘是无明;可是无明有两种:一种称为无始无明,那是属于实相方面的不正知,不能实证,不能了知;而这种无明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所以 三摩地

2018-07-23

众生发心之后如果能精勤修学无量的善法,像四宏誓愿所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边也誓愿度,这就是勤修无量善法呀!当他发起声闻菩提之心时,也许只是因为运气不好,遇到声闻之师,不一定就是声闻种性;后来遇到缘觉之师,他就可以进一步修学因缘法的现观,这就是下心作中;乃至因为勤修一切善法而增上,后来遇见了大乘法之师——遇到了菩萨僧&mda 三摩地

2018-07-23

若非因缘所生法(譬如意根唯因即生,不须藉缘;亦如阿赖耶识心体是因缘法之因,佛说「本来而有」,不必藉缘已自存在),即非识阴所摄,故意根与阿赖耶识心体不得摄入识蕴中,非属藉缘乃生之法故,亦非积聚而成之法故。识蕴以何因、何缘而生?答:以阿赖耶识为因、无明为因,以及内六处(五色根之胜义根及心根之意根)为缘,加上功能完好之五色根而有「外法光明所照」,因此而生 三摩地

2018-07-23

大家都能够背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最后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一切苦聚生,这是前后三世的十二因缘法。但是为什么一念起杀就会具足十二因缘呢?人家都知道,众生轮转生死的源头就是无明,所以流转生死的因缘是无明;可是无明有两种:一种称为无始无明,那是属于实相方面的不正知,不能实证,不能了知;而这种无明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所以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一切诸法从因缘法生,因缘法生又从什么生?如果说因缘法本自常住,阿难这样说也被佛指责,因为不知道什么叫常住法;如果说因缘法很简单,这样也会受到如来指责,为什么?因为你要证得缘起法、因缘法里面真正的实际法。真正的常法是什么?就是从三转法轮所说的一贯如实之理,从初转法轮所说的如,变成二转法轮所说的真如,然后从一转法轮所说的识,变成三转法轮所说的第八识&m 三摩地

2018-07-22

也就是说,这样的心识非常特殊,因此,阿难有一次说他对于十二因缘法——十二缘起法非常了解;佛陀就说叫他不要再说了,因为因缘法很难,就是因为有这个心识。这个心识能够入胎出胎,在中阴身还能现起,生老病死都是由祂来掌握,包括一切名色的出生、变异以及老死。这一个心识在哪里呢?承认这个世界是缘起法,可是却不承认缘起法这个心识的人,就已经违背了阿含圣教 三摩地

2018-07-22

缘觉乘者先顺逆观察、思惟十因缘法,确定有一个万法所依的识;然后知道诸法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道理,再依照十二因缘来一一去观察思惟。但是这个前提必须要一一去了解,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等一一这些名相的真正的内涵;然后去观察思惟说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道理。同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如实去观察、思惟蕴处界我,一样要去断我 三摩地

2018-07-22

问题出在那位当家法师,本身就是搞西洋佛学学术研究的,他能够成为当家师,就是拿了个西洋博士回来;可是他在上课时,连十二因缘法的次第还有内容都记不起来,只是以种种世间经营法则,带入寺院的事务中,一群出家众学人,跟着他忙的都是与三乘菩提背离,合于世间经营法则的事务,如此要得到信仰的法益、要能够解心是谈何容易?所以六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要能深入经藏、 三摩地

2018-07-22

当他在观察十二因缘,从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到老死忧悲苦恼,这个十二因缘法里面,有人就去观察之后说:这个十二因缘里面,十二因缘就是我们众生,我们众生就是没有永恒不变的法;所以因为这样的缘故,众生依于十二因缘而流转的时候,也没有永恒存在的法,所以就没有所谓的第八识如来藏。然后他就以这个见解来否定如来藏的存在,可是这样的见解就是错误,那就是方法的误用。 三摩地

2018-07-22

佛用恒河的河水譬喻一直的流淌着的十二因缘之河,声闻人渡因缘之河时就像那只兔子一样,辟支佛对因缘法虽然是自悟自觉的,却仍然不知道因缘法的全部细相,只了知一小部分(辟支佛知道有名色所缘的第八识但是不能证得),所以缘觉渡过因缘之河时就像马一样,有时至底、有时不至底。诸佛渡因缘之河时犹如香象一样,因为究竟齐底,全部了知。四、烦恼、习气的断除不同佛在《优婆塞 三摩地

2018-07-22

佛经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不但八岁的小女孩可以成佛道,八十岁的老太太也可以了知因缘法(有一部《老女人经》就是佛对老女人讲因缘法),中年的女人也可以直趋菩提(《大宝积经》的《胜鬟夫人经》就是记载胜鬟夫人发愿修行的经过)。女人成道没有什么可惊,从八岁到八十岁的女人都能成道,才使我们惊奇地看见了佛教无与伦比的伟大精神。在经典里女身成道的很多,即使是佛教 三摩地

2018-07-22

再者,在思惟考虑的过程中,也许进一步又观察到:打是因缘法,到底是谁打、谁受?虽然现前免不了一番苦受,毕竟也是变异无常之法;骂也如空声,是因为幻执、幻取,都无实义!所以才能够进一步地安忍下来而不加以报复。这难道不也是因为智慧庄严的缘故吗?当然就说:忍辱度是有智慧庄严的。其次,行者为什么可以次第而得禅定,难道不是因为在因地以智慧的观察之后,知道五盖的过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4   5   …   6   7   下一页»   共140条/7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