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甚且公然否定最原始结集之四大部阿含诸经中之圣教,妄判为六识论之解脱道经典,公然贬抑四阿含诸经中之八识论正教,令同于常见外道之六识论邪见;全违世尊依八识论而解说声闻解脱道之本意,亦令声闻解脱道同于断见、常见外道所说之解脱,则无余涅槃之境界即成为断灭空而无人能知、无人能证。 如是住如来家,著如来衣,食如来食,藉其弘扬如来法之表相,极力推广相似像法而 admin

2018-07-23

云何谓此为我见未断之凡夫?谓佛于四阿含中说: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法为缘生。意识是意根与法尘为缘方能出生之法,是有生必灭之法,堕于意识境界中者,即同于众生我;若有差别者,都在意识境界之高下差别而已,都不离意识生灭法境界,故为我见未断之凡夫。如是我见,自古至今,即难断除;是故古今师、大居士,每多误以为断除我所之贪著,保持觉知心不贪不厌之境界,如是清净安住即 三摩地

2018-07-23

然而佛在《四阿含》都开示,一切有情的真心如来藏祂真实存在,有种种不同的名字,譬如无余涅槃的本际、如、我、入胎识等等;也明说一切名与色都要依附这个本际才能存在,不能外于本际而有名色的存在,所以二乘人入了无余涅槃才不会变成断灭空,菩萨依如来藏而修行未来才能成就佛道。所以,三乘菩提的修证都不能离开如来藏而有;如果离开如来藏而谈一切法空、一切缘起性空,那都 三摩地

2018-07-23

原始佛教的四阿含诸经中,也处处说「我」。这样的「我」或说之为涅槃之本际、诸法之实际、如、识缘名色之识、或说为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或说为有分识,乃至四阿含中也直接说之为我。每一个法都是可知可证的,只要跟着佛所说的法来修行,就一样能知能证佛所说的法。再来说明「无我」,也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外道所误解的「无我」--外道或佛门中的断见论 三摩地

2018-07-23

佛都知道,佛在四阿含中都说:意识乃是意根、法尘相接触而出生的法,祂是被生的法,本身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这位附佛外道怎么可以说意识是常住不灭的呢?这不仅证明这位附佛外道的认意识心为常恒不坏的我见未断,而且也因为他的错误说法和影响力而严重误导信受他所说法的众生走上常见外道中。此外,这位附佛外道还暗示自己很有证量。请问各位学人菩萨们:会有未断我见的圣人 三摩地

2018-07-23

大乘菩提却不行,大乘菩提的弘扬,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讲不同的法义;所以你们去读四阿含时,会发觉同一个法在不同的很多经典中重复的讲;可是你们去读大乘经典,每一部都各有不同处,所断与所证互有差别,这是因为众生的无始无明烦恼无量而不可数,也是为了救济众生这种无量苦恼,所以佛才要这么辛苦去讲,每到一个地方讲出一部大乘经,却都不一样,没有雷同的;不像四阿含很多经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佛真的是不容易成就呀!你看原始佛法的四阿含诸经里面记载:佛托钵回来以后,常常都是在教化众生而努力说法的,往往是整个下午都在为众生说法;到了晚上该睡觉的时候,往往又有天人来求法,你看佛连睡觉都不能好好的睡,所以真的是“无有休息”啊!所以有时佛因为色身很累的缘故,就请舍利弗尊者代讲,佛就斜卧在阿罗汉身后的禅座上,让色身休息一下。因为欲界色 三摩地

2018-07-23

四阿含诸经中常常会看见:有时候阿罗汉会击椎——也就是打云板——打云板就是要召集所有的僧众;击椎的声音散出去以后,佛陀就以佛眼观察,就跟阿难讲:阿难啊!某某阿罗汉今天要师子吼了!我们都去现场吧。去到那边,等到佛一坐定,比丘僧也都集定了,那位阿罗汉就站起来说:某某比丘!你有没有诽谤我?谛说我是凡夫?他们心性倒是还好,有作的人就会承认 三摩地

2018-07-23

怎么样观察佛法的功德微妙呢?你必须要先亲证嘛!如果没有亲证,如何知道佛法的功德微妙呢?特别是要亲证大乘菩提!亲证了以后,你会发觉原始佛法的四阿含经典也能懂,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经典、第三转法轮的唯识系种智经典也一样可以通达;从大乘的明心证悟而可以通达三乘菩提,就会知道:佛法还是真的微妙,功德真实广大。既然如实的观察到佛法的功德微妙广大,当然要护持正法,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菩萨不然,菩萨还得推溯无明的由来;无明总不能无因而有,一定有一个所依心,那就是如来藏——本识,就是四阿含诸经中所说的本际识,但是还得要亲证这个本际识的所在,才能发起般若实相的智慧。二乘圣人也曾怀疑过:十八界我灭尽后是否成为断灭境界?所以佛陀特地为阿罗汉们说明:无明依附于第八识心体而存在。所以因缘法推溯到这个本际识时,就不能再往前推了, 三摩地

2018-07-23

大乘菩提却不行,大乘菩提的弘扬,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讲不同的法义;所以你们去读四阿含时,会发觉同一个法在不同的很多经典中重复的讲;可是你们去读大乘经典,每一部都各有不同处,所断与所证互有差别,这是因为众生的无始无明烦恼无量而不可数,也是为了救济众生这种无量苦恼,所以佛才要这么辛苦去讲,每到一个地方讲出一部大乘经,却都不一样,没有雷同的;不像四阿含很多经 三摩地

2018-07-23

对一个不信因果报应,不乐修学持戒、布施之人,连未来世的人道、天道都保不住的人,哪有能力修证三乘菩提、得解脱而证实相呢?因此世尊在四阿含中,对初机学佛者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待其信心不退时,才会授与二乘菩提或大乘菩提;这些因果业报的道理必须先传授,令众生信入不疑以后,才传授二乘见道之法;已得二乘见道而断我见者,才会传授大乘见道之法,此乃诸佛常法, 三摩地

2018-07-23

而在四阿含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较量分别,可是往往从初果向说到阿罗汉,再说到辟支佛向、辟支佛的功德,接着就直接跳到叙述分别佛的功德那个部分,而中间诸大菩萨的功德往往略而不说;这其实就说明了,声闻人对菩萨所证的智慧与功德是难以了知的,因为声闻法只是佛菩提道中的一个极小部分而已。从这一段中,你既然已经明白说菩萨种性是这么尊贵,乃至于说未入七住位,就只是心得 三摩地

2018-07-23

四阿含诸经所说的无明,是二乘解脱道的无明,是我见、我执、我所执等无明,主要就是因为不知道五阴,尤其是识阴,都是无常生灭之法;以及不知道五阴灭尽后,仍有涅槃的本际独存不灭。明就是光明,智慧的光明;无明就是没有智慧的光明,因为没有智慧光明来了知五阴的无常、虚妄不实,而产生贪爱执著,这就是阿含解脱道中所说的无明。因此,要断除解脱道的无明,要先知道五阴内涵 三摩地

2018-07-23

意根并不摄在识阴中,因为意根是根,是意识或识阴六识出生所依的依根,是由意根与法尘为缘,意识方能从名色所缘的第八识中出生,而且必须靠意根共同运作而为助缘,意识才能继续存在及运作,故意根是意识出生及运作的必要条件,故意根不应摄在识阴中,故四阿含中说为意而不说为识。乙、识阴的出生《中阿含经》卷七云:若内耳、鼻、舌、身、意处坏者,外法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 三摩地

2018-07-23

依此二法(第一法为「根、尘、触三法和合」,第二法为「因缘所生法」)所生之心体共有六识,皆名识蕴,此是四阿含诸经中世尊所开示之识蕴义涵。由是故说,六识心王即是识蕴之全部,意根摄属十二处中之一处故,不摄在识蕴中,此是四阿含诸经中之正说。若在大乘法中,有广说识蕴亦含摄意根者,皆属方便说,为显示意根亦是可灭之法故(依三乘菩提共道之解脱道而言皆是可灭之法故),亦 三摩地

2018-07-23

凡是修学二、三年佛法的佛弟子都知道:「意识是意法为缘而生的,意识心是生灭的」;修学二乘菩提的南传佛法学人,也都知道四阿含诸经中的圣教:「意、法为缘生意识」、「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法为缘生」,所以意识觉知心绝对不是常住而不生灭的,这是佛门中的常识,不是开悟以后才能有的特见,不需要见道以后才知道。反观出家近四十年的证严法师,跟著名闻四海的印顺法师习法, 三摩地

2018-07-23

云何谓此为我见未断之凡夫?谓佛于四阿含中说:「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法为缘生。」意识是意根与法尘为缘方能出生之法,是有生必灭之法,堕于意识境界中者,即同于众生我,若有差别者,都在意识境界之高下分别而已,都不离意识生灭法境界,故为我见未断之凡夫。如是我见,自古至今,即难断除;是故古今师、大居士,每多误以为断除「我所」之贪着,保持觉知心不贪不厌之境界,如是清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菩萨不然,菩萨还得推溯无明的由来;无明总不能无因而有,一定有一个所依心,那就是如来藏——本识,就是四阿含诸经中所说的本际识,但是还得要亲证这个本际识的所在,才能发起般若实相的智慧。二乘圣人也曾怀疑过:十八界我灭尽后是否成为断灭境界?所以佛陀特地为阿罗汉们说明:无明依附于第八识心体而存在。所以因缘法推溯到这个本际识时,就不能再往前推了, 三摩地

2018-07-23

有的人作色身无常的无常观,仍然无法使他舍弃对自己色身的执着,就教他改修九想观;所以四阿含中说,有的比丘每天去尸陀林(穷人家没有钱可以埋葬死掉的家人,就把尸体丢到弃尸林中),他就每天在那边观察尸体,又在自己心中把那个影像再提起来观想,从尸体毁坏的过程:譬如长了尸斑、膨胀、爆裂、流脓、烂水、腐化,腐化了以后尸骨上面红白相间很恶心的模样,到最后风化了,只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页   1   2   …   3   4   5   …   6   7   下一页»   共140条/7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