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三地,主修忍波罗蜜多及万法明门、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藉以引发六通及三昧乐意生身。三地修学这些境界很迅速,事半而功倍。到了三地满心的时候,证得犹如谷响观。三地菩萨宣说妙法来利乐有情的同时在观察自己:在利乐有情说法无量当中,这些法音的宣流,都是犹如空谷回音——犹如谷响。他修学万法明门的目的,就是要证实这些:凡有所说,皆无实义;说来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同样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成就佛道的时候,也有外道质疑:释迦牟尼佛!你如何可以说是成就佛道呢?在《阿含经》中有一部《梵动经》,《梵动经》里叙说,在当时古印度有沙门、婆罗门,修学四禅八定,乃至五神通,他们可以看到自己在前一世,再往前推,一直推,可以推到多劫之前,跟很多众生一起生、一起死,常常聚会在一起;这个沙门、婆罗门,就产生一种邪见,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想要进一步生到色界、无色界天,你要修四禅八定;这就是人、天乘。如果讲完了以后,看他心性转变了,犹如白曡易能染色,就用胜妙的色彩把他染上去,那就是为他宣讲解脱道乃至般若、唯识种智。对于五浊恶世的众生,一定要这样次第性的施设,由浅入深来做渐次的教导,这个就叫作渐教。印顺在这段文字中所讲的权教,其实就是渐教中的方便施设。哪一些是权教呢?就是人天乘的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修禅定故,渐次修证四禅八定而起定力,能证四无量心境界而得广大福德,能得大神通力而得广大威德,满足三地境界。佛子以具足定力故,而与慧根相应,起于慧力,能知他心——知三界九地一切有情众生、其心所住境界,是名知他心智,一切外道、凡夫、二乘无学,皆所不知,是名慧力。如是依大乘菩萨而略说五根、五力。七觉支——又名七等觉支、七觉分、七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尚在第七住位明心的时候所证的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可是依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进修到了初地满心时,是有能力可以取证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但是菩萨并不取证这个二乘涅槃,一直留著最后一分思惑而不断除;留到了三地满心时,四禅八定已经具足,也在一大阿僧祇劫以前就断我见了,当然是可以取证灭尽定而成就俱解脱果,可是菩萨仍然不取证俱解脱,还是保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间智者举凡资生护生、严持五戒、修十善业、证知四禅八定等,皆名世间智;及与外道所言涅槃及其衍论,悉名世间智。藏密四大派古今诸祖所言涅槃心,悉堕五现涅槃之中,佛于《楞严经》中说为外道;不论其定境及神通境如何高强微妙,悉名世间智,不离三界有为生死法故。出世间智者广有多种,略说有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具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集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然契入法界实相,会因为他过去生所修学的四禅八定不同,乃至于过去生所熏习的种种差别不同,悟后的证量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有所谓的三关,也就是明心、见性跟过牢关。而最低层次而言,真正破参的人,假如不退转,不否定藏识的话,位阶在七住位,可是这只是大乘法里面所修学佛菩提道里面的见道位而已;接着还要十住位,经过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一一修学,最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问、大小乘真是「壁垒分明」吗?对初学佛者要从何着手呢?初学者读经先由小乘而至大乘经典,是否才恰当呢?学佛者应当去选择分大小乘来修行吗?答:三乘菩提有共与不共的意涵,若不论与凡夫外道共之四禅八定,简略的说,三乘菩提都是强调「出离法」的亲证;实证三界生死的解脱,也就是解脱道的部分,这是不共凡夫外道,却是大小乘俱共者;此乃是共的部分,故以此而论大小乘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意根的执着性只有靠四禅八定才能转变它,所以作决定的还是意根,所以意根要接受意识的指导。真懂佛法的人就说是意根在下决定,不懂佛法的人就说是意识在决定,说是觉知心意识在作主。是意识分别思维应该如何,它分别应该怎么作,背后决定的还是意根,但没有多少人懂这个道理。如果我见断不了,藕断丝连,还会退回去说是觉知心在作主。——节选《优婆塞戒经讲记》&nbs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乐于打坐,听从居士说法而猛修学四禅八定的修学人,应该要省悟,四禅八定,当然是要有出入定,如果连这个出入定都没有,代表这禅定的修学还不到家,可是就算是到家了呢,还是被直接请出;而最后智隍禅师如何呢?他忍不住问呢:「那六祖以什么作为禅定呢?」玄策禅师回答:「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四禅八定是共于三乘行者与外道的世间证境,令佛法的修行者可以了知三界法的内容。解脱道修证者,可以藉此修断三界法而成就一切智,入无余涅盘;佛菩提的修证者,可以藉此而了知一切相的内容,协助成就无生法忍的现观,所以大乘菩提的修证者也必须修学。大乘菩提修证四禅八定的目的,只是藉禅定的实证来利益众生,那是戒慧直往菩萨悟后的事,也只是作为利乐众生及修证无生法忍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读者如果对欲界六天以及四禅八定的内容有兴趣,请自行请阅平实导师著作的《楞严经讲记》。-----2016-02-19果报越殊胜佛法 (原标题:贪欲越少、果报越殊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会这样?若不懂十善业和十恶业产生的将来异熟果报会使人生到哪一道去,一定就会因此而不断的流转生死;若不能了解业因及业缘、业果,纵然禅定修得很好,四禅八定也具足了,舍报后出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去,可以在非非想天中活到八万大劫,但这是因为定福而生到非非想天中;不论住于非非想天的时间是八万大劫或者少至一万大劫,未来定福享尽了,寿命就终结了,就要下坠三恶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佛陀也有显示,显示什么呢?显示六年苦行,显示各种禅定,达到四禅八定,所以不论是苦行和禅定,想要远离世间的享乐,想要远离世间的这种骚动、扰动,然后让自己身心沉静,这都不是正确的佛法。正确的佛法所说就是要了解第一义谛,了解法,了解能够证得这个真心之法的善知识,然后要向他殷切地求法。如果对于世间哪一位善知识不清楚,佛法有说没有关系,你还是一样可以求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增上心学以根本禅定为主,和外道所修的、以及佛门凡夫所修的四禅八定有相通的地方,但是有所不同,所以称为根本禅定;以增上慧学为根本来修禅定,让意识和意根安住于三界一切境界中的种智里面,这与一般人的四禅八定大不相同,所以才叫作根本禅定,这就是增上心学,这是属于福德的部分。另一个部分就是增上戒学,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安止于自心境界,所以菩萨示现在人间时绝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性障则是指五盖,也就是贪欲、瞋恚、睡眠、掉悔和疑等,这五个法会障碍学人证得四禅八定,或者障碍学人修证解脱道,所以称为五盖。这五盖原则上不与所知障相应,因为所知障是属于迷理无明,而性障五盖是属于迷事无明,是烦恼障所摄。所以三障应该说是理障、事障和业障,不宜用性障来取代业障。问题二:弟子因为犯了很重的戒,一直希望能忏悔见到好相,有位师兄介绍拜忏时也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譬如说,在佛世(能出生在佛世是很好的事喔,但是也有一些人出生在佛世时反而是很倒霉)因为有些阿罗汉,他们并不是俱解脱的大阿罗汉,他们在四禅八定和灭尽定、五神通的境界修证上,都没有证量,所以他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凡夫俗子一样,他只是慧解脱的圣者,一点儿都不起眼;对于这种慧解脱的二乘圣者,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如果一个不小心,以为这一个人既然没有什么神异境界,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2500多年前佛陀住世的年代,大多数的众生都是善根深厚的,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很适合修学禅定,所以在当时,有许多人证得四禅八定,发起宿命通、天眼通等等通力的人也非常多。所谓宿命通,就是能够知道自己以及他人过去生一世、两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的宿命,在当时所造作的善恶业;如果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的话,甚至能够知道八万大劫以前的事;而八地以上诸大菩萨以及佛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说四果里面,有所谓的慧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就是时解脱,表示他对于解脱入涅槃要依于时间的限制,表示如果他已经成为慧解脱的阿罗汉,可是他不能马上解脱于三界流转的缘,为什么呢?因为他还没有具足四禅八定;因他没有具足四禅八定,所以他没有办法把自己马上舍身掉。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三果或四果,他一定要有禅定的修证,因为他所修证的境界,是相对于色界、无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就如前面所说的,神通的修证必须要依禅定正修之后,再作神通法门的加行,然后才能够证得;四禅八定都是意识的境界,都是三界中有漏有为法;由四禅八定而引生的神通,或者是说由欲界定、未到地定而引生的粗劣的神通,也都是世间法,都是有为法,不离意识境界。如果离开了禅定的三昧,那就不能够得到世间法的四禅八定,当然就更没有神通力可说了。神通境界,都是依着禅定证量的高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