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断地狱畜生饿鬼道,世间便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乃至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出现于世。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皆现于世。26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六十〈释校量法施品〉亦如是说: 法施者,所谓教 admin

2024-06-15

  也就是说,声闻是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行的方法,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尽五上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舍寿后可以入无余涅槃,永远在三界消失。由于声闻人是听闻佛的音声开示,观察自他有情蕴处界虚妄,而断除了我见、我执、我所执,舍寿后入无余涅槃的菩提法, admin

2020-07-06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龙王 三摩地

2020-06-14

  舍利弗,如来何故说有念处?舍利弗,经说若人得四念处,是人能得诸法体性,能得自身得我得人,无有是处。示法别相空故说四念处四念处性无性无处,无念无说无有贪著。念性尚无,何况念处?是故如来说名念处。舍利弗,诸法若有决定体性,如析毛发百分一者,是则诸佛不出于世,亦终不说诸法性空。舍利弗,诸法实空无性一相,所谓无相,如来悉见,如来以是说有念处。舍利弗,念处 admin

2020-06-14

  然而想要实证三果、四果出离三界者,应该有下手观行的方法;所以已断我见者,若想要取证更高层次的解脱果,应当修四念处观。但是佛陀对四念处观的内容开示,有一些却是常常被学人忽略的内容。今举经文供养读者,《中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如下:【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若 admin

2020-06-08

  正念:正念是正确清净的念力,修道人以四念处为正念,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若以世间法来说,则应时时保持正念,保持冷静清醒,处处小心谨慎,以免因心思散乱而造成重大的错误,导致遗憾发生,害人害己。正定:即是正确、正当的定力,使自己的心境随时都可以精神集中,心情平静,此即是世间正定。儒家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admin

2020-06-08

  四、苦集灭道谛:知苦集灭圣谛后应知苦集灭之道,谓修四念处观、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行此三十七道品,能断苦集。苦集已断则知苦灭,自知不受后有,是名灭苦集之道。--------平实导师《真实如来藏》 admin

2020-06-08

  菩提分者谓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佛子初学佛法,当依三十七品次第而入。然大乘三十七道品诸菩提分所证,有别声闻所证;谓菩萨依法界实相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异于声闻菩提分之于五蕴十八界无常断坏之法,其慧有同有异;同者为声闻所知,异者则非声闻所知,谓法界实相也。-----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一辑 admin

2020-06-08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29集小乘的四念处、大乘的禅及密教的大手印,有何不同?(上)>孙正德老师 admin

2020-06-08

  如果有人悟得如来藏时,我见等五个恶见就会跟着断除;如果修学声闻法的四念处观成就时,也会跟着断我见等五个恶见;以上所断的烦恼是见道所断的烦恼。但是其余的五个烦恼却是修所断的烦恼,并不是见道时可以断除的。这五种修道所断的烦恼,和恶见等五个见道所断的烦恼,合称六种根本烦恼。-------《正法眼藏‐护法集》-----萧平实无始无明在大乘明心见道时即已打破,但是犹未断 admin

2020-06-08

解脱的修行,在《中阿含经》中提到有关四念处观,首先要如何透过对自身观察的方法,来进行解脱智慧的修行,进而才能断我见。如来是这么开示佛弟子的:【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地于上,分作六段。】(《中阿含经》卷24)六界的六个功能是组成有情生命中,包括物质的色阴与非物质的非色阴(受想行识 admin

2020-02-21

那要提醒菩萨的是:大乘有四念处,小乘也有四念处;小乘有三十七菩提分,这里所谓的三十七品,大乘一样有三十七品;并不是只有小乘才有四念处,小乘才有三十七菩提支。那我们继续看经文:【往到弟所劝令奉法:五戒十善生天之本,布施学问道慧之基。弟闻此言瞋恚更盛,即答兄曰:卿自应废,不亲家业,毁坏门户!可独为此,勿复教我。疾出门去,莫预我事!兄便舍去。】(~《杂譬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6)换句话说,就是刚刚讲的,既然是菩萨戒心地为戒,在心地一个念头还没出来,还没在脑中形成相应于语言文字的口行,乃至说出来成为有身行、口行相应的这些其他众生看得到、听得到这口行的时候,我们就应要依于系心,系心于什么?正念!系心于四念处,乃至于系心于无相忆佛、念佛的清净念。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在根尘触的当下,这样子的一个五根就外逸了 admin

2020-02-21

如果想要从修定而证得解脱,只有佛门之中的圣弟子,已有无漏慧,有四念处观,当他们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时,发起舍心,慧光圆通,证灭尽定,这样才能因定而得到现世的解脱。但是,即使是已证无漏慧的阿罗汉,不修不证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定乃至灭尽定,其舍身之后的解脱境界,也仍然与已证四禅八定的俱解脱阿罗汉,是无二无别的。由此可见,解脱道修证之本质,乃是依智慧而得解脱, admin

2020-02-20

而菩萨所应修学的善法是什么呢?这样子提问,其实是有一些不妥的,原因是菩萨有哪一种善法是不应当修学的?应当是说随着当世的因缘,举凡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等,都是应当修学的。再者,修学种种的善法目的何在?当然是为了自利利他、共成佛道。菩萨修学善法自利之外,就是为了要饶益有情,所以从因地起一直到成佛 admin

2020-02-19

又比如四圣谛、四念处的观行,也是属于总相智,都是法智所摄。或如修行时的实践法门——八正道,以八正道而含摄缘起性空的法智,这则是属于总持智,总持智是将法智编成偈颂而容易记忆,以总持智含摄法智的法相总体。二乘法如是,大乘法的般若和种智亦复如是;若将般若或种智中的许多法相编成总持,而且能每天至少诵念一遍,就可以保持不忘,这也是法智的一种。由于法 admin

2020-02-18

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远不再在三界中出现。由此 admin

2020-02-18

然而要将种种苦聚集的原因消灭,一定要有方法才能成就,所以声闻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也就不见了,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像这样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种种苦聚集消灭方法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道圣谛。从这里可以了知:一者、声闻是透过佛语开示,去观察蕴处界虚妄,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 admin

2020-02-18

总而言之,五利使是见道所断的烦恼,菩萨在证得如来藏的时候,萨迦耶见等五个恶见就会跟着断除;假使是修声闻法,在四念处观成就的时候,这五个恶见也会跟着断除;但是其余的贪瞋痴慢疑等五个烦恼,则是修道所断的烦恼,并不是见道时就可以断除。如是合五钝使与五利使,就成为六种根本烦恼。各位菩萨,以上所介绍的是六种根本烦恼。基本上这六种根本烦恼,都是依于八识心王而有 admin

2020-02-18

对于哪些出世间的真实境界不了知呢?就是不知道四圣谛、四正勤、四念处、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不知道十二因缘,不知道六波罗蜜,不知道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不知道五神通,不知道八背舍,不知道九次第定、一切处观,不知道佛的无量百千三昧,不知道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乃至不知道佛的真实相,这就是对出世间的境界无所知,就是因为对一切境界有愚痴,没有智慧 admin

2020-02-18

 «上一页   1   2   …   3   4   …   5   6   下一页»   共111条/6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