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又菩萨亲证真心后深入去观察,发现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祂离见闻觉知,不会六尘,所以无智亦无得,因此菩萨转依无智亦无得的真心,才是《心经》所说的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菩萨以真心无智亦无得的体性深入去修行,他会渐渐发现已经没有种种罣碍来阻碍菩萨的修行,所以菩萨心里不会有种种恐怖事情出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央掘魔罗以偈答言(学梵本云式叉式叉译言随顺无违亦云学即今所谓戒也)一切众生命皆由饮食住是则声闻乘斯非摩诃衍所谓摩诃衍离食常坚固云何名为一谓一切众生皆以如来藏毕竟恒安住云何名为二所谓名与色是则声闻乘斯非摩诃衍名及色异种声闻缘觉乘解脱唯有名不说有妙色一切诸如来解脱有妙色犹如于掌中观察庵罗果云何名为三所谓三种受是则声闻乘斯非摩诃衍如来第一常闻无常生受若闻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十二年当中这一段时间,佛说《阿含经》《法句经》等等,主要说的是二乘的教法,说四圣谛,说十二因缘,又叫作藏教——三藏之敎,也就是初转法轮。这一些最早的经典,主要阐述的内容就是二乘菩提的解脱道。世尊在这一段时间,尽可能的让所有的弟子都能够快速地断除三缚结成就初果,然后就能够进修二、三、四果,最后能够成就阿罗汉。经过世尊刻意安排的说法引导之后 | admin 2018-07-22 |
![]() |
他认为说这个教的内涵,包含了在经文里面会看到的四圣谛、八正道跟十二因缘。智顗大师对于三藏教的看法,其实也确实符合了《阿含经》所显示的经文的内容,确实就是四圣谛、八正道跟十二因缘。除了三藏教之外,智顗法师也认为,藏教它的空观是所谓的“析空观”,分析,也就是说用分析的方式让人来体会空的道理。比方说,在说明事物的空性的时候,我们就用分析、分离的 | admin 2018-07-22 |
![]() |
我们在这个部分完全同意智顗大师的看法,三藏教确实就是经、律、论,并且这个经的部分指的是阿含的部分;它是正化二乘、傍化菩萨,也就是主要教化的对象就是二乘人,并且是以解脱道作为内涵;它的经文里面所揭示的像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这个都是所谓藏教的内涵。但是,我们要稍微进一步去看,我们说《阿含经》的解脱义,并不是只是在析空的这个状况;因为我们从《阿含经 | admin 2018-07-22 |
![]() |
其实我们认真来看的话,其实不只是三自性、三无性的这些的道理;其实我们证四圣谛,行八正道,修禅定等等,都一定要讲求真正去实证之后,才能够知道说佛所说的道理,才能够切身的体会佛所说的道理。关于智顗大师所写的《法华文句》、《法华玄义》跟《摩诃止观》的这些内容,我们从以上的介绍里面,我们都知道说他的理是非常的玄妙;可是我们也给大家分析了这些玄妙的部分,其实 | admin 2018-07-22 |
![]() |
这个“对法”主要是描述行者对着涅槃行去,或者对着四圣谛法行去的状况,所以叫作对法。《俱舍论》的背景最主要是在西元四五世纪的时候,世亲菩萨有感于《大毗婆沙论》变得极为繁琐,所以祂就造了《俱舍论》。俱舍宗就是依据《俱舍论》而成立的纯粹的小乘的宗派,这个宗派在中国地区最盛的,其实是在玄奘大师把这个《俱舍论》重译之后,在玄奘大师的门下,有好些的弟 | admin 2018-07-22 |
![]() |
「对」字有二义:一者对观,谓此论主旨在对观四圣谛意;二者对向,谓此论意对向涅盘。「法」字有二义:一者胜义法,谓涅盘也;涅盘善常,非断灭空,故名为胜;涅盘有实体故,说名为义;胜复兼义,故说胜义;二者法相法,谓俗谛之四圣谛也;相对于涅盘本际之胜义,故名俗谛;四圣谛依蕴处界一切诸法之性相施设,不离蕴处界俗法,故名法相法。行者依无漏净慧为因,能对向涅盘胜义 | admin 2018-07-22 |
![]() |
但是佛智极深极广,所以我们以十种大海的譬喻,来了知其中的内容以及差别是如何?从而来知道:从初地开始的修证,第一个是正愿,要发十无尽愿;二地一定要于戒垢清净;三地心地光明;心地光明的意思就是要了除世间的一切的烦恼,然后能够让发起禅定,而且依止于实相、依止于无生法忍而来修禅定;四地菩萨一定要在三十七道品的菩提分法上能够如实修证;五地菩萨于四圣谛能够如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这个人听了世尊的开示之后,仍然心意柔软而且欢喜信乐,那么世尊就知道,这个人的善根是可以承受佛教的解脱道;那么就会为他来解说四圣谛等解脱法道,让他可以渐渐进入佛法的殿堂当中,乃至于能够逐渐成就佛道。由于以上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基本上,佛教其实是并不排斥外道的;而且,会在外道用心修学、善根深厚的时候,就以种种的方便,来接引有缘的外道众生到佛教当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这一些以上的内容,我们是不是很容易在外面,听到外面的说法,就很容易去判断它到底是不是佛教呢?比方说在佛教里面,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名词,比方说“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或者我们也常常听到一些人会引用《心经》上面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当我们听到这些名词的时候,没有错,这一些都是佛教里面的名词;但是这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什么是佛法?有人说:「佛法就是讲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等。」然而佛法不只是这样,因为佛法要分成两个大部分来说,一个部份是「解脱道」,另外一个部分就是「菩提道」。什么是解脱道?解脱道就是讲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这叫解脱道;那什么叫做菩提道?菩提道就是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的证知;法界的实相讲的就是有情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十二年间,这一段时间佛陀为僧团说《阿含经》、《法句经》,主要说的就是二乘的教法,说四圣谛、说十二因缘,这叫作藏教,也就是初转法轮。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一)第001集起信论导读(一)》余正伟老师(原标题:达摩祖师为神光安了哪颗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无苦集灭道:远离了十八界一切的法,唯有第八识空性心存在的时候,苦、集、灭、道、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诸佛法还会有吗?无智亦无得:智即一切解脱的智慧,包括解脱道的智慧,佛菩提道的智慧。空性如来藏心原本就不念一切法,不与一切法相应,从来都是自住涅磐寂灭境界,而本身又是具足一切真如性,若以如来藏而说所谓证得解脱而实无解脱可证,自然是无智亦无得;而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五蕴事实上,在佛法中,下士道应该是声闻人所修的四圣谛、八正道的解脱道,中士道应该是缘觉人所修的因缘观解脱道,上士道应该是菩萨所修的般若中道观及一切种智无生法忍,宗喀巴为了想要引人入密宗道的双身法中,避免学人知道意识心虚妄,故意扭曲妄设三士道。声闻人的解脱道中,最重要的是对于五蕴内涵的如实知,然后才能修学五蕴的苦、集、灭、道四圣谛,八正道即是四圣谛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此以观,四圣谛(特别是苦圣谛)的观行与八正道的实修,就显得很重要了。当苦圣谛具足观行完成时,才会有厌恶三界世间、厌恶自我存在的出离心;然后开始探究灭除各种苦集的事项,终于了知:原来三界生死苦的集,有许多不同的事项。一一探究完成以后,苦集圣谛的修习才算是完成了;在已经如实而且具足观行五阴十八界六入的生灭性而了知其虚妄的前提下,这时终于能够取证声闻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六字大明咒所依据的主要文献《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应是印度“事密”晚期,被印度教性力派邪法渗入之初时所造的伪经,原因如下:(一)、此经只提及四圣谛、八正道等名相,而不曾详言其意涵;又经中云:时诸菩萨入楼阁中,而念六字大明。是时见涅槃地,到彼涅槃之地,见于如来,观见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心生欢喜。这段话中,已分明显示伪造此经者并不知“无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例如:解脱道中说四圣谛,就以爱为集圣谛,因为爱会导致众生不断聚集种种苦。又如十二因缘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总共十二支。这其中爱、取、有三支是能生支,就是会出生未来世的后有,以及接着而来的老病死忧悲恼苦。而爱取有这三个能生支,也是以爱支为缘起。这就是说佛教认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十二年当中这一段时间,佛说《阿含经》《法句经》等等,主要说的是二乘的教法,说四圣谛,说十二因缘,又叫作藏教——三藏之敎,也就是初转法轮。这一些最早的经典,主要阐述的内容就是二乘菩提的解脱道。世尊在这一段时间,尽可能的让所有的都能够快速地断除三缚结成就初果,然后就能够进修二、三、四果,最后能够成就阿罗汉。经过世尊刻意安排的说法引导之后,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目录一、前言二、如何修证解脱道甲、法门——四圣谛、十二因缘乙、观行——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丙、证果——四果阿罗汉、五果辟支佛丁、检验——三法印、如来藏三、解脱道是世俗谛、出离观、方便修四、结语一、前言佛法之道唯有二法:三乘与共之解脱道及大乘独有之佛菩提道,以外无别佛法。(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页6,佛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