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三乘佛法中的小乘声闻解脱道,是以身念处(也就是观身不净),还有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以及法念处(观法无我)的四念处法为行门,依苦集灭道的四圣谛而作观行,现观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我是虚妄不实,可以因而得以断我见、断三缚结;进一步又依八正道而行,修断我执思惑等三界惑及我所的贪爱,因而得以出离三界生死。其中,八正道是八项远离偏邪,质直而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在这个时候,才会接着为他说明苦、集、灭、道等四圣谛,让他断除我见成为初果的法眼净。接着佛陀会再为他作三归依和受持五戒,让他成为修学佛教的佛。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二乘菩提小法尚且要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人天善法;那么大乘的菩萨,当然更是需要广大的福德资粮作为基础,才能继续往更高层次的深法来修进。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的修学是不可能一 三摩地

2018-07-23

痴的根本罪有很多种,譬如,我们常听到有些人会这样说:唉呀!不管造什么善业和恶业,都没什么未来世的果报啦!造了善业还不是都是白造的!造了恶业也不会有恶果啦!所造一切业都是无因也无果啦!或者有些人也会这样说:唉呀!什么四圣谛、八正道都是骗人的啦!有什么地狱?不过都只是圣人方便施教而已。什么解脱不解脱的,所有的宗教还不是都同样在劝人为善嘛?甚至于也有人会 三摩地

2018-07-23

另须请阅善知识著作解说佛法之书籍,以了解根本佛法,譬如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四圣谛、七觉支、八正道、五根、五力、十二因缘、因缘果报、缘起性空、三法印、四念处、四依等等,此皆属于基础佛法,身为佛子欲求参禅见道,应先了解基础佛法之道理。了解后再研读大乘了义经典,譬如《大般若经》、或其中之《金刚经、心经》。《圆觉经、法华经、首楞严经、大般涅槃经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在六住位菩萨所修学智慧的内容,是以熏习相似般若为主,来熏习四圣谛、十二因缘、五蕴、十八界的知见。在四圣谛所建立的知见是这样的:菩萨知道五蕴的出生就是苦,因为有五蕴的出生,所以才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而五蕴本身:色蕴就是四大所成的色身,四大一向是变异无常的。而受蕴指的就是眼根触色尘,耳根触声尘,鼻根触香尘,舌根触味尘,以及身根触触尘,意根触法尘, 三摩地

2018-07-23

豁然意解悟四圣谛譬如新净白氎易受染色。即于座上。得罗汉道。更不退转。不随他教。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我先愚痴。欲酒所醉。扰乱贤圣。造不善业。唯愿世尊。听我忏悔。佛言。我已受汝忏悔。汝今当知。佛世难遇。人身难得。解脱生死得阿罗汉。亦为甚难。如斯难事。汝已得之。于佛法中。获真实果。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故汝今宜应精进。慎莫放逸 三摩地

2018-07-23

二、说教:佛出世为宣说,依四圣谛宣说真实苦集灭道,及所谓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等十二部,使学士闻后得以出离。三、法教久住:在佛世,或在佛涅盘后,或在期过后,正行未灭、未隐,名为法教久住。四、法住随转:有力证者,证得后,如所证随转,能令学人随顺教授教诫,如是名为法住随转。五、他所哀愍:「他」是指施主,施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在这个时候,才会接着为他说明苦、集、灭、道等四圣谛,让他断除我见成为初果的法眼净。接着佛陀会再为他作三归依和受持五戒,让他成为修学佛教的佛。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二乘菩提小法尚且要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人天善法;那么大乘的菩萨,当然更是需要广大的福德资粮作为基础,才能继续往更高层次的深法来修进。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的修学是不可能一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法道,都是依着四圣谛、八正道声闻法的观行修学所生起的菩提慧,或者是依十因缘、十二因缘缘觉法的观行修学所生起的菩提慧,而能够出离三界生死轮回,并不是藉着禅定的修证而出三界生死轮回。其次来说佛菩提道,它是修证法界实相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菩萨六度中的般若,须以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为基础,然后亲自现前领受所证金刚心如来藏的体性,因而发起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信根之四预流支,首先要亲近善士听闻佛法,对佛法如理思惟后,产生了信心与出离的欲念,成就了对佛、法、僧、戒四不坏净,依四圣谛与八正道,法随法行的完成解脱涅槃之道。如偈云:信地为根基四谛慧日照八道甘露水时时勤浇灌身心法常念四禅定苗身所作不唐捐幼苗成幢树如因陀罗柱八风吹不动四双与八辈三七道所成日种之所说宝山勿空回每年从秋入冬,北方大批成群候鸟,皆会迁 三摩地

2018-07-23

中品上生者,由于持戒清净、无众过患,具足出离生死苦之善根,往生随即花开,听闻众音赞叹苦集灭道四圣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由于阿弥陀佛之威德感召,报得三明六通,具足八解脱之功德。而中品中生与中品下生者,于往生经七日花开后,听闻众音说四圣谛法,欢喜信受,亦得须陀洹,经半劫或一劫之修学成阿罗汉。而此中品与下品往生者,于往生极乐国莲花开敷时,皆不能见佛;此理 三摩地

2018-07-23

二乘人的禅观是什么?声闻人以四念处的观行法来观察四圣谛:如何是苦?如何是苦集?如何是苦集灭?想要达成苦集灭的方法就是苦灭的道。是以四念处的方法来观行这四圣谛,这是声闻禅的禅观。但是缘觉从十二因缘去起观,不用四念处观的。这种现观自我虚妄的禅观而能安忍于自我的虚妄,不再认意识为常住心,即是声闻、缘觉所行的忍。他们能安忍于这种禅观所得的结果:我完全是虚妄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从那时开始,生生世世都忆持当时发的誓愿,许诺成佛时要先度化他们,因此他们五人在我最初鹿野苑三转十二行,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时,就闻法而次第证得解脱果了。憍陈如等五比丘闻佛说法证解脱果,僧团最初成立,佛法僧三宝具足,开启了释迦世尊度化娑婆世界众生的一代时教。而其因缘正是起因于世尊过去生为慈力王时,慈悲救助五夜叉。这也说明了不违背菩萨的慈悲,确实是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并且还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还要依大乘法的般若来证四圣谛,不是以缘起性空来证四圣谛;是以般若、以如来藏的实相来证四圣谛;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善能观察生老病死。二乘人不善于观察生老病死,因为人之所以出生,是怎么出生的?那个因缘与过程都不善于观察,他们只知道因为无明、因为业种,所以不断的出生,但是无明和业如何导致在人间受生成长以及出生?这些道理他们都不懂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菩萨还得要求证这个本际识在何处?体性如何?有些什么功能?但是二乘圣人不必求证这个识,他们只要从声闻法中的四圣谛、八正道去修证就可以了。而中乘的缘觉人只要从十二因缘等等因缘法去现观而推知就可以了,不必像菩萨还要从无明再往前推,去证取无明所依的阿赖耶识心体。因此二乘人所修证的都是在一念无明范围中修证。但是在大乘法中所讲的十二因缘一念无明,不像二乘法 三摩地

2018-07-23

例如解脱道中说四圣谛,就以爱为集圣谛,因为爱会导致众生不断聚集种种苦。又如十二因缘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总共十二支。这其中爱、取、有三支是能生支,就是会出生未来世的后有,以及接着而来的老病死忧悲恼苦。而爱取有这三个能生支,也是以爱支为缘起。这就是说,佛教认为, 三摩地

2018-07-23

在真见道位前,虽已圆满六住位应修之六度波罗蜜多,求入真见道位前仍有四加行必须修持;如是四加行,乃以二乘四圣谛观行所断我见为基础,接著应在大乘真见道前对二取皆属如来藏空性之正理有所认知,并须心得决定,方可成为比量观察能取、所取皆属空性如来藏之菩萨,始能名为四加行已经修证完成的菩萨,即是双观“能取所取空”;其后方能求证第八识如来藏而证真如,如 三摩地

2018-07-23

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亲见佛性或断除烦恼。念佛人于此世界,修念佛法门而悟入佛性者是如此,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者,于花开见佛后,闻法而入无生忍(注二),亦复如此。是故一切修行法门皆当汇归于禅定。因此,广义的说,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的各种法门在内,都属于禅定的范围 三摩地

2018-07-23

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亲见佛性或断除烦恼。念佛人于此世界,修念佛法门而悟入佛性者是如此,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者,于花开见佛后,闻法而入无生忍(注一),亦复如此。是故一切修行法门皆当汇归于禅定。因此,广义的说,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的各种法门在内,都属于禅定的范围 三摩地

2018-07-23

当我们提到四圣谛、八正道的时候,或是八圣道的时候,并不一定都是在指小乘,因为小乘的修学方法,很简单来说就是要来实证《正觉总持咒》第一句五阴十八界,一切生灭法。《金刚经》有一首四句偈讲到这个五阴十八界,这一首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众生之所以轮回,就是在五阴十八界上面建立了身见,意识这一个妄心在执着色身为我,依于我有色身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