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声闻法中有时也会有人修学四圣谛法,证得我空,断了我见、证了初果。(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九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3月初版首刷,页144。)如来藏空性 第一义空就是讲如来藏空性,因为祂从来离蕴处界法,离六尘、离无明、离无明尽,不在一切法中,但祂出生了一切法;如此实证了,才能叫作第一义空智。(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一辑 admin

2018-12-27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门正义》公案拈提第六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6年8月初版二刷)下品法〈下品涅槃〉 声闻所修的有为有作的四圣谛,这是下品涅槃;这一种下品涅槃,依二乘菩提而方便说是有余涅槃以及无余涅槃。这种涅槃被称为下品的法,是因为只修学四圣谛,依苦集灭道四谛来现前观察蕴处界的苦空无我无常,所得的解脱智慧是有限的。(节录自平实导师著 admin

2018-12-27

[10]圣龙树菩萨在《中论》中破斥断见外道如下:「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以无四谛故见苦与断集证灭及修道如是事皆无以是事无故则无四道果无有四果故得向者亦无若无八贤圣则无有僧宝以无四谛故亦无有法宝以无法僧宝亦无有佛宝如是说空者是则破三宝...复次空法坏因果亦坏於罪福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中论》卷4佛陀说:“舍利弗!若有众 admin

2018-12-27

1988年,导师应邀在某居士家中佛堂开始讲说基本佛法,先讲五蕴、十八界法之缘起性空、四圣谛、十二因缘等阿含基本佛法,以《阿含经》中所说佛法为说法的主要内容。1989年初,导师转进而改修体究念佛--参禅。从此开始常常住于见山不是山的境界中。十月初随圣严法师前往天竺,作为期15天的朝圣之旅,而中断说法度众之事。返台后,鉴于长时处于参禅状态之“见山非山”境 admin

2018-11-10

譬如: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和世间人刚好相反,因为他们都已经清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理,也明白四圣谛、八正道的正理,知道一切世间法无非是苦,所以就很厌离这种自无始以来不断在三界当中生死轮转、头出头没的状态,而极力想要断除修集世间苦的因,想要从生死苦当中解脱出来,因此就会很努力地修行八正道,最终才能够成为“所作已办,梵行已立,生死已尽,不受后有。&rd admin

2018-08-16

一般而言,声闻菩提的修学是在四圣谛上作思惟观察以及亲证。而四圣谛说的是苦、集、灭、道,先确定在三界之中悉有苦,然后观察众生不断地聚集未来苦之因;进一步知道,让后有之苦因不再聚集,则后有的苦就会消灭的道理;最后依据让苦集灭的方法——也就是八正道,这样,后有之苦因不再聚集,灭却了后有之苦就见了真实道。而缘觉菩提的修学,是先顺、逆观察思惟十因缘 admin

2018-08-15

修无我想就是指二乘菩提声闻法的四圣谛、八正道的解脱道。十二因缘法是指缘觉法。菩萨还愿希望自己生生世世出生的时候,如果生在没有正法处,没有正法可以听闻、修学、弘法,愿意自己常常乐于安住寂静之中。今天时间已经到了,我们下一集再继续跟各位说明“菩萨正行”的这一部分。阿弥陀佛! (原标题:菩萨应如何发愿是为智者?) admin

2018-08-15

譬如: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和世间人刚好相反,因为他们都已经清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理,也明白四圣谛、八正道的正理,知道一切世间法无非是苦,所以就很厌离这种自无始以来不断在三界当中生死轮转、头出头没的状态,而极力想要断除修集世间苦的因,想要从生死苦当中解脱出来,因此就会很努力地修行八正道,最终才能够成为“所作已办,梵行已立,生死已尽,不受后有。”的阿罗 三摩地

2018-08-10

佛法内容是什么?一般人的了解就是:打坐、参禅、念佛、法会诵经、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断烦恼或只是布施……等等。但是佛法就只有这些吗?为什么我们学了一世就只知道这些?为什么我们参禅十几年还是读不懂公案、读不懂经典?二乘声闻、缘觉都已断了见、思惑烦恼,证得了二乘菩提,成为二乘圣人了,为什么还不是大乘法中的开悟圣者?虽不是凡夫了,为何还 admin

2018-08-07

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亲见佛性或断除烦恼。念佛人于此世界,修念佛法门而悟入佛性者是如此,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者,于花开见佛后,闻法而入无生忍(注二),亦复如此。是故一切修行法门皆当汇归于禅定。因此,广义的说,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的各种法门在内,都属于禅定的范围 admin

2018-08-06

也有人说:大乘入道,就是证得了四圣谛、八正道,证得苦、空、无常、无我,证得了这些以后能够解脱于三界生死,这就是大乘入道了嘛!其实也不是。为什么?这就是误会了大乘的入道。大乘入道是因为(证得)祂是法界实相心,祂是属于法界实相的法,而不是属于现象界的法。现象界的法是五阴、十八界,能够现前观察五阴、十八界虚妄,乃是属于二乘、声闻解脱道;大乘要究竟成佛,不 三摩地

2018-08-01

真实如来藏目录序第一章依妄心之间断,证有如来藏……………………………001第二章依有情能忆念之有记心,证有如来藏…………………017第三章由因果证有如来藏……………………………&helli 三摩地

2018-08-01

此时思求入地而欲进阶于大乘见道之通达位中,仍必须进修大乘四圣谛,现观四谛十六品心及九品心后,要有本已修得之初禅或二禅定力作支持,方得相应于慧解脱果;或于此安立谛具足观行之后发起初禅为验,证实已经成就慧解脱果;此时已能取证有余、无余涅槃,方得与初地心相应,而犹未名初地。而后再依十大愿起惑润生,发起继续受生于人间自度度他之无尽愿,不畏后世长劫生死众苦, 三摩地

2018-07-23

声闻菩提是佛的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蕴处界虚妄以后,就把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断了,成就了初果人;乃至于将我所执、我执断尽,成就了四果的阿罗汉,所以他可取证无余涅槃;未取证无余涅槃的时候就可以证得有余涅槃,所以他们证得两种涅槃。那缘觉呢?他们是透过十因缘逆推,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往上逆推到 三摩地

2018-07-23

声闻菩提就是佛的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蕴处界虚妄以后,进而断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所以称为初果人;乃至将我所执、我执断除了,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之后就可以取证无余涅槃。可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前会有所疑,为什么?到底入了无余涅槃之后,是不是断灭空啊?因为有所疑就去问佛,佛就告诉他:阿罗汉 三摩地

2018-07-23

乃至苦集灭道四圣谛理。永断疑见。阿难。今此摩诃波阇波提苾刍尼。能起净信心归依佛法僧。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等近事戒法。而能于佛及法僧伽。乃至苦集灭道四圣谛理。已断疑惑。此苾刍尼难作能作。佛亦自知。阿难。有十四种较量布施。何等十四。一者于病苦人而行布施。二者于破戒人而行布施。三者于持戒人而行布施。四者于离染人而行布施。五者于须陀洹向而行布施。六者 三摩地

2018-07-23

目录【第一篇】总论【第二篇】略说二乘菩提第一章声闻菩提第一节声闻菩提概说第二节略说四圣谛第一目苦圣谛第二目苦集圣谛第三目苦灭圣谛第四目苦灭道圣谛第三节略说八正道第一目世间八正道第二目出世间八正道第四节声闻菩提之内涵第一目五蕴概说第一款色蕴第二款受蕴第三款想蕴第四款行蕴第五款识蕴第六款非五蕴所摄的意根第二目略说十二处第三目略说十八界第四目现行熏种子, 三摩地

2018-07-23

例如:解脱道中说四圣谛,就以爱为集圣谛,因为爱会导致众生不断聚集种种苦。又如十二因缘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总共十二支。这其中爱、取、有三支是能生支,就是会出生未来世的后有,以及接着而来的老病死忧悲恼苦。而爱取有这三个能生支,也是以爱支为缘起。这就是说佛教认为 三摩地

2018-07-23

简单地说,声闻乘是以四圣谛,从苦集灭道这个四个方面,来先确定说三界中悉有苦;然后进一步观察说,众生不断聚集未来苦的原因;进一步再知道说,让后有的苦因不再聚集,然后后有的苦就会消灭的这个道理;最后再依据让苦集灭的方法,而后有的苦因不再聚集,灭却之后,灭却了后有之苦,就真正见到了真实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如实去观察、思惟蕴处界我,知道蕴处界我中含有能取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在这个时候,才会接着为他说明苦、集、灭、道等四圣谛,让他断除我见成为初果的法眼净。接着佛陀会再为他作三归依和受持五戒,让他成为修学佛教的佛。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二乘菩提小法尚且要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人天善法;那么大乘的菩萨,当然更是需要广大的福德资粮作为基础,才能继续往更高层次的深法来修进。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的修学是不可能一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