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在佛法里,苦集灭道四圣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法,其中苦圣谛就是在讲众生种种的苦,可以归纳为常见的八种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苦;众生的苦不外乎可以归纳为这八类。有些人在某些时候,对某些苦的体会特别深,就像故事中的这一对父母,就是因为对自己的子女特别爱恋,导致一旦子女往生便无法从痛苦中自拔。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每个人有他 | admin 2020-02-21 |
![]() |
而世尊能够详细为众生说明烦恼因断除的方法,为我们施设了种种修学次第,提出了四圣谛、八正道,然后又建立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一一为众生分析,让众生能够了解:众生执著的自我,无非就是十八界,可是这十八界都是虚妄,因此就可以把轮回生死的烦恼因给坏灭掉。佛能为众生宣说坏灭烦恼因的法,让众生实证解脱,真正出离三界生死,因此称之为佛。阿弥陀佛!------《三乘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说解脱道它的精神,就是要让大家认清楚烦恼的根源,让大家知道如何真正地能够降伏烦恼,乃至于究竟地解脱烦恼;所以我们上次曾经说过,我们说解脱道判断的准则有两个,一个是以断我见我执为核心的四圣谛的法义,第二个准则就是用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用这两个准则来判断。今天我们就不妨先用其中一个准则来判断看看。比方说我们以断我见、我执为核心的 | admin 2020-02-21 |
![]() |
有些修解脱道的人虽知以四念处观行来实证四圣谛的智慧,但大多数的人却不明白入胎识这个最核心的关键;或者错把入胎识当作识阴意识,而落入断见或者常见的过失;等而下之的,就是只在断我所的贪爱上著墨,以为这样就可以成就解脱果。因此若不能确实理解,接受这个身念处观的最重要前提,而只是单在色身的缘生无常上面来观行,终究是断不了身见,无法成就解脱初果的。所以必须先 | admin 2020-02-21 |
![]() |
然后说,什么是谤真谛呢?也就是说,认为:四圣谛是骗人的,只是圣人方便施教,没有什么解脱不解脱的,这个都是劝人行善而已!有时候诽谤贤圣,因为根本是不相信世间有什么贤人或圣人,认为:所有的宗教也就只是劝人为善而已,贤人、圣人都是自行施设的,世间根本没有什么圣人、贤人!这个都是属于诽谤贤圣之人。当他们心中想诽谤业、因、果、真谛、贤圣之人的时候,而且决定要 | admin 2020-02-21 |
![]() |
在佛法里,苦集灭道四圣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法,其中苦圣谛就是在讲众生种种的苦,可以归纳为常见的八种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苦;众生的苦不外乎可以归纳为这八类。有些人在某些时候,对某些苦的体会特别深,就像故事中的这一对父母,就是因为对自己的子女特别爱恋,导致一旦子女往生便无法从痛苦中自拔。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每个人有他 | admin 2020-02-21 |
![]() |
佛就回答阿难说:是的,姨母于我有大恩德,但是我对她也多有恩德;因为我的缘故,她才能够得到对于三宝的信心,能行三归依、持守五戒,能观行诸法的苦谛、苦集谛、苦灭谛以及苦灭道谛的四圣谛法,得以建立并且长养对于佛法的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像这样子的恩德,即使有人用自己的身体来供养,舍身的功德也无法及得上。这里的意涵就值得我们注意了,意思是说:能够引导 | admin 2020-02-21 |
![]() |
他终于依于佛所施设的三十七菩提分、五根、五力这样的一个四圣谛、八正道的道理,而终于成就了一个道果。根据后面的经文看起来,他就是成为阿罗汉了。那要提醒菩萨的是:大乘有四念处,小乘也有四念处;小乘有三十七菩提分,这里所谓的三十七品,大乘一样有三十七品;并不是只有小乘才有四念处,小乘才有三十七菩提支。那我们继续看经文:【往到弟所劝令奉法:五戒十善生天之本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要学习四圣谛的话,必须要从苦圣谛先下手;那么苦圣谛,就要了解苦到底讲的是什么?甚至要了解说佛教里面讲的,这个一切皆苦、有受皆苦这些事情,是不是真的全然完全是悲观呢?俨然就好像讲说人生的一切不外乎是痛苦而已,其实不是这样子的。我们上次说佛教里面讲的苦这件事情呢,可以用八苦来说,那个八苦里面最关键性的,就是五阴炽盛苦,因为前面的七苦都包含在五阴炽盛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这里要说明这个厌,不是讨厌的意思,而是把这五藴的法、十二处的法、十八界的法,乃至于四圣谛的法,都已经观行了具足,不会再有任何的怀疑,所以这个厌是表示已经观行满足了。也是因为观行非常具足,对于世间五藴十八界这些法,不离无常、苦、空、无我,所以就会离开世间的杂染,而能够证得解脱;也因为能够证得解脱,所以能够自知自作证,自己知道当般涅槃。所以当佛陀每 | admin 2020-02-20 |
![]() |
佛陀在这个时候,才会接着为他说明苦、集、灭、道等四圣谛,让他断除我见成为初果的法眼净。接着佛陀会再为他作三归依和受持五戒,让他成为修学佛教正法的佛弟子。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二乘菩提小法尚且要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人天善法;那么大乘的菩萨正法,当然更是需要广大的福德资粮作为基础,才能继续往更高层次的深法来修进。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正法 | admin 2020-02-20 |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就是说,菩萨现前观察这个真心,是没有五蕴、六根、六尘、六识,也没有十二因缘的----有支,更没有四圣谛----法的存在,菩萨悟了这个无所得,而且离见闻觉知的心,才能成为《心经》所开示的菩提萨埵,这也就是菩萨。如果所悟的心不是无所得的心,表示他悟错了,不能称为菩萨。又菩萨在菩萨论中也开示,这个真心的体性是无覆无记性,表示祂没有遮覆 | admin 2020-02-20 |
![]() |
譬如: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和世间人刚好相反,因为他们都已经清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理,也明白四圣谛、八正道的正理,知道一切世间法无非是苦,所以就很厌离这种自无始以来不断在三界当中生死轮转、头出头没的状态,而极力想要断除修集世间苦的因,想要从生死苦当中解脱出来,因此就会很努力地修行八正道,最终才能够成为“所作已办,梵行已立,生死已尽,不受后有。&rd | admin 2020-02-20 |
![]() |
苦是后果不是原因,苦的原因是四圣谛中的第二圣谛:苦集圣谛。简单的说,苦是人们招集而来的。譬如《增壹阿含经》卷17中,世尊告诸比丘:彼云何为苦集谛?所谓集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着,是谓名为苦集谛。意思是说:由于爱与欲,导致众生心恒染着,而不断造作诸业,招集未来的苦果。这里所谓的爱,就是指十二有支中的第八支,也就是受缘爱,爱缘取。贪爱是世间众生最大的敌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常听到有人说:佛法就是在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三十七道品等诸法,这就是佛法。但是实际上,佛法不是只有这些而已。佛法可以依其觉悟内涵的不同,分为三乘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佛菩提。所谓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因为觉悟的内涵各不相同,所以分为三乘。《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 | admin 2020-02-20 |
![]() |
接下来要了解:五阴的内涵,五阴为什么是虚妄的?五阴是怎么形成的?这些要先去了解,确定五阴是虚妄的,接下来要了解四圣谛的内涵,确定四圣谛当中的苦谛;苦谛就是因为有五阴所以有苦。一切的苦,都是因为有五阴所造成的,这个要确定。如果要离苦,在修学声闻解脱道当中,离苦的方法就是灭掉五阴,灭掉五阴就是苦灭的境界。当确定以后,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五阴是虚妄的 | admin 2020-02-19 |
![]() |
再来说对我见的疑,对我见的疑大概有几个,第一个就是对于五阴虚妄有疑,对于四圣谛的法有疑,对于第八识常住不灭的法也是有疑;有这些疑,就障碍了自己出离三界生死。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10集三缚结的内涵>正旭老师 | admin 2020-02-19 |
![]() |
这样的话,你来亲受如来的教诲,在教诲中就可以慢慢了解到佛的甚深教法是不是只有小乘的四圣谛?是不是只有小乘的声闻法?还是二乘的缘觉法?到底声闻法和缘觉法是不是究竟的?你自然到那时候就可以知道!贤劫既然有弥勒佛存在,这连《阿含经》也不否定〔编案:指贤劫中的第五尊如来弥勒佛的存在,这是在《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诸经中多所记载的事实〕,我们是不 | admin 2020-02-19 |
![]() |
】(《杂阿含经》卷2)四圣谛是现观的四个次第,正知味、患、离,则是观行时正观苦灭的过程体现。佛陀开示,对五阴贪爱喜乐,就是味;五阴无常、变易,令人时时处在苦恼之中,就是患;如果能够调伏对五阴的贪爱,并进一步断除对五阴的贪爱,超越对五阴的爱染,这就是离。识阴是无常的,所以识阴所认识的境界相也是无常的,都是不可常保的无常法。正由于不知识阴自己是无常的, | admin 2020-02-19 |
![]() |
譬如: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和世间人刚好相反,因为他们都已经清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理,也明白四圣谛、八正道的正理,知道一切世间法无非是苦,所以就很厌离这种自无始以来不断在三界当中生死轮转、头出头没的状态,而极力想要断除修集世间苦的因,想要从生死苦当中解脱出来,因此就会很努力地修行八正道,最终才能够成为“所作已办,梵行已立,生死已尽,不受后有。&rd | admin 2020-02-19 |